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季是一个夸夸绝缘体。
用她的话说:“一被人夸奖,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整个人都不得劲。”
她绝不是夸张。有一次朋友故意逗她拿话儿夸她,我亲眼看见她的手臂上毛孔成片的迅速凸起。
说实话,对夸奖不耐受的人还真不少,就连脱口秀红人小鹿都自爆自己特别害怕被别人夸,每次别人夸她,她本能的反应就是要反驳对方证明是TA错了。
还有网友们说:
“我妈每次夸我做了什么多么多么好,我就觉得非常紧张,想要逃跑。”
“每次被别人一夸就害怕得不行,总觉得对方是在阴阳我。”
“每次被夸之后的表现,都让我显得非常不自信。”
明明是夸奖,那为什么听到会不舒服呢?
也许,夸你的人,和被夸的你,
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更深层的动力在起作用。
有的夸奖,是为了让你承认“贬低”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心理学家们也强调:人是需要镜映的。
镜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需要得到一面心灵的镜子,真实地映照出“我是谁,我怎样”。
所以,他人真诚的、不带目的的夸奖,是能够让我们得到好的回应和滋养的,让我们的优点被固化,让我们为自己骄傲,提升自己的自尊。
如果有的夸奖让你感到不适,那很可能和“夸奖”本身有关。
比如,否定式夸奖。
也就是为了否定你的某一点,而先夸你其他本身就好的点,让你难以拒绝地接受他的这种否定。
同事小敏曾跟我说起自己的一段婚姻。在那段关系里,她常常感觉很不舒服,但又说不上哪里不舒服。
比如,丈夫会在两人手牵手在海边散步看日落时,突然盯着她的脸说:
宝宝,你真好看,去把脸上的痣点了吧,这样就更美了。
又或者,两人出去旅游,她给丈夫拍了不少照片,丈夫会夸:
这几张拍的不错,比你以前拍的好多了。
小敏听完这些话,总觉得心里堵堵的。想生气,又觉得没有什么理由,“他明明在夸我呢,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能太敏感了。”
是等到和这个男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婚以后,她才恍然大悟:
那些“夸奖”的外衣下,藏着的是对自己的否定。
因为它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又包裹着夸奖的外壳,所以难以被察觉。
“我皮肤白,又喜欢玩户外,容易长痣。以前觉得没啥,被他提醒后就越看越觉得丑,还花钱去点了几颗……现在想想,这就是妥妥的PUA。”小敏愤怒地说。
这些夸奖是外壳,本质上还是否定。
它不仅能让你在放下防御时破坏你的自尊,让你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
同时也由于你想从对方身上寻求安全和积极反馈,这也就人为地构建出你们之间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对方和你:一个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高位和低位者,权威和听从者。
在这样的关系里,“推拉”的张力被高位者刻意地制造,情绪被人为地刺激,被“夸奖者”感到期待,焦虑,不安……
而为了弥补这份“被贬低”,补偿内在的安全感,被评价者也许耐受着心里的不舒服,不断地向这个“评价者”寻找夸奖,形成一个闭环。
所以,当你感觉到对方的夸奖让你不舒服时,首先可以觉察对方是不是在否定你。
有的夸奖,是为了让你听话顺从
除了否定,还一种让人难受的夸奖,叫做功能性夸奖。
所谓功能性,就像奖惩系统里的“胡萝卜”,远远地挂在前面蹦跶,目的只是为了让“兔子”一直追着它跑罢了。
夸奖是真实的,但夸奖背后的要求与控制,更真实。
我小学时,我妈特别喜欢当着人面夸我:我这女儿很自觉的,放学一回家就先写作业,不写完饭都不吃。
又或者我在看电视,我妈和朋友在旁边聊天,她就会趁机提到我:我们在聊什么我女儿听不见的,她不管闲事的,整个魂都在电视上。
我对这些“夸奖”,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不写完作业不吃饭”,它只是个偶然现象,我记得那天作业量不多,只要再写个5分钟就能够完成,所以我愿意推迟一点吃饭的时间。
而看电视时,我当然能够听见妈妈和朋友的聊天,毕竟耳朵功能尚好。
神奇的是,当我不断接受妈妈的这些“夸奖”后,行为也随之被“塑造”。
也就是说,“必须写完作业再吃饭”、“不管闲事”这两个行为被长期固定了下来。
往深一步走,这也是一种投射性认同。
妈妈把自己的一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钩子)放在女儿的身上,并竭力让女儿采取和她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当女儿接住这个钩子,并以认同的方式做出反应时,这一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也就是,我夸你,是想要你这么做,你这么做了,我的夸奖的目的就达成了。
被夸奖的人完成了夸奖人的期待甚至是要求、控制,长此以往,这个模式就在关系里根深蒂固了。
而且作为当事人,这一切的发生都非常隐秘。比如我就并不知晓当时的不舒服,是源于一种被高绑在架上、心灵自由被限定的难受。
因为我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吃饭前或者吃饭后写作业,也可以选择在看电视时自己看或是参与到谈话中体验社交的快乐。
其实,很多母亲为了孩子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功能性的夸奖去塑造孩子,但孩子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会感到不舒服的。
这其中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主体性,我们拒斥被操纵、被引诱、被工具化、被限定。
不管是孩子,还是每一个成年的我们,所期待的,是在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享受生而为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快乐。
如果我们内在有缺口,
夸奖也无法被承接
诚然,我们对否定性、功能性的夸奖,或者是明着夸你实际为了抬高自己的夸、又或是虚伪客套的奉承会不舒服。
有些时候,哪怕是来自别人真诚的夸奖,有些朋友仍然会膈应。
那是为什么?
