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家故事:蒲松龄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9-06 01:36:59

蒲松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明末清初,也就是公元一六四○年,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川城东的满井庄。父亲蒲躲虽然是一个商人,但很有学问,也教过书

从小爱听故事的蒲松龄,也很想跟哥哥们到村外玩耍。可是两个哥哥嫌他碍手碍脚,经常用鬼、狐狸吓唬他。有一次,蒲松龄着一双大眼睛,说:“我不信,你们常去玩,鬼狐怎么没有把你们吃了呢?”

两个哥哥被他问得张口结舌,毫无办法,只好带他一块儿去。孩子们玩得高兴,天不知不觉地黑了下来。

蒲松龄的二哥歪点子最多,他双眉一皱,对着几个孩子的耳朵小声咕噜了几句。几个人便突然拔腿向村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黑天了,狐狸要下山了….

转眼间,村外就剩下蒲松龄一个人了。他向四周一看,山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黑影,山上有一闪一闪的磷光。哥哥们说的鬼和狐狸,仿佛一齐出现在眼前,他吓得哭了起来。

正在这时,父亲闻声赶来了。他把蒲松龄抱在怀里,一边给他擦泪,一边对他说:“别怕,狐狸有什么可怕?天底下的东西都怕人。

在父亲怀里,蒲松龄大着胆子问:“哥哥说狐狸会变人,真的吗?”父亲边走边说:“那是大人编出来哄小孩的,要是狐狸比人能它变成人千什么?不要信。

年除夕,蒲松龄随着父亲和村里人一块儿到淄川城西北的祖莹去上坟。老远,他就看见坟地里有许多石人石马,感到非常好奇,便挣开父亲的手,撒腿跑了过去。

蒲松龄看着那些古里古怪的石人石马,又望望周围累累的荒坟,郁郁葱葱的松柏,一下子想起了鬼的故事。心里又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

他急忙回到父亲身边,惊怕地问:“参,你见过鬼狐吗?”几个同村人听了,都笑着说:“蒲躲,你这孩子真有点儿怪,小小年纪,不是问鬼,就是问狐,将来恐怕要读《搜神记》和《幽明录》了。

蒲松龄不知道什么是《搜神记》和《幽明录》,更不知道这是两本专门写神怪故事的书。他见父亲乐哈哈地说:“不敢想,不敢想。可说实在话,这孩子的确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

上学以后,蒲松龄就更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了。不到半年,他就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父亲望着这与众不同的孩子,嘴角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可是,不管功课多么紧,蒲松龄也改不了听故事的老毛病。特别是到了夏天乘凉的时候,他几乎夜夜跑到柳泉边的大柳树底下,听老人们讲那些天上人间的故事。

不仅自已听,他还经常把听来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小伙伴们听。讲起来总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就连两个哥哥也经常听得目瞪口呆。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蒲松龄不但好听故事,更爱看《搜神记》一类专记鬼神故事的“闲书”。有时,他竟然不顾父亲的警告,把闲书压在正书底下,偷偷地在书房里看起来

一天,蒲躲有点事,便让在他家学习的孩子们在书房里背诵《孟子》。孩子们都知道背不好书,是要挨板子的。蒲先生走后,学生们便捧着书,扯开嗓门,摇头晃脑地念起来

父亲走后不久,蒲松龄就跑到院子里,坐在一块石凳上,取出本《搜神记》,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时近中午,蒲松龄才回到书房。不久,父亲便从外面回来了。他在院子里就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可蒲躲拴好驴仔细一听,唯独没有蒲松龄的声音。他皱了皱眉头,手握鞭子,大步向书房走去。

先生一进门,学生们立即收住长腔,书房里顿时鸦雀无声。蒲松龄见父亲面容严肃,知道事情不妙,慌忙把《搜神记》悄悄地藏了起来。

蒲躲只当没看见。他声色俱厉地把蒲松龄叫起来,只简单地说了个字:“背!

