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与5g和人工智能捆绑是炒作无助于技术进步

最in科技所 2019-10-09 17:08:43

2019年年初,网络上热炒华为准备联合袁隆平院士进军海水稻。之后,华为辟谣,没有任何从事水稻种植业务的计划,也没有发布任何与此相关的消息。从声明的内容看,华为的意思是海水稻种植华为不擅长,这个交给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做,华为做物联网方面的应用。

最近,有读者转了关于“华为”、“海水稻”、“5G”、“物联网”的文章和5G+AI助力海水稻种植的消息,让铁流谈谈看法。铁流认为,海水稻有潜力,但不宜捧得太高。对于在农业玩“5G+Al+物联网”等概念的做法,铁流持保守态度。

海水稻有潜力但不宜捧杀

误区一:

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海水稻的称呼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种水稻使用海水灌溉,但其实上使用海水灌溉只是农业专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目前的海水稻能在盐分浓度为3-8‰浇灌水种植条件下存活,青海水稻研究中心的杨红燕博士表示:这种盐度大至相当于吃剩的菜汤的咸度。相比之下,海水的平均盐度在3.5%左右,盐分浓度已经大幅超越了海水稻浇灌水的浓度。此外,如果在盐碱地里直接用海水浇灌,也起不到用海水稻改善盐碱地土质的目的。

海水稻的学界称谓是耐盐碱水稻,也就是具备在盐碱环境下生长的水稻。至于为何包括袁隆平挂帅的研究中心在内的诸多单位都以海水稻命名呢?主要是这个名字好理解,通俗易记。

(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再通过几个复杂的固定公式,才能计算出海水稻的产量。)

误区二:

海水稻有海水的咸味

虽然海水稻长在盐碱地里,而且还可以使用盐分浓度为3-8‰浇灌水灌溉,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水稻就带有海水的咸味。此前一些媒体报道海水稻苦涩有咸味,其实是以讹传讹。

在9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白泥地试验基地组织专家、记者、当地农民试吃收获的海水稻,大家均表示口感要比普通的稻米香甜,并海水的咸味。

误区三:

海水稻是由袁隆平院士发现和培育的

早在1986年,广东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发现了一种可以抗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在取下那株野生水稻上结下的522粒种子后,陈日胜开展了长达29年的培育工作。

从1987年到1991年,陈日胜完成选种工作,最终定型品系为“海稻86”。到2014年11月,陈日胜已将海水稻从亩产100斤增至300斤,在广东、浙江等地,海水稻种植面积也扩张到1000多亩。

(海水稻发现者陈日胜)

不过,由于陈日胜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海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和推广之路比较坎坷。2014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悉海水稻情况后,给科技部部长万钢写信,说明海水稻具备极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两年后,袁隆平院士牵头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专门从事耐盐碱高产水稻方面的研究。

(袁隆平院士考察海水稻种植项目)

由此可见,海水稻的发现和培养工作是由陈日胜完成的,袁隆平院士则在海水稻的推广和进一步提高海水稻的产量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位科学家都对海水稻的培育和推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误区四:

海水稻能多养活

2亿人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国家也有死守18亿亩耕地的死命令。不过,考虑到全国各地红红火火的房地产和造城运动,中国耕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由于中国内陆确有约15亿亩盐碱地,如果都能够种植海水稻,确实能够大幅提升中国粮食产量。因而有媒体由此测算海水稻能多养活2亿人。

不过,目前海水稻并非能在海水盐分条件下生长,而是可以在盐分浓度3-8‰浇灌水种植条件下生长。对盐碱地的土壤情况同样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盐碱地都能种植海水稻。加上内陆很多盐碱地本身就是缺水地区,因而真正适合海水稻生长的盐碱地,远远达不到15亿亩这么多,一个比较乐观的数据是2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海水稻潜力。不过,这也是理论上比较乐观的数据,实际数据到底怎么样,还有待实践检验。

目前,海水稻还只是小面积试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就必须进一步进行检测和培育,提升海水稻的产量和品种的稳定性。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白泥地试验基地的数据表明,6‰盐度的耐盐碱水稻的小面积测产最高产量为每亩620.95公斤。中国工程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3-5年内选育出能在盐分浓度3-8‰浇灌水种植条件下,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因此,现在就信誓旦旦海水稻能多养活2亿人,未免有些轻率了。海水稻如果进一步研究和培育,确实有很大潜力,只是不宜过度捧杀。

(测产的海水稻材料样本)

