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走了,她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让我想起她写过的那些故事,那些曾经被我们嘲笑的爱情,其实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只是我们总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评判过去的事情。
她出生的时候差点就没能活下来,医生说只保住弟弟就行了,可是母亲坚持要救活这个女儿,这个决定让琼瑶有了写下那些故事的机会。
那时候的台湾还处在战乱年代,家里逃难的路上,弟弟和行李都丢了,父母绝望到想带着她一起去死,可是她拼命挣扎,最后活了下来,这种求生的本能让她后来写的故事里总是充满了生命力。
她在台湾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理科总是不及格,在家里是最不起眼的那个,父母都觉得她是耻辱,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让她特别渴望得到关注。
国文老师是唯一欣赏她的人,这让她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段经历成了她写作的起点,《窗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她的文字里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情感,那些被人说是矫情的句子,其实都是她真实经历的投射,她把自己的生命经历都写进了故事里。
在那个年代,能够写出这样的故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台湾处在戒严时期,很多话都不能说,只有爱情故事还能自由发挥。
她写的不只是简单的爱情,里面还有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对家庭关系的探讨,只是这些都被包裹在甜甜的爱情故事里面。
那时候的台湾还保留着很多旧式婚姻的痕迹,一夫多妻的现象很普遍,她的故事里写这些,其实是在反映现实。
现在的人说她的故事三观不正,其实是没有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她的故事已经算是很前卫了。
她笔下的女主角都敢于追求爱情,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事情,因为那时候的女性还被很多传统观念束缚着。
《烟锁重楼》里的女主角宁愿被千夫所指也要追求自由恋爱,这种精神在当时是很难得的,现在看来可能觉得理所当然。
她的故事里经常出现的三角恋,其实是那个时代婚姻制度的反映,因为直到1985年,台湾的重婚现象都还存在。
很多人说她的故事太理想化,但是正是这种理想主义,给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些希望和勇气。
她创造的言情宇宙影响了几代人,虽然现在看来可能觉得过时,但是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启蒙作用。
那些被人诟病的情节,比如《新月格格》里的知三当三,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要求。
她的作品里其实隐藏着很多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只是被浪漫的外表掩盖了,需要仔细去发掘。
琼瑶的作品其实记录了台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那些故事里的矛盾都是真实存在的。
她的创作方式影响了之后几十年的华语言情小说,虽然现在很多人不承认,但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她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能让作品有市场,又保持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其实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觉醒,只是这种觉醒被包装在浪漫的外衣下。
现在的人对她的批评,其实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差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
她的故事里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但是这种理想主义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精神寄托。
那些被人说老套的情节,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了。
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这些记录现在看来或许不够完美,但确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