蒲松龄马上滔滔不绝地背起来。蒲躲见难不倒儿子,摆摆手说:“停!背小注!”蒲松龄毫不犹豫,接口背道:“阿奉迎,陷亲于不义:亲老家贫而不为禄事:·

蒲躲本想找岔儿狠狠教训一下儿子,结果见儿子天资出众,便又喜又气地摇了摇头,叹口气说:“坐下吧,往后要好好念书,念‘正书

蒲松龄十六岁那年,社会上风传朝廷要从民间选宫女。人们便纷纷把已有了婆家的女孩子送到男家。蒲松龄的未婚夫人刘氏,那年才十三岁,也被送到了蒲家。

两年以后,蒲松龄便与刘氏结了婚。婚后第二年,他又接连在县、府两级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立时名声大振,就连诗才出众深得大诗人施润章赏识的张笃庆,也慕名前来拜访

不久,道考的消息传到了淄川。心高气盛的蒲松龄立即约了同乡的张笃庆、李希梅等人,骑了毛驴,一路游山玩水,吟诗联句,向济南赶去。

三个人赶到济南,在“顺亨”客栈住了下来,饭后无事,又之乎者也地聊了起来。蒲松龄偶一回头,忽然发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在皱着眉头听他们谈话。

这时,有个书生走到老人身边,高声问:“王兄,你几次不进考场,这一次………。”老人欠身答道:“学道知钱不知文,蔽人无钱疏通,所以没来。今番听说是施闰章学道督学山东,故来一跃龙门!

蒲松龄听了老人的话,心想:五十多了,连半个功名也没有,不忽自已不学无术,还说什么没钱疏通,真是岂有此理。想到这里,他不免轻蔑地臀了那人一眼。

考试的日子到了,应试的人们一早就进了考场。一会儿,主考官们走了进来。坐在蒲松龄身旁的人低声说:“看,那个四十多岁的就是施章。”蒲松龄望着这个名闻全国的诗人,心里羡慕极了。

蒲松龄见两个试题是“早起”和“一勺之多”,不觉心花怒放,心里想:这两个题很是平常。他看了主考官施闰章一眼,微整双眉,进人了构思。

功夫不大,蒲松龄提笔蘸墨,挥毫写道:“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者,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

蒲松龄写完卷,抬头一看,见考生们有的还在愁眉苦脸,有的正在抓耳挠腮,有的已挥笔疾书,有的又汗流满面。望着望着,他不免有点儿沾沾自喜起来。

蒲松龄第一个交了卷。施闰章接过卷子,看了看这个有点瘦弱的年轻人,心里说:少年气盛,别看交得早,未必是好文章。

施润章提起朱笔,刚看了几句,就被蒲松龄的生花妙笔吸引住了。他一口气看完,落笔批道:“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他看完蒲松龄的第二篇文章,仔细品味了一番,真是越看越好,不禁提笔赞道:“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批完,把蒲松龄高高地中了个第一。

蒲松龄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并得到施润章的赏识就在蒲松龄与张笃庆、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社”,讲诗论文的时候,山东省栖霞县的于七率领农民起义了。

农民起义震动了清朝统治者。公元一六六一年,清圣祖颁登极诏,添设山东提督,并命令青州都统济世哈率领大军,进剿于七。

清兵所到之处,杀人放火,鸡犬不宁。蒲松龄家乡的男女老少,背井离乡,纷纷逃进深山老林。蒲松龄也与家人失散,孤身逃上一条小船。他望着逃难的人群,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对清兵的仇恨。

天近黄昏,蒲松龄又渴又饿。这时,他多么盼望能找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啊。他正想着,小船转过一道山口,前面山腰的树林里突然露出几座茅屋。

天渐渐黑下来,蒲松龄弃船上岸,径直进了山村。一家窗口里闪出微弱的灯光,蒲松龄走上前,轻轻地叩动了柴。

随着一声细碎的脚步声,柴门开了一条缝。一个柔和的声音问:谁呀?”蒲松龄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个十七八岁,生得眉目清秀,穿着朴素大方的山村姑娘。

蒲松龄说明来意,好心的姑娘不禁同情起这个说话文雅,举止大方的青年秀才来,忙说:“快进屋吧!”两人一前一后,进了低矮的茅屋。

姑娘赶忙熬汤热饭,姑娘的母亲跟蒲松龄拉起了家常。言谈中蒲松龄知道这姑娘叫陈淑卿。两年前,父亲染病去世了,只剩下一个有病的母亲。孤女寡母,艰难度日。

第二天,逃难的人纷纷传说大兵已离这里不远,村里的人也随着卷进了逃难的人流。蒲松龄义不容辞地帮助陈淑卿挽扶着年老多病的母亲,离开了山村。

离村不远,老太太突然停步,流着泪对蒲松龄说:“我已是土埋半截的人了,不能连累你。看来你是个好人,我就把卿儿交给你。你们走吧!平静以后,好友别忘了我就行了!

