谁也没想到,曾经央视的一代当家花旦,如今竟然选择在齐云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汪文华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云海发呆。有时候一开嗓就是两个小时,唱着她最爱的京剧,日子过得格外惬意。
这位68岁的老艺术家,尽管鬓角已慢慢被白发占领,但她举手投足间,仍能透露出她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优雅和端庄。
汪文华退休之后并没有真正开始过上养老生活,2022年,她联合相关部门在齐云山下创办了一所独具特色的"云山书院"。
在八九十年代,这简直就像现在让人画出"五彩斑斓的黑"一样离奇。
然而,汪文华是一位意志坚定的人,她选择面对困难。在那个时期,为了节目她可谓是尽心尽力,遍访全国的评书和相声专家。
每天都在十六七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度过,虽然疲惫不堪,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尽管她现在已经离开了镜头,但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和执着丝毫不减。依然经常收到邀请作为演讲嘉宾为曲艺发声。
这份特质让她在创办《曲苑杂坛》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但同时,也是这股劲让她成功把节目做成了现象级的文化品牌。
如今的汪文华,不再追求名利,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始终不变。从央视舞台到齐云山下,从《曲苑杂坛》到云山书院,她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文化传承梦想。
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退而不休"吗?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主持人的角色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者的坚定信念。
2005年,姜昆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对《曲苑杂坛》进行了严厉批判:“不伦不类、误人子弟。”这样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立刻将这档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时,姜昆正在进行网络相声的推广工作,看着同行们通过节目人气暴涨,他也按捺不住了。于是,他私下找到汪文华,一边想当嘉宾,一边希望节目能帮忙宣传自己的网络相声。
然而,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汪文华无法容忍这种"走后门"的行为。她当即直接表明立场:"这个提议非常好,你可以向央视领导递交报告,毕竟我个人没有权利去做出相关决定"。
这话说得漂亮,既让人感到有面子,又给对方指明了方向。
没想到姜昆转身搞了一手“曲线救国”,在汪文华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节目。被记者问起时,汪文华也是实言相告:“他上节目那会儿我真的不知道”。
这句话一出,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纷争和反应。
回头看,这件事就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蝴蝶效应”。一个节目能存在20年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度商业化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汪文华那清亮的声音和端庄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重要的是问心无愧。
或许正如网友所说:在那个没有短视频、没有抖音的年代,《曲苑杂坛》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它的停播,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汪文华的家庭生活真是让人心疼又感动。
据悉,她与丈夫王建宁已经整整分居了17年!然而,原因是她的丈夫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选择留在日本工作。
一年到头,我也只回来三四趟。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让人心酸。
但汪文华从来没有抱怨过她的丈夫,她觉得男人在外打拼,都是为了这个家。然而,央视主持人在台上光鲜亮丽,台下却需要一个人扛起一个家庭。
既要工作,又要孝敬公婆,照顾孩子,那种三头跑的日子,想想就觉得很累。
有时候实在撑不住了,她会忍不住偷偷掉眼泪。
最让人敬佩的是她对公婆的孝顺,担心二老在大连老房子里生活得不舒服,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为他们买了一套海景房。
当时有人质疑她做了蠢事,担心房子日后会贬值。但她却坚称:"只要老人住的开心,这笔钱就不算花冤枉。"
这份孝心感动了上天。公婆离世后,那套房子没有贬值,反而翻了十倍!这大概就是善良的回报吧。
汪文华她这个儿媳妇当得真的很棒,连续三年被社区评选为"五好儿媳"。在众人面前,婆婆还当面夸奖她:"我一共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很孝顺,但没有一个能超过她。
随着事业的衰退,王建宁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北京,夫妻分居了17年终于重逢。丈夫似乎为了弥补这些年的亏欠,只要在家,家务活儿都不让汪文华动手。
现在的汪文华过得很悠闲。她爱听音乐,喜欢种花养草,偶尔也会做做卫生,最让她开心的是等待女儿带着家人回家团聚。
袁阔成使她的人生轨道发生了改变。
人生有时充满奇妙,只因一句话,便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4岁的汪文华,是个爱做梦的小女孩。那时候老师问她:"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报幕员、主持人,实在不行当个歌手也行!"谁能想到,这句童言无忌的话,竟成了她人生的预兆。
汪文华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话剧演员,但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嗓音条件也很出色,很快就被提拔为团里最年轻的报幕员。
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感到满足,反而野心勃勃,期望更高。
每天练台本之余,她开始迷上了听磁带学曲艺。河南坠子、京韵大鼓、评书,只要磁带里有的,她都学。她整天念念有词的样子,让人觉得她怪可爱的。
命运总是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的人。评书泰斗袁阔成在偶然间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他的那句"可别小看评书,只要你能学会,以后说学逗唱都不在话下"的点拨,彻底改变了汪文华的人生轨迹。
然而,学习的路并不容易。你知道吗?她住在武汉,而老师却在辽宁营口。这个距离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更别提部队的请假制度。
然而,倔强的汪文华下定决心,把三年一次探亲的机会都放弃了,含泪和父亲道别,登上了开往营口的列车。
这段评书作品的锤炼来源于她与值班战士们以及烧锅炉的师傅们的互动,他们之间嬉笑连连,这通俗易懂的评书作品也就此诞生。
凭借着这样的积累,她为自己在央视的风采展现铺好了一条道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汪文华成功加入了央视,并荣获了主持界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她的节目《曲苑杂坛》更是让她声名鹊起,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尊崇,被尊称为“央视一姐”。
回首往事,汪文华最感激的人,大概就是袁阔成老师。是袁阔成老师的一句话,帮助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传承者。
基于此,汪文华感激不尽,她心怀感激地讲:袁老师,您说的太对了。
确实可以说"遇见对的人,就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一位良师的指点,一个14岁小姑娘的梦想变得耀眼夺目。
在齐云山下,新篇章正徐徐展开,让我们共同迎来这份不辜负美好年华、不辜负自我的美好未来。
2015年,汪文华做了一个令众人惊讶的决定——感到厌倦,决定解甲归田,全心全意投入到个人发展之中。
汪文华现在的生活非常令人羡慕。她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欣赏齐云山的美景。
如今的汪文华已经68岁了,虽然两鬓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无可避免地多了一些,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优雅和沉稳大气。
她曾经说过:"只有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才能更好地去衡量过去的得失"。
从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到齐云山下,从节目《曲苑杂坛》到老年大学,她选择了一条独特而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不追求过度的曝光,避免沾染商业气息,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人曾问她:“你后不后悔选择这样的生活?”她微笑着摇摇头:“人生哪有那么多后悔?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很好了。”
汪文华68岁,生活态度令人羡慕。她生活从容淡然,从容应对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的困扰。
看着她在齐云山下的悠闲生活,就联想到了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