传统农业玩“5G+Al+物联网”概念华而不实

中国当下有个特色,就是喜欢玩概念,造声势,不顾客观实际搞出一堆热词,包装的高大上,然后被全社会吹捧制造一股风潮。

前几年的搞“共享经济”,万物皆共享,在共享单车之后,又出共享充电宝,共享手机(这玩意不就是公共电话么)等等,甚至还没下限的搞出共享女友,还有媒体鼓吹“共享经济的今天,还有什么不能共享”。

之后的“量子”和人工智能,也是一出大剧目,”量子”衍生出量子鞋垫、量子内衣、量子戒指、量子饰品、量子围巾、量子手套、量子衬衫等等。而人工智能明明是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之类“弱人工智能”,却被包装成为科幻电影里的那种接近于人甚至超越人的人工智能,厂商凡是宣传都要提一把人工智能,好像不带这个就无法凸显自己“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在实践的洗礼后,不少网友把厂商鼓吹的人工智能调侃为“人工智障”,甚至华为手机的人工智能还出现了把出师表和曹操的头像误认为是月亮的奇葩情况,在拍照后把出师表和曹操头像模糊化,还非常贴心的增加月球表明的环形山。

对伤口进行美颜则是手机拍照“人工智障”又一个例子。一位用户在登机时不小心划破了胳膊,要拍照给HR报意外保险,发现华为的“皮肤柔滑”效果太过头了,根本拍不出流血的效果。最后折腾一番,只能用iphone8拍照。

之前的那一波5G封神,则更是惊天动地,某大商人还表示“5G商用后,美国将成为落后国家”,在厂商的媒体宣传上,5G更是无所不能,彻底改变社会和老百姓的生活,国内某厂商更是标榜自己5G如何如何牛逼。然而,结果却是三大运营商对5G不感冒,工信部部长说对广大用户来说,4G手机够了。还有一位工信部官员则给予当下被厂商吹的神乎其神的5G基站“功耗较大,能力较差......将淘汰,扔掉300亿”的评价。

不知是否是一个热词已经有点玩不下去了,类似漫威搞复仇者同盟,玩超级英雄大串烧,国内厂商和媒体也玩热词串烧,把5G、人工智能、物联网、海水稻这些词汇连在一起。并向公众展示这些技术如何牛逼和搞这些东西的公司是如何牛逼。

但实际上,铁流之前已经介绍了,海水稻本身就是还处在研究中的东西,还远远没有到达大规模推广的程度,从产量、品种稳定性、耐盐水平等多项指标上都还有一些路要走。在海水稻规模化推广前路漫漫的情况下,过度炒作海水稻+物联网+人工智能+5G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诚然,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农业是大趋势,但很多东西过去已经有了,比如根据气温、适度、阳光等条件调整灌溉或蔬菜大棚的通风和采光等。媒体报道的所谓5G+AI+海水稻,从报道上看应该是摄像头监控试验田,然后用5G传输到监控室。问题在于,这种功能过去摄像头连接有线网络也能做,而且成本更低更稳定。这种用5G网络+摄像头监控的做法只适用于试验基地,不适用于大面积种植,主要是经济上划不来。5G基站本身就很贵,功耗高电费又贵,还有在田间地头拉光纤,建供电保障系统,成本太高,这种模式也许适合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搞科研,但不适合用在水稻种植上。

类似的,一些媒体鼓吹人工智能+养猪也是大坑。在一些文章中,鼓吹用人工智能实现猪脸识别,但问题是人的脸很干净,但猪的脸肯定不可能像人脸那样干净。人会老实站好了对准摄像头,但猪肯定不会像人那样老实站好去识别。

事实上,与其搞什么猪脸识别,不如在猪身上做标记来的简单使用,比如以前农户在猪耳朵上做标记。由于农业本身就是利润相对微薄的行业,是没有能力去过度承载“高科技”(高成本)又没啥实际作用的辅助设备的。媒体报道中养猪+人工智能如何成功,这一方面与宣传方式有关,毕竟“国内首家XXX,首次应用XXX”这种非常适合给政府写报告,另一方面,也和猪肉价格疯涨,使养猪利润在短期变高了有关,但这并非是常态,当猪肉价格回落后,养猪业是无法承载这些高成本,却又没啥实用性的辅助设备的。

铁流认为,以当下的技术水平而言,在农业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5G、AI之类技术的应用)对实际效益的提升是微乎其微的。诚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最多是节省一些人工,比如传感器可以代理人工监测湿度、温度等,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传感器替代人工检测,这在以前早就有了,并不是这一波物联网、5G、AI等热词带起来的。何况按照目前的智能化程度,想节省特别多人工也不可能。当下一些媒体的吹捧,只会产生拔苗助长的作用。

0 阅读:2

最in科技所

简介:IT手机自媒体、分享手机的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