蒲松龄和陈淑卿只得流着眼泪辞别了老人,踏上了逃难的路程两个人相依为命,在同甘共苦中建立了真挚的爱情。于是,他俩便私自结了婚。

第二年,清兵残酷地镇压了于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局势平静了。蒲松龄带着陈淑卿回到了离别半年多的家乡一一满井庄。

蒲松龄的父母见儿子从外面带回一个并非明媒正娶的女人,顿时大怒,逼着蒲松龄把陈淑卿赶走

在那个时代,蒲松龄和陈淑卿怎能抵得住封建礼教的重重压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蒲松龄只得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含着离别的泪水,把陈淑卿暂时送回了娘家。

可事情没有算完。蒲梁见儿子们都已长大,又各有各的心思,便借着这股怒气,把蒲松龄兄弟三人找到一起,分了家

蒲松龄只分得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院墙破烂不堪、杂树从生,他呆呆地望着这三间小屋和夫人刘氏,真不知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社会动乱、爱情波折、家庭纠纷、生活重担,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一齐落到了年仅二十三岁的蒲松龄身上。妻子和儿子睡下以后,他望着天边一弯残月,独自在院中律洄。

夜深了,刘氏把蒲松龄劝进屋里,安慰道:“过日子的事你就甬管了,安心念书,我想将来定会好起来。等过些日子,咱再设法把淑卿接来家。我又不是那容不得人的人。

蒲松龄一句话不说,深情地望了望妻子和空旷破败的新居,咬着下嘴唇,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打开了半年多没动的书籍。

他就着微弱的灯光,刚打开书,突然,院子里鸡叫猪喙,乱作一团。蒲松龄一下子跳起来,伸手从门后操起一根木棒。

蒲松龄冲到院子里,一只狐狸见有人来,夹着尾巴从破院门底下逃走了。

他回房翻了几页书,可一点也看不进去。愁闷中,蒲松龄把自己的命运跟过去听到的许多鬼狐神怪故事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中,竞然提起笔,把其中的许多故事写了下来。

后来,张笃庆、李希梅等人听到蒲松龄的遭遇,纷纷前来探望李希梅发现蒲松龄写成的几则鬼狐故事,批评说:“蒲兄,我知你心情欠佳,可万万不能因此消却胸中志气,写这等不三不四的东西。

张笃庆也趁机劝他:“孙蕙兄去年已中了进士,我辈应以其为榜样,砥砺奋发,博取功名。上报朝廷,下泽百姓。希梅弟约我到他家共读,因此,今天我俩特来约你同去,一解胸中愁闷,二可共同琢磨。”

刘氏也极力劝导。第二天,蒲松龄便带了书箱,来到李家。他们立下规矩,每天要背一篇古文,阅读一篇经文,作一篇应付考试的文章,一篇应用文,并要全部抄写一遍,学习非常刻苦。

时隔不久,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明史之案”。庄廷因私修明史攻击朝政,被从坟墓里挖出来,碎户万段。与案情有牵连的人全部处死妇女小孩也被发配边关,充当奴仆。蒲松龄他们听到消息,都吓呆了

停了好一会儿,李希梅才战战蜕蜕地说:“自古至今,文字狱之残,未有如此者。我辈读书人,必须分外小心。蒲兄你写了那些东西,我看危险!”蒲松龄默默地点了点头。

从此,蒲松龄更热心于科举考试了。但因为施闰章已调离山东,新学使又不学无术,且考场私舞弊的现象日益严重。蒲松龄虽考过一次,却也没考中。回家的路上,他双眉紧锁,一句话也没说。

回家后,蒲松龄又将陈淑卿接到家中。虽然妻子刘氏对她也不错,但她因为上次的打击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惊恐和羞愤交织在心头,很快就病倒了。

陈淑卿一天天消瘦下去的面容,使蒲松龄很为不安,他预感到事情不好,便瞒了亲朋,悄悄地请来一位画匠,为陈淑卿画了一张小像。

陈淑卿医治无效,含着满腔羞愤,离开了人间。在那个时代,不允许蒲松龄为她写一篇祭文,立一块墓碑,甚至连到她坟头去哭一场都不行。蒲松龄远远望着陈淑卿的新坟,心里痛苦极了。

