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刻,窥灵魂的诗意独舞——余秀华《我在此刻》赏析

雪宪谈娱乐 2025-04-26 09:09:02

“我生活过了,朝阳般,废墟般”,余秀华在《我在此刻》中,以这般直击灵魂的笔触,开启了一场对生命与自我的深刻探寻。诗歌一开篇,强烈的对比扑面而来,“朝阳”代表新生与希望,满是蓬勃朝气;“废墟”象征着破败与沧桑,是繁华落尽后的荒芜。这短短一句,将生活的复杂与多面性浓缩其中,折射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首与喟叹,尽显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我如竖笛般把这个世界吹出了七个孔 / 也像萤火虫一样把一个星空吸入腹部”里,余秀华展现出超凡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表达。她将自己比作竖笛,寓意着她以独特的方式为世界发声,让世界的七音从自身流淌而出;又把自己比作萤火虫,渺小却能将浩瀚星空纳入腹中,体现出一种以小见大、包容万象的胸怀。这种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独特诠释,既展现出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又彰显出精神世界的广阔无垠,凸显了诗人在生活的琐碎与宏大间游走的姿态。

“那些从我身上掠过的形容词,都被卷入海深处 / 甚至我的名字也可以忽略 / 你看我的时候,甚至不必带上爱意”,这几句诗表达出一种对世俗标签与他人目光的超脱。在漫长人生中,人们总会被各种形容词定义,但诗人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它们如过眼云烟,终将被岁月的深海吞没。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名字也无需被铭记,他人看待自己时也不必带有爱意,这是一种对本真自我的坚守,不依赖外界的评判与认可,回归生命最纯粹的状态。

诗的第二节,“如果我是一棵树,也不必一定要个春天”,诗人以树自喻,树的意象在余秀华的作品中常象征坚韧与顽强。这里,她表示即便身为一棵树,也不一定要在象征美好与希望的春天里才能生存,展现出一种倔强与通透。春天对树而言,本是生长、繁荣的最佳时节,但诗人却打破常规认知,暗示人生不必依赖所谓的“美好条件”,即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我龟裂的皮肤上,也不必记得多少个昨天”,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态度,树粗糙龟裂的皮肤如同人饱经沧桑的外表,可诗人认为无需铭记过往的伤痛与苦难,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我在此刻 / 呼吸,疼痛,爱着”,简单的几个词,将诗人对生命最本真的体验凝练其中。呼吸是生命的本能,疼痛是生活的磨砺,爱则是对世界的眷恋,这三者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模样。而“我还在燃烧,把灰烬装进口袋里”,展现出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即便生命如燃烧后的灰烬,也要将其珍视,因为这是生命的痕迹,是曾经热烈燃烧的证明。

最后一节“我在人群里也在旷野上 / 旷野上的那棵树啊,举过星辰 / 也举过火焰”,诗人将自己与旷野中的树融为一体,这棵树不仅见证过星辰的璀璨,也经历过火焰的炽热,象征着生命既有宁静的守望,也有热烈的抗争。“只有我知道,它的根蔓延到了何处 / 缠绕到我的心魄上”,树的根如同诗人灵魂的脉络,深深扎根于生命的土壤,与内心紧密相连,表明生命的根源与灵魂的归宿,只有自己最清楚。

余秀华的《我在此刻》,以质朴又深邃的语言,袒露了她对生活、生命、自我的感悟。整首诗贯穿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不屈从于命运、坚守内心的强大力量,也促使我们停下脚步,思索自己生命的“此刻”,找寻内心深处的那份真实与坚定 。

0 阅读:0

雪宪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