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童家班”在京剧界红极一时,深受戏迷追捧。
“童家班”的骨干成员是童家5位兄弟姐妹,他们分别是:大哥童侠苓、二哥童寿苓、大姐童芷苓、二姐童葆苓、小弟童祥苓。
“童家班”又叫“苓社”,成立于1939年。
当时在“苓社”挑大梁的是童芷苓。童祥苓结婚后,他的妻子李多芬也加盟童家班,是剧团的老旦演员。
童祥苓与张南云结婚后,张南云也成为“童家班”的青衣。
苓社的创始人是他们的父亲童汉侠。童汉侠早年毕业于位于天津的法商学院,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后在江西会馆开办的江西小学担任校长。
童汉侠是江西人,后与陈倩颖(又叫陈新)在天津结婚。陈倩颖是广东人,婚后夫妻俩在天津安家,一连生下了5个儿女。
童汉侠喜欢话剧、京剧,陈倩颖是小学音乐教师。他们的大女儿童芷苓11岁时,童汉侠将她和二儿子童寿苓送到北平的中华戏校学京剧。
陈倩颖心疼儿女练功苦,一个多月后将儿女领回天津,请老师来家里给他们教戏。
童芷苓16岁就在天津走红,后拜荀慧生为师。童芷苓在北平唱戏挣钱后,童汉侠在荀慧生的帮助下,于1939年在北平创办了苓社,俗称“童家班”。
1945年抗战胜利后,童芷苓在上海定居。母亲陈倩颖习惯了北方的生活,便留在北平。
童葆苓和弟弟童祥苓挑起了童家班的重担,5个兄弟姐妹经常结伴去上海、北平、天津、沈阳等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童芷苓红得发紫,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她主演的《尤三姐》尤其受欢迎。
1951年,北京戏曲改进委员会邀请童芷苓留京,总政京剧团也邀请她加盟,并许诺:只要童芷苓过来,就让她担任京剧团团长,并享受优厚待遇。
紧接着南京、武汉等地的文化局,都开出优厚条件邀请童芷苓加盟。
童芷苓不想加盟国营剧社,想与兄弟姐妹一起演出,这样不仅自由,收入也更高。
上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逐渐向公有经济过渡,旧社会过来的很多京剧演员都加入了国营剧社,成为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1954年,童寿苓劝妹妹童芷苓加入国营剧团。恰巧上海人民京剧团(现在的上海京剧院)向她发出邀请,童芷苓便接受了。
童芷苓与哥哥童侠苓、童寿苓、弟弟童祥苓,一并加入了上海京剧院。童芷苓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
童芷苓加盟前,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向她许诺,只要她一进团,就让她执掌上海京剧院二团。
徐平羽说到做到,童芷苓在二团负责,她的两个哥哥、大嫂、弟弟弟媳都在上海京剧院二团当演员。
童家五虎,只有童葆苓在北京的总政京剧团工作。
上海京剧院二团有6位童家人,童芷苓是团里的头牌,弟媳张南云是团里的三牌,童芷苓经常带领家人出去演出,一时风光无双。
童家兄弟姐妹的辉煌,引起了一些同事的嫉妒。1957年,反右风暴来临,有人率先在单位贴童家兄弟姐妹的大字报,他们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
就在1957年,红极一时的童家班宣告解散,但童家兄弟姐妹依然是上海京剧院的骨干演员。
-END-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