夜深了,蒲松龄还望着陈淑卿的小像出神。忽然,他提起笔,在小像的空白处写了一篇隐嗨曲折的驻体文一一《陈淑卿小像题辞》。他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寄托对陈淑卿的哀思。

这时,蒲松龄的朋友孙蕙已做了宝应知县。他知道蒲松龄近几年遭遇不好,第二年秋天,便写了一封信,聘请蒲松龄为他主管文书。蒲松龄不顾妻子的劝阻,慨概然应允。

在赴任的路上,他望着壁立的高山,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沉重的心情减轻了许多。将近沂州地方,突然天降大雨,蒲松龄慌忙之中,发现前面有一座客店。

急匆匆进了客店的蒲松龄,见一个秀才正在那儿讲故事。周围十几个旅客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他顾不上换衣服,赶忙了过去。

秀才讲完故事,回头发现了浑身湿淋淋的蒲松龄,急忙拱手搭话。蒲松龄询问故事本末。那秀才从书箱拿出一本《桑生传》,递给他说:“这是我们同社秀才王子章所撰。

蒲松龄换下衣服,一口气读完《桑生传》。他听着窗外浙浙沥沥的秋雨,望着雨中朦朦胧胧的远山近树和刚看的故事,想到了陈淑卿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中秋之夜,皓月如轮。桑生一个人在书房中秉烛读书。这时,一个苗条的姑娘出现在院中。她隔着石榴树,望了望窗口透出的烛光,走上前去,轻轻响了屋门。

桑生开门一看,大吃一惊。姑娘向他嫣然一笑,自我介绍说:我叫莲香,因爱你才貌双全,所以大胆前来和你相会。”从此以后,莲香每隔三五夜,便来与桑生会面一次

一天晚上,莲香没来,桑生正一个人在院中律,忽然一个比莲香还俊的姑娘来到桑生面前。姑娘自称姓李,也是爱上了桑生的人品才学,才偷偷来和他相会。

从此,每逢莲香不来,这姑娘便来与桑生会面。不久,桑生便觉得身上不舒服起来。一天,莲香见桑生气色不对,给他试了试脉,吃惊地说:“相公脉如乱丝,像有鬼病。难道你和别的女人有来往吗?

第二天夜里,姓李的姑娘又来了。并说她见过莲香,说莲香是个狐狸精。桑生见她们互相毁对方,只以为是她们互相嫉妒,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桑生开玩笑地对莲香说自己的病可能是狐狸精作怪。莲香一听,叹了口气,说:“这事我百口难辩,一百天以后,看你的病到底是什么作怪!”说完,便告辞走了。

莲香走后,姓李的姑娘夜夜来会桑生。不到三个月,桑生就病得不能起床了。白天,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心中是多么想念莲香,多么后悔没听她的话呀!

其实,莲香并没有忘记桑生。那次告别以后,她知道桑生必然生病,便人山采药,做好了给他治病的准备。

一百天以后,莲香又回到了桑生身边。恰巧姓李的姑娘也来看望桑生。莲香与她当堂对质。这时,桑生才知道两个姑娘都不是人:莲香是狐狸精,另一个是鬼。

后来经过许多波折,桑生终于跟两个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想到这里,蒲松龄又联系自己的爱情波折,便把这个故事进行了加工这就是后来《聊斋志异》中那篇脍炙人口的《莲香》。

蒲松龄为写《莲香》,一夜未睡。第二天赶到宝应后,孙蕙立即设宴为他洗尘,并请来许多乡绅作陪。宴席上,互相吹捧,阿诀奉迎的话令人肉麻。蒲松龄听得直眉头。

蒲松龄虽对这种幕府生活有点厌倦,但却在这段时间里登北固,涉大江,游广陵,开阔眼界,陶冶性情,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并写了许多好诗,使他在文人中赢得了声誉。

在那种时代,像蒲松龄这样正直的人,在官场里是很难混下去的。一次,他听说监狱中私立了许多刑罚,敲诈百姓钱财,便假托有公事,一个人来到了监狱

他刚进监狱,便见从外面押来了四五个“犯人”。蒲松龄一问,原来是一个乡下人告他儿子不孝,这是几个被捉来作证的邻居。蒲松龄一听,不由得锁起双眉。

狱卒给“犯人”带上重伽镶,押进了一座阴暗潮湿、又脏又臭的牢房。蒲松龄忙问:“他们既然无罪,为何?”那狱卒忙向他挤挤眼,做了个点钱的动作,说:“这,师爷还不明白吗?

