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将来瑱,在安史之乱中为唐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虽然来瑱的知名度比不得郭子仪,但是在贡献方面,对唐朝也堪称功臣。不过,这个功臣没死在战场上,但却死在皇帝的猜忌之下。
1、来瑱的功劳来瑱是将门虎子。来瑱的父亲是唐朝西域地区的节度使来曜。所以本着子承父业的想法,来要在少年时候就到了西域地区,跟着父亲建功立业。其实对于子女出路,最好的办法是在存量的基础上做加法,而非在陌生的、空白领域拓荒。毕竟人生短暂,很多事情需要考虑事件成本问题。
来瑱跟着父亲从军是在唐玄宗的天宝初年。大约到了唐玄宗天宝后期,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来瑱作为将二代,被朝廷大臣推荐,负责参与平息安史之乱。唐廷委任来瑱担任颍川的太守:因为当时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已经开始攻打这一区域。
所以来瑱也算是临危受命。在来瑱的抵抗之下,叛军前进吃力。所以叛军只好派人去招降来瑱。安禄山没少给来瑱许愿,甚至表示现在唐廷腐朽的很,跟着李隆基混已经没前途了,如果能倒戈,那么,来瑱就是新朝廷的开国元勋。当然,来瑱压根没理睬安禄山的劝降。
安禄山死后,安史叛乱还在延续,但是此时唐廷已经收复长安和洛阳等地。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来瑱也因公被授予国公爵位。
2、皇帝和来瑱的冲突安史之乱也让唐廷高层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的冲击下,唐朝的宰相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杀死,皇帝李隆基也被动成为了太上皇,太子李亨宣布单方面称帝,这便是唐肃宗。
唐肃宗对于武将有了猜忌心态,毕竟安禄山这样的军头,还一度占领洛阳、长安,唐朝也险些因为安禄山的造反而崩盘。所以唐肃宗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所以就有必要约束这些武将。
所以唐肃宗派人传达旨意给来瑱,表示要调任来瑱到京城做官,但是来瑱却不愿意。所以来瑱让自己的部将向皇帝上表表示,希望来瑱继续留在地方上做官。而这更让唐肃宗感到忐忑和猜忌:来瑱和地方上这么多将领关系密切,这如果想当安禄山第二……
唐肃宗越想越怕。
于是唐肃宗和一些其他地区的节度使秘密商议,该如何铲除来瑱。不过,就在唐肃宗打算落实这个计划的时候,唐肃宗驾崩了,太子李豫登基成为了新的皇帝,这便是唐代宗。
唐代宗对来瑱也依旧有很强的猜忌心理。所以唐代宗依旧按照原先唐肃宗的计划。唐代宗先是派人安抚来瑱,打算先稳住来瑱,而后让来瑱的部下裴奰铲除来瑱。不曾想裴奰不是来瑱的对手:裴奰带人讨伐来瑱,结果却被来瑱把自己杀得片甲不留。
而唐代宗为了安抚来瑱,也表示裴奰的事情自己不知道,是裴奰自作主张。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皇帝和来瑱的关系已经不可调和了。对于皇帝来说,来瑱这样拥兵自重且不大服从朝廷号令的人,是朝廷的隐患。而来瑱则对皇帝也有猜忌心理,担心皇帝回卸磨杀驴。所以,双方的关系是很僵的。
3、来瑱被害唐代宗时期,唐代宗对宦官头目程元振很器重。
程元振在唐朝历史上也算是有名的权阉。程元振对来瑱有过拉拢,但是来瑱觉得,老子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能力成为的将领,你一个太监算什么东西?也想跟我来往?
程元振是一个小人。对于来瑱的态度,程元振哪能乐于接受?所以程元振考虑报复来瑱。程元振的报复手段很干脆,程元振选择唆使人诬陷来瑱,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就和叛军勾结。
唐代宗采信了这个说法,于是先是下诏免去来瑱的职务,紧接着又赐死了来瑱。很多书上认为唐代宗误听谗言,但是个人觉得,其实是唐代宗选择相信:古人也知道办案不能听信一面之词,但是唐代宗还是选择相信来瑱有问题,根本原因是因为,唐代宗本来就想弄死来瑱,只不过,程元振给他弄了个合理的理由而已。
来瑱的死,其实就是冤杀。这一点,天下藩镇都恨清楚,所以藩镇和朝廷之间的关系也渐行渐远——秦末的时候,反秦义军劝说大将章邯:白起的功劳比你如何?一样被秦王赐死。这番话说动了章邯。而当时天下藩镇觉得,来瑱这样的功臣尚且都被唐代宗借故杀死,以后谁还敢保证自己安全?
唐代宗或许也意识到对来瑱的处理十分不妥。所以为了安抚人心,唐代宗在之后,宣布是被程元振忽悠了,于是流放程元振,为来瑱平反。
当然,个人觉得,这不过是帝王心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