可能是我们自己也没准备好有关。
第一种情况,和早年的客体关系有关。
有一次跟女友季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很好奇地问她:“被人夸奖时,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她说:“你们的夸奖,总觉得和我之间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有一种不真实感。对着这层玻璃看自己,我整个人都是扭曲的。”
季的感受很丰富,表达也很精准。尤其是“毛玻璃”“扭曲”的意象,值得在此停留下。
她谈及童年,父母很早离异,从小跟着父亲生活。父亲脾气火爆,作为独生女,对她要求严格,高压式的教育。
“牛奶洒掉要挨打,在幼儿园东西丢了要挨打,上了小学后,作业边写边玩被打,写错被打,作业没写完看小说被打……”
被打的多了,她和主要养育者建立的是一种经年累月反复接受施受虐互动的高浓度关系。
等她长大进入社会,得到别人的夸奖,但这样的温情是她所不熟悉的“链接方式”,她会本能地感到紧张,甚至想要逃跑。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现象难以理解,但人类的心灵世界诡谲莫测。
首先,一个人的脸如果长期熟悉“被打”的话,那么有一天,有人如果轻抚TA的脸庞,会让这个人有早年链接迥异的陌生感和拒斥感。
其次,母亲在家庭序位中的缺席和不在场,让父亲成为孩子成长中唯一的外在评价者。
而被夸后体验到的“玻璃中扭曲的自我”,则是她内化的早年关系模式与外界积极真诚的夸奖模式所形成的“冰与火”的对冲。
但他人一次又一次的正向的真诚的夸奖体验,会让她渐渐从内在修正对自己的认知,从而调整到“夸奖,也是一种爱”的感觉模式。
不承接夸奖,
有时也藏着我们的“不敢当”
我们自己没准备好的第二种情况,和我们自尊的水平高低有关。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朋友,平时聊天很丝滑,一被人夸,瞬间场面尬住。
“没有,没有。”对方窘迫地想要钻进地洞。
要坦然接住对方传递过来的真诚夸奖,是需要足够的自尊和自信打基础的。
如果内在不稳,很有可能所传递的“夸”也会在内在世界里变形。
举个例子。来访者M曾经拿着一个女人的照片来找我。她想让我看看,自己和这个女人究竟谁更美。
先申明,我这位来访者是长得和高圆圆有六七分相似的大美女。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女性让她感受到威胁。
接过照片一看,我大为震惊。因为她的“竞争对手”,无论从相貌到气质,都完全不及M。
我差点惊呼,“你这是在挑战我的审美吗?”
同时我也理解,M从来不相信别人对她美貌的夸奖,是因为她的自尊水平实在太低了。
咨询过程中才慢慢了解到,在她的成长中,一个长期缺席和不在场的父亲,一个与她共度融合且低自尊的母亲,都没能够给她足够的有滋养的镜映。
换句话说,她汲取不到自尊形成的养料,她的独立自体的形成也雪上加霜。
她的内在系统里的孩子,哪怕成年之后在面对别人夸奖她美,好看,也只会觉得别人是在阴阳她,客套话,反而更加不自信。
因为她的内在一个住着衣衫褴褛的内在孩子,哪怕顶着一张类似高圆圆的脸,不配得感和内在的羞耻感也会如影随形。
而当你坚信自己是无价值的、一无是处的、丑的、不美好的、如过街老鼠的,无论如何我们都接不住那泼天的“夸奖”。
哪怕,它非常非常的真诚。
写在最后
我很欣赏杨天真曾谈及被别人夸奖时的应对方式。
比如,有同事夸她好看。
那她就回应:“你眼睛很尖哎,我才刚改了一点妆就被你发现了,你需要的话我可以把链接分享给你呀。”
面对夸奖,是真诚感谢,借机反馈,然后分享。给人的感觉是,落落大方。
既接住了对方的夸奖,同时也能够主动给出夸奖,形成一个有来有往的互动。
我们都期待有杨天真这样的高情商,小小夸奖瞬间拿捏。但是如果我们做不到,也可以试着去和这份被夸后的“不舒服”做一些沟通和对话:
我所体验到的不舒服是哪个部分?它长什么样子?
它是和夸奖的内容有关,还是和我的内在有关?是夸奖中包含了否定、功能性、虚伪客套,还是我自己的自尊和人际关系模式在作祟?
它在试图做什么?它期望通过这种不舒服达到什么目的?它一定觉得这样对我是好的,我要试图理解它为什么觉得这样可以帮助我。
而当你的内在沟通得越来越深入,你就拥有更加通透地回应夸奖的智慧。
是接受,拒绝,还是安之若素——都由你决定。
你受到夸奖的身体表现代表了你的内心,,可以通过身体舞动练习链接自己,欢迎你加入木梵老师的《3天身心绽放体验营》。
*本文由无限延伸的三角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宁语
副主编|花花
总编辑|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