蒲松龄略一思考,又问:“那些穷得实在拿不出钱来的人,最后总该稍微宽一点儿吧?”狱卒冲蒲松龄一努嘴,说:“那样,以后谁还送钱来!

第二天,蒲松龄陪孙蕙升堂审案。先审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谥楼的穷人。那人据理争论,孙蕙一签飞下,衙役们一声喊,二十大板,只打得那人皮开肉绽,叫声震天。

不一会儿,衙役们又带上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从他那身衣服和红光满面的脸上,蒲松龄就可以断定这人即使在狱中也没受罪,不用说,狱卒和衙役们也一定得了不少贿

果然,同样挨板子,那人虽然大声呼号,脸上却几乎没有痛苦的表情。蒲松龄用心一看,只见两个衙役手里的板子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审完案,蒲松龄尾随着押那富犯人的衙役走出了衙门。不多远两个衙役见近处无人,便撒开手,同那犯人有说有笑地向监狱走去。

蒲松龄把亲眼看到的营私舞弊和解救百姓苦难的一些想法告诉了孙蕙。哪知孙蕙笑笑说:“世风如此,依我看知理不如随俗。”蒲松龄一听,心顿时冷了,当即向孙蕙提出了辞呈。

一叶轻舟在波涛翻滚的黄河上破浪前进。辞职回乡的蒲松龄站在船头,望着远山近水,心潮像脚下的黄河,涌澎湃。他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官场见闻写下来,让人们看看这世道人情。

从第一次赶考到这次宝应之行,使蒲松龄深深地懂得了在利禄之地,处运筹之所,必须要违尧舜之言,背孔孟之道。一回到家,他便写了斗大的两个字“聊斋”,悬在自己的书房门口。

蒲松龄独坐斋中,看着自己在南行时写的诗集《南游诗草》,眼前立即浮现出宝应的监狱,高邮的衙署:浮现出富人的骄横,穷人的苦难。对!应该把这些见闻写下来。想着,他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

忽然,几年前庄廷私修明史之案又浮上了蒲松龄的心头。他不禁打了个寒战,慢慢地放下了笔,在“聊斋”中来去,眉宇间凝成一个疙瘩,脑子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怎么,就此停笔吗?不,要写!可怎么写呢?

一天,蒲松龄满怀调帐,信步走出“聊斋”。对面,他小时候在里面念过书的书房映进了眼帘。他猛然想起了在里面偷偷看过的《搜神记》和《幽明录》,立时有了主意:对!何不也假借鬼狐神怪、树魅花妖来写我要写的东西呢?

想到这里,蒲松龄觉得天上的太阳也格外亮起来。他三步两步冲进“聊斋”,提起笔,根据自己在官场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揭露贪官污更的《考弊司》。

到了四十岁,蒲松龄虽然连个举人也没考中,但写的鬼神故事却有几十篇了。他望着厚厚的一叠手稿,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于是,他便把自己写的书命名为《聊斋志异》,并写了一篇自序。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的消息传开以后,许多很有名望的人都纷纷前来索读。就连曾作过刑部侍郎的高珩也慕名赶来,而且看后还给《聊斋志异》写了一篇序文。

蒲松龄的名声也随着《聊斋志异》而传播。他听着人们的赞扬,生活的波折和科举失意造成的不快,无疑被冲淡了许多,脸上的笑容多了,《聊斋志异》的写作也更勤奋了。

但《聊斋志异》也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反对。其中,他的好朋友张笃庆、李希梅反对得最起劲。一天,他俩一齐找上门来,责怪蒲松龄不该写这些谈狐说鬼、离经叛道、招惹是非的“闲书”。

刚刚得到一点精神安慰的蒲松龄又陷人苦闷之中。他吃饭不甜,睡觉不香,坐立不安,耳边总是响着朋友的劝告。有好几次,他真想就此搁笔,停止《聊斋志异》的创作。

《聊斋志异》传到了曾任过江南扬州府通州知州的乡绅毕际友 手里。毕际友看着看着,禁不住拍案叫绝。正在这时,他的侄子毕怡庵来找他商量家熟中请老师的事

毕怡庵见叔父正在读《聊斋志异》,也极口称赞起来。并说他看了那篇《青凤传》后,做梦都梦见狐狸姑娘来。两个人说着说着,便不约而同地决定请蒲松龄作熟师。

在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早晨,蒲松龄正在“聊斋”中读书,大儿子蒲箸进门说:“参,外面有人找。

