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却被匈奴扣押多年,这背后实则隐藏着西汉与匈奴之间一场激烈的人才战。
公元前 139 年,张骞从长安城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彼时,距离马邑之谋还有 6 年时间,汉匈之间尚维持着和亲关系。然而,匈奴对于双方即将爆发大规模战争已然有了预感。
匈奴仔细评估了双方的优劣势后,察觉到自身存在一个极为明显的短板,那就是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在人力方面严重匮乏。鉴于此,匈奴除了通过掠夺以及吸引普通汉人来扩充人力外,更是将重点聚焦在了中高端人才战略上。
这一战略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那时,异姓诸侯王之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要么南降百越,要么北投匈奴。像韩王信、燕王卢绾就选择叛逃到匈奴,匈奴不仅收留了他们,还保留了他们的王位。而赵信、卫律、李陵、中行说等降将,在投降匈奴后,皆被单于委以重任,在匈奴的诸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骞恰恰就是这样一位极具价值的高端人才。“骞以郎应募”,意味着他在出使西域前的身份是汉武帝的侍从官,时常陪伴在汉武帝身边,对于宫廷内部的诸多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如此贴近西汉权力核心的人物,对于匈奴而言,无疑是一块 “肥肉”,自然要下大力气去争取。所以,即便张骞下定决心绝不投降,匈奴人也不肯轻易放过他,将他扣留了长达十年之久,甚至还让他在匈奴娶妻生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软化他,让他为匈奴所用。
直到公元前 129 年,匈奴数万铁骑南下侵犯汉上谷郡,汉武帝派出四路铁骑兵同时迎击,其中卫青所率部队直捣龙城,也就是匈奴祭祀祖先的圣地,这一行动引发了匈奴人的极大恐慌。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随从,趁着匈奴人慌乱不备之时,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继续踏上出使西域的道路,为后续西汉与西域的交流以及对匈奴的战略布局等诸多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