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都是刘关张、曹操、诸葛亮、赵云等人,当然这些人都很伟大,值的被后世铭记,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上面这些人变得垂垂老矣的时候,天下就变成了年轻人的天下,下面要说的就是在当时独领风骚的一位年轻人。
桃园三结义
吴国,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其中之一,自孙坚起一直雄踞江东之地,因此又被称为东吴,和魏国和蜀国比起来,吴国似乎并不太引人注目,但是作为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自然有其雄厚的实力进行支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在东吴有四位杰出的大都督,他们都为东吴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的前三位周瑜、鲁肃、吕蒙相比大家都比较了解,这第四位叫做陆逊,和前面的这几位前辈比起来,陆逊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但是他所取得的功绩却丝毫不虚上面这几位,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正史上陆逊的地位也绝非另外三位可比的,在《三国志》中,除了帝王外单独立传的只有两人,一个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这位陆逊,足见他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之中。
三国疆域图
陆逊,字伯言,出身于江东大族,其父陆骏是东吴九江都尉,但在陆逊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于是年幼的陆逊便跟着他的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舒县读书,如果按照剧本正常发展的话,陆逊应该会进入某一个大人物的幕府担任参谋之类的文职,而且早期的陆逊确实也是这么发展的,公元20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了孙权的幕府,成为他众多幕僚中的其中一个,而且一做就是数年之久,但是伟大的人永远是不甘寂寞的,文人出身的陆逊对武事出奇的感兴趣,于是听说会稽等地有反贼的他立即申请招兵买马前去平乱,在一次的平乱中斩首千余,因功被封为定威校尉,并成功引起了最高统治者孙权的注意,不仅把侄女儿许配给了他,还经常同他商讨军国大策。
陆逊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叫刘备借荆州,其实历史上并无借荆州之事,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被刘、曹、孙三家所瓜分,刘备得到了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郡,后来刘备领兵西取巴蜀,便留关羽留守荆州。后来东吴进攻合肥,魏军注意力被东吴牵扯,关羽趁机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并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摄于关羽锋芒曾想过迁都以自保,后来在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下联孙抗关。
关羽
公元219年,三十六岁的陆逊替代吕蒙,被任命为偏将军右部督,陆逊抓住关羽骄傲自大的缺点一味写信奉承、麻痹关羽,使得关羽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转而全力对付曹魏,后来的结局相比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被东吴将领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并斩首,一代将星就此陨落。此役,陆逊破关羽军数万人,因功被封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并被封为娄侯,地位已在吕蒙之上。
麦城遗址
公元221年,已经登基称帝的刘备在得知关羽兵败被杀的消息后,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领兵伐吴为关羽报仇,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主持领兵抗蜀。面对刘备的步步进逼,陆逊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最后在夷陵火烧连营、大败蜀军,在逃至白帝城后,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就这样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和二哥都死在了陆逊的手上。经此一役之后,陆逊成为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新一任最高军事长官。
夷陵之战
刘备去世之后,后主刘禅继位,在诸葛亮的倡导下蜀汉与东吴和好,恢复了吴蜀联盟,在消除来自蜀汉的威胁之后,东吴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抵御北方的曹魏。公元228年,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魏,不辨真假的曹魏扬州牧曹休亲率步骑十万前往接应,是年八月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率军抵御,两军于石亭展开激战,最终曹军大败,损兵折将,曹休最后也因为此事发病而死。后来陆逊又与诸葛瑾攻占襄阳,并多次抵御了曹军的入侵,四次对曹作战未尝败绩。
孙权
公元244年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陆逊被任命为丞相,总管三公值事,训导文武百官,达到了自己宦海生涯的最高峰,并深受东吴朝廷的信任,上至太子、下至诸将都与其来往密切,但是权力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做臣子的,当一个臣子的权力很大时往往会招致人主的猜忌,所谓功高震主便是如此。而且在称帝之前孙权可以说是一个明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称帝之后孙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孙权了,他变得猜忌多疑,尤其是陆逊这样的权臣。而且到了晚年陆逊又搅入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储位之争,并因此得罪了孙权,他的三个外甥相继遭到流放,与他关系密切的吾粲等人也被诛杀,他自己也多次遭到孙权的切责,公元245年因忧伤过度去世,年六十三岁。
纵观陆逊一生,捉关羽、败刘备、四破曹操,在统领东吴军政的二十多年间也是深谋远虑、忠诚耿直,堪称“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