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代纷争不断!建文之殇、永乐之治,明朝宫廷斗争真相何在

闻学天史 2024-12-01 16:56:06

“布衣”朱重八,前后花了15年左右,率领农民兄弟,扫清群雄,从草根的阶层,一步步走向大明皇帝宝座。

可是,后来为了他老朱家未来那广阔的前途,老朱一人一刀,砍掉可能威胁朱家势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开国功臣,都落下悲惨的结局。老朱为朱家想得挺周全的,可惜,他至死没想到,老朱家会起内讧。怎么回事呢?

标准的接班人,早早病逝

自古以来,谁当下一任皇帝,都是皇帝最头疼的大事。朱元璋也不例外,也得为选太子头疼。

朱元璋一生有24个儿子,朱元璋为了为了避免混乱,很早就钦定了老大朱标的为太子,老二老三老四一直到老二十四,都分出去镇守边疆当王爷,为以后辅佐老大做了准备。

朱元璋这个安排很妥当,一来,当爹的镇得住场子,二来,老大朱标这个大哥也当得不错,业务能力一流,为人也不错,总之就是老朱家的三好标兵、接班人!

可,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儿呢?任老朱这算盘子拨打得啪啪响,人算也不如天算,他算计了可能会威胁老朱家家产的功臣,也算计了其他儿子可能会抢老大的位子,唯独没算计他大儿子活不过他!朱标竟然病死了,终年才37岁。

老朱伤心不已,这朱标留下的空位,谁来坐?

老朱的几个儿子有点蠢蠢欲动了,可老朱不理睬,既然老大死了,皇位也得是他大儿子!可老大的大儿子也死了。那就老大二儿子吧,于是皇位落到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的头上了。

当时,朱允炆才15岁。这孩子的性格随他爹,心眼儿贼好,待人老实宽厚,他皇爷爷超喜欢。问题是,当皇帝啊,心眼儿好有啥用?不过,当时朱元璋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朱允炆也不觉得自己有啥问题。

直到朱元璋去世。22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建文帝。

江山是老朱打下的。按道理说,他想给谁就给谁,但他那些儿子们,怎么会服气?

比如老四朱棣。他想着,自己是老爷子儿子,凭什么这江山给侄子啊。

其实,朱棣要怪只怪运气差,论才干,不比哪个哥哥差,唯一差的就是投胎出生时候跑慢了点步伐。

朱棣当燕王之后,一直驻扎在北平。老朱把朱棣安排在北平,就是看中了朱棣的能力,当然也是因为充分信任他。而且朱棣率军跟北元作战,成绩有目共睹。所以说,朱棣除了运气差了点,哪样也不比他大哥差。

本来呢,朱棣一辈子的任务就是好好在边疆待着,现在听老爹的,将来听大哥的,谁让他是老四呢!但是,万万没想到啊,老天爷跟他开了个天大玩笑。先是大哥挂了,紧接着,二哥、三哥也挂了。那是不是说,皇位怎么排,也该轮到他了?

但他爹偏要把皇位传给乳臭未干的朱允炆。朱棣很不爽,但能咋地?去抢?

自古以来,除了乱世,造反当皇帝的成功率,到目前为止还是零。再说,朱棣现在贵为亲王,又是皇叔,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干嘛要铤而走险呢?

朱棣是不想。但侄子朱允炆不放心他啊。

朱允炆年龄虽小,但胆子却很大

朱允炆登基,巩固皇权是第一要紧的,那些个可能威胁地位的,你不收拾他们,他们迟早要收拾你。自古以来,亲情确实血浓于水,但权力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当时,驻扎在北方边境的九位“塞王”,其驻地都有大批军队。像宁王朱权所在的大宁,拥有甲士八万、兵车六千,以及精锐的骑兵兀良哈三卫。朱棣所在的北平,差不多也有十万人马。但亲王们非战时不许调兵。

这些藩王在辈分上,都是朱允炆的亲叔叔。他们驻地的人马,一个个又骁勇善战。哪个叔叔万一对他不满,哪天闹起来,那还真是大祸害。

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等几个大臣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最先倒霉的是朱棣的亲弟弟、老五周王朱橚,老五原来在开封住得好好的,结果一家人先是被抓到南京,接着又被流放到了云南。紧接着,代王朱桂也倒霉了,此人性格暴躁,可偏偏又遭人举报,朱允炆以“皇叔犯法与庶民同罪”,把这个叔叔抓了起来。

岷王朱楩被废为平民,湘王朱柏是条汉子,不想受辱,自焚而死。一年时间里,先后四个皇叔被干掉。朱允炆越玩越上头,准备趁热打铁,找个机会把四叔也做掉。

朱棣这下吓坏了,他知道,他和大侄子之间,不是他死,就是他自己死。怎么办?反啊!

他规划好谋反步骤后,他先去了趟南京。一到朝堂,居然连皇帝都不跪拜,摆出叔叔的架子,朝臣们都劝朱允炆:燕王太不像话了!直接办了他!

天知道朱允炆那会儿脑子想的啥?你说他发善心吧,他已经干掉了几个王爷,这时他却念叨一句“那毕竟是我叔”。居然力排众议放了朱棣。

朱棣便大摇大摆回了老窝。不过,朱棣回去就疯了。朱允炆先后不停地派人刺探,得知燕王真的疯了。这下,朱允炆当然是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但削藩是巩固皇权的坚定政策,不能因为燕王疯了,就不削你的藩。等到朱允炆处理完别的事情,终于决定,正式向他的燕王叔叔下手了。

但负责办理此事的大臣齐泰,他不是把抓捕令直接下达给北平城中的驻军,而是按规定把命令交给了北平地方的将领。

好巧不巧,这个叫张信的是朱棣的老部下,而且是他一手提拔的!张信稍作迟疑,决定直奔燕王府通风报信。朱棣一听,疯病一下子好了。

朱棣立即召集部下八百亲卫队,干掉了驻守将领,夺取了北平城,与自己的侄子正式怼上了!