蒲松龄将来人迎进“聊斋”,那人取出一张大红帖子,双手恭恭敬敬地递到蒲松龄面前,说:“家主人请先生到我们府上去一趟。”

想:他父亲曾在明代作过尚书,他本人又作过知州,官比孙蕙更大,恐 109蒲松龄打开请帖一看,原来是西铺毕际友家想请他作塾师。心怕………蒲松龄想到这里,便委婉地谢绝了

谁知第二天,张笃庆和李希梅同时找来,齐声夸奖毕际友的为人,怨他不该回绝。蒲松龄说明原因,张笃庆解释说:“老兄过于多心,毕家世代书香门第,难道?”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声。

三人出门一看,原来是毕际友亲自来请蒲松龄。蒲松龄大受感动,将他请进“聊斋”,欣然应允四个人并马来到毕家,蒲松龄马上被那宏丽的宅院、幽雅的环境吸引住了。

毕际友为了使蒲松龄更加安心,亲自引他游览了家中的“石隐园”。蒲松龄望着那绿草铺地、百花争艳、假山玲珑、古木参天的人间仙境,多年的烦恼愁闷一扫而光。

转过一道花木掩、碧荷辉映的临水长廊,穿过几架藤萝,便来到了毕际友的书房。蒲松龄看着案头的端砚古鼎,墙上的名人字画,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

翻过一座千姿百态的假山,便到了倚山面水的“绰然堂”。毕际友告诉他,家塾就设在这里。蒲松龄顺口说:“好!好!”

从此以后,蒲松龄就在毕家当了私塾教师,一面教毕家的几个孩子念书,一面勤奋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便求个金榜题名,也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改变这不分皂白的强梁世界

一天,他正在“绰然堂”中给学生修改文章,毕际友匆匆赶来,说有要紧的事商量。

原来,当时的诗坛领袖翰林院侍讲王士祯是毕家的世亲,因父丧在家守灵,明天要前来探望。蒲松龄一听,觉得自己与王士祯的地位相差太远,但又为能见到这个举国闻名的诗人而高兴。

第二天,王士祯来到了毕家。宴席就设在“绰然堂”中。席间,毕际友在王士祯面前极力赞扬蒲松龄的才学,其余几位作陪的乡绅也竖起拇指,随声称颂。

蒲松龄拿出他的《南游诗草》。王士祯举杯吟诵,当读到《为友人写梦八十韵》五言古诗时,禁不住拍案赞赏。

毕际友在一旁见了,又乘机说道:“松龄兄诗写得好,文笔更妙。近来撰《聊斋志异》数卷,读后真令人爱不释手。”王士祯一听,忙请蒲松龄快快拿来一看。

当王士祯听说《聊斋志异》已被人借去,不在身边时,深表婉惜,并再三与蒲松龄约好,将来一定要寄给他看看

为请名人指教,蒲松龄工工整整地抄了《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章,寄给王士祯。王士祯逐篇详阅,并作了许多批语,大加赞扬

因为王士祯的赞扬,蒲松龄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地方名流,达官贵人,纷纷登门拜访。

蒲松龄在穷途末路,不被人所理解的境遇中,忽然得到王士祯的褒奖,写《聊斋志异》的劲头更大了。为了搜集素材,他经常到十字路口的小茶棚里,倾听往来行人讲述的奇闻轶事。

蒲松龄虽然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名声,但一直到五十多岁仍然连个举人也没中。他五十一岁那年,又要考试了。朋友们都劝他不要死心眼,最好利用一下王士祯等人的关系。

蒲松龄不等他们说完,拍案而起,说:“凡我们读书人,应以文章道德博取功名。如此寡廉鲜耻,投机钻营的事,我蒲某宁死不为!”

朋友们知道他脾气耿直,也不介意,到了考试的前夕,仍然结伴来到济南府。他们刚在第一次住过的“顺亨”客栈里安顿好,一个年轻的秀才进门问:“诸位,敢问哪一位是蒲松龄老先生?

那人把蒲松龄拉到僻静处,看看四下没人,鬼鬼票票地掏出两份卷子,递给蒲松龄说:“家父费八百金买得两个题目,学生作了两篇,久闻先生名声,请………….