谁给朱允炆挖了天大一个坑

其实,朱棣谋反,迟早的事。不过,谋反也要师出有名,什么名呢?

他缴费脑汁,终于从大明法典里找了一个理论支撑:如果朝廷奸臣当道,藩王就可以起兵讨伐。

于是上奏朝廷,把帽子扣在齐泰、黄子澄这些人身上就是。他脸不红心不跳地跟皇帝说,齐泰、黄子澄这帮奸臣,就交给叔叔帮你办了。朝廷没回话,他就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带上人马直奔而来。

这场战争,就从“燕王之乱”变成了“靖难之役”。

听说朱棣反了,南京那边立马就慌了。本来嘛,有人叛乱,自然是要派兵平叛,可朱允炆发现了一件让他头疼的事:他爷爷把功臣都给杀了,他还没来得及培养新人,现在没人带兵打仗了。

朱允炆一时也没有别的人选,只好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耿炳文。而且还干了这一辈子最蠢的一件事,在耿炳文临行前,他拉住老将军的手说:“您可要悠着点啊,千万别把我叔叔给弄死了,要不然,我就要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了。”

耿炳文到了河北之后,两军一交手,耿炳文战败,退往真定。不过,耿炳文野战不行,守城却是他的拿手好戏。燕军围攻真定,硬是拿不下来。

耿炳文知道,打仗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口气打不下来,燕军就会士气低落,到时候就会不战自溃。只要我坚守住,燕王大军耗也耗死了,靖难之役可能也就结束了。

可就在这时,朱允炆又充当了一回猪队友。他听信黄子澄的建议,撤下老将耿炳文,派出一代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去带兵。朱允炆大概觉得虎父无犬子,李文忠当年把蒙古人打得鸡飞狗跳,他儿子应该也不差。反正总比老将耿炳文在那里只守不打要好。

听说换了李景隆,朱棣差点没笑岔了气。他率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李景隆落荒而逃,南京方面就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只能被动挨打了。

因作战表现太差,朱允炆一怒之下罢了李景隆,改用铁铉、盛庸等人执掌军队,这下搞得朱棣没有软柿子捏了,还在济南吃了笔大亏。接着,他将进入“靖难”以来最难熬的日子。

身边有猪队友就算了,原来朱允炆也是猪队友

接下来的两年里,燕军和南军就在河北山东一带打来打去,朱棣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却也打了不少败仗。

南军虽然围困了朱棣,却不敢对他下手,因为朱允炆说过“不要伤害我叔叔”。就这样,朱棣从包围圈里逃之夭夭。

其实,这时候朱棣暂时是掀不起什么浪来了,但关键时刻,朱棣的谋士姚广孝一语道破了天机。他告诉朱棣,不管这仗怎么打,说白了就是你和朱允炆叔侄两人之间的事,你们俩只要死一个,这仗就结束了。

而对旁人来说,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坐天下,谁当皇帝都一样。所以,你与其在山东河北耗着,不如直奔南京,找你侄子去拼个你死我活。

朱棣恍然大悟,大腿一拍,对啊,我傻啊,成天在外围敲敲打打个啥呢!二话不说,他点齐人马就向南京进发。

燕军浩浩荡荡南下,既不攻城也不略地,干啥呢?

思来想去,很快他们也一拍大腿了:坏事了,燕军这是冲着南京去了!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黄花菜都凉了。

南军紧急撤离济南,向南追。这帮人跑了十几天路,追得上气不接下气,结果呢,那边以逸待劳的朱棣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伏击战,南军大败。

获胜之后,朱棣进军南京北边的浦口,准备渡江。在这里,朱棣遇到了盛庸的顽强阻击。燕军的士兵经过长期奔波,体力和精神已经到了极限,甚至朱棣自己都有点扛不住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朱棣的二儿子、性格跟个悍匪一样的朱高煦,率生力军火速赶到。朱棣大喜过望,对他说:好好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朱高煦以为他爹这话的意思是要把未来的天下交给他,疯了一样地率军大砍大杀。盛庸抵挡不住,南军溃散而逃。

终于,燕军杀到了南京城下。

朱允炆有点慌,这时候,他老师方孝孺站了出来:皇上,您别慌,死守南京就行了。只要拖上十天半个月,各地援军到了,到时候里应外合,朱棣插翅难逃。朱允炆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开始调兵遣将,安排守城。

其实,方孝孺的想法并没啥毛病,毕竟朱棣之前连济南城都打不下来,要他打南京难道不是搞笑吗?

然而,生死关头,朱允炆再次给自己当猪队友,他不仅派李景隆去守城门。又加派谷王朱穗监督守门。他以为朱穗坐镇过边防要塞宣府,守城经验满格,一定能抵挡住燕军。

实际情况是,这一个因为打了败仗受过惩处,憋着一肚子怨气没处发;一个是朱棣的亲弟弟、朱允炆削藩政策直接受害者。你说让这两个人守城门,这到底是想把敌人拦在城外,还是想给敌人开城门啊?

果不其然,李景隆和朱穗主动打开了南京城门,燕军攻入了京城。绝望的朱允炆放了一把大火,然后彻底消失在了烈火之中。

有人说他扮成了和尚,从地道逃出;也有人认为,他当天晚上就被大火烧成了灰。朱允炆的下落,最后就成了谜。但无论如何,叔侄二人你死我活的争斗,就此画上了句号。

随后,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大明王朝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