蒲松龄一生最厌恶这种蝇营狗苟的人,不等他把话说完,便扭身要走。那人一见,忙伸手拦住他的去路

蒲松龄无奈,只得接过那人的文章。这时,李希梅等人也随后赶来。蒲松龄见文章写得七拼八凑,枯燥艰涩,很没味,便顺手把文章递给了李希梅。

李希梅他们看完,哄堂大笑,羞得那人无地自容,满脸怒气他一把夺过文章,愤愤地说:“让你们看,是得起你们,其实你们要是真行,不早就中了?我的文章不好,说不定一考就中!

蒲松龄咽了一口唾沫,一句话也没回上来。他旁边的一个秀才却接口说:“如果这等文章能中,除非主考官是聋子!瞎子!”

一场小小的风波平息了,可蒲松龄的心潮却翻腾起来。他一个人律何在客栈院中,想到自己的遭遇,想到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难说呵…..

果然,世上的事难以预料,考试那天,蒲松龄第一场考得很好,谁知第二场却因为没有贿监考官,被以违犯考规的罪名赶出了考场。

蒲松龄没有噢恼,只有义愤。他用夷不屑的眼光狠狠地臀了考官一眼,昂首挺胸,大步离开了考场。至此,蒲松龄对科举道路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他本想马上回家,但想到那个出口狂言、不学无术的秀才,便住了下来。他要等到发榜,看看那秀才究竞能不能中。

发榜的日子到了,蒲松龄一大早便来到学府门前,穿过熙熙镶的人群,好不容易挤到了榜下。

不一会儿,蒲松龄便在榜上发现了那个秀才的名字。这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无精打彩地挤出了人群。

还没走到店门,蒲松龄便听到了那个秀才盛气凌人的嗓门。蒲松龄皱了皱眉头,扭回身,向大明湖走去。

晚上,胸有成竹的蒲松龄回到店里,找出笔墨纸,提笔写了三个大字起来一“司文郎”,然后便根据他在大明湖畔的构思,奋笔疾书

在一座宏伟的寺院里,赶考的王平子偶然遇见了一个白衣秀才宋生,山东登州人。两个人说了几句话,非常投机。王平子便叫家人搬来座位,两人相对倾谈起来。

他俩正谈得起劲,另一个秀才余杭生闻声赶来。谈话中,余杭生嘲笑北方人不通书。宋生微微一笑说:“北方人不通书,但不通书的未必是我。南方人通书,但通书的未必就是你!”王平子一听,不觉大笑。

余杭生恼羞成怒,马上与宋生比试文章。结果连出几个题目宋生都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余杭生一见,知道自已不是对手,灰溜溜地溜了。

从此,王平子对宋生更加敬佩,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宋生也经常帮助王平子修改文章。

考完试,两人一块儿在寺中散步,无意中碰见一个卖药的瞎和尚。宋生一见,惊地对王平子说:“这个人不一般,很懂文章。你赶快去把你在考场中写的文章拿来,请他品评品评。

余杭生听到消息,与王平子一起来到寺中。瞎和尚听了他俩的请求,笑着说:“我看不见,怎么品评?”王平子请他听,瞎和尚说:“那要费多长时间?不如把你们的文章烧掉,我用鼻子给你们闻闻就行了!”

先烧了王平子一篇文章,瞎和尚稍一闻,评论就非常中肯。余杭生不信,又烧了一篇著名文人的作品,和尚闻了闻,说:“好啊!闻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文章离了高人妙手写不出来。

余杭生大吃一惊,忙烧了自己已的一篇。谁知和尚刚闻了一下,便连声咳嗽起来,喘了好几口气,才说:“别再烧了,闻这种文章肚子怎么受得了?若再烧,我就要呕了。”余杭生脸一红,赶忙溜了。

谁知发榜一看,王平子没有考中,余杭生反而中了。余杭生得意洋洋,硬拉了王平子找到那个瞎和尚盘问。瞎和尚摇了摇头,叹口气说:“我的眼虽然瞎了,鼻子可没瞎,难道考官连鼻子也瞎了吗?”

余杭生不服,瞎和尚说:“不信,你把考官们的文章各取一篇来烧掉,我准知道是谁给你看的卷子!”余杭生说:“要是闻差了呢?”瞎和尚生气地说:“刻掉我的瞎眼珠子!

王平子和余杭生找来了八九个考官的文章,一篇篇焚烧,烧到第六篇,瞎和尚忽然大声呕吐,过了好一会儿,才缓口气说:“这真是你的老师,我只闻了一下,便把我弄成这样子,若再闻几下,真叫人受不了!”

余杭生一看,果然被瞎和尚闻出了给自已看卷子的考官,便说了两句撑门面的硬话,逃跑了…

蒲松龄一口气写完《司文郎》,远处已传来了阵阵鸡鸣。他吹灭灯,信步走到院中,望着东方渐渐发亮的天空,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从此以后,蒲松龄再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他回到家乡,一面继续当他的私塾教师,一面继续创作,整理他的《聊斋志异》。他用自己的笔,鞭挞那原无皂白的强梁世界。

蒲松龄广泛地接触了广大的贫苦农民,知道自己写的《聊斋志异》他们看不懂,于是便把其中的许多故事改写成通俗的曲,使乡下的老太太和儿童都能讲诵。

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编写了《药票书》、《农桑经》、《日用俗字》、《婚嫁全书》等许多为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书。

一七○九年,七十岁的蒲松龄才结束了漫长的塾师生活,回到自己家里。这时,他与广大农民的关系更密切了。乡亲们有了事,都愿意和他商量。

一天,蒲松龄饭后到街上散步,忽见几个乡亲在不远的一座门前交头接耳,指手划脚地谈论什么。他们一看到蒲松龄,一齐围了过来。

他们气愤地告诉蒲松龄,过去征收的漕粮,每石最多不超过两六钱银子。而今年,漕粮经承康利贞竞然欺官害民,编造了许多杂费名目,将每石提高到二两一钱

蒲松龄越听越生气,不等乡亲们把话讲完,便回家骑了马,不顾七十岁高龄,径直赶到了漕粮经承衙门,在正厅见到了康利贞。

康利贞见蒲松龄来到,赶忙让座。蒲松龄毫不客气,落坐后便与康利贞当面交涉。康利贞利欲熏心,蛮不讲理

蒲松龄一怒之下,便串联了本县几个颇有名声的人物,联名给山东按察使写了一封信,揭发康利贞的罪行。

山东按察使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下令撤了康利贞的官。广大农民听到这一喜讯,奔走相告,互相庆贺。蒲松龄听到这一消息,脸上也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谁知第二年冬天,康利贞又带了许多随从,车马成群地返回了淄川,并宣称自己是得到王士祯等贵官的推荐,重新担任了漕粮经承。消息传开,全县立即沸腾起来。街头巷尾,人们到处议论纷纷。

这时,蒲松龄刚得了个岁贡生的科名,又与张笃庆、李希梅起被推荐为乡饮介宾。秀才们听到康利贞重返淄川,不约而同地赶到蒲松龄家里,要他出面,进京申诉。

饱经风霜的蒲松龄知道秀才们处事往往见功就争,见败就推很想不参与这件事,但想到康利贞的民愤,想到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不禁双眉紧锁,在“聊斋”中律洄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蒲松龄才一字一顿地对他们说:“依我之见,倒不如先给王士祯等人写一封信,略陈委曲,劝他们收回成命,如事不成,再进京申诉也不为迟!

秀才们又乱地议论了一番,觉得这办法比较稳妥,一齐把写信的事儿托给了蒲松龄,便先后告辞走了。

夜里,蒲松龄对着昏黄的灯光,一口气写了三封信。一封给王士祯,一封给另一大官谭元竞,一封给淄川知县吴堂,请他们罢免康利贞的职务,以平民愤。

几天之后,康利贞又一次灰溜溜地滚出了淄川城。人们得到消息,纷纷到蒲松龄家中祝贺。

经过这次事件,蒲松龄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晚年,在一生最后几儿年的家居生活中,便集中精力,对《聊斋志异》进行了最后的加工整理。

一七一五年夏历正月二十二日,七十六岁的蒲松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怀着终生的落寞,倚窗端坐,面对着自己一生精力凝聚而成的《聊斋志异》,与世长辞了。

现在,许多聊斋故事已被改成电影、戏剧和最受儿童们欢迎的连环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当我们坐在舞台下、银幕前,或是火炉边、垂柳树下欣赏着动人的聊斋故事的时候,谁又能忘记蒲松龄这位伟大的作家呢?

1 阅读:6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