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美髯公”张之洞爱养猫,留长指甲,随时随地能睡着

小历史 2025-04-03 09:08:14

张之洞(1837年-1909年),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他做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为大清王朝“续命”。简单地说,我们可以从推动教育近代化、推动工业近代化、推动清朝实行政治改革三个方面认识他的历史贡献。

张之洞半身肖像。

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南皮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约1890年,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强调以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走向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赋税 、武备 、律例等方面进行改革,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大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府办公。

工业上,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企业,还主持修筑了卢汉铁路。值得一提的是,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当时在整个亚洲都是数一数二的。

身穿补服的张之洞,大胡子、长指甲是他的标志。

在办洋务事业时,张之洞花钱如流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甚至大手大脚地浪费。比如建汉阳铁厂原定经费300万两白银,但实际上耗银560万两。也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屠财”,与袁世凯(屠民)、岑春煊(屠官)并列“三屠”。

《清史稿》评价张之洞说:“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1906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出席芦汉铁路通车典礼。

虽然“屠财”,但并不“图财”。他为官期间,要求“到任礼、寿礼各目及门包小费”一律裁革永禁。《大清畿辅先哲传•张之洞传》说,张死后,“家无一钱,惟图书数万卷”。

张之洞这么一位大人物,生活中有不少怪癖,其中一个:随时随地可能睡着。晚清名人笔记对此记载很多。

他生活极不规律,晨昏颠倒,常常下午二点睡觉,晚上十点起床办公。他既能长久不睡,也能在任何情况下酣眠。

手持书本的张之洞。

陈恒庆《归里清潭》记载,一位学政谒见张之洞,刚谈了几句公事,张即在座椅上进入梦乡。学政事没谈完,又不敢走掉,无奈傻坐苦等,等了数小时,张才醒来。学政敢怒不敢言。

还有一次,张之洞到湖北巡抚衙门走访,到了地方,轿子停下,他却迟迟不出来。下属掀开轿帘,发现他正睡得踏踏实实。巡抚及随行官员不敢惊动,只得站立左右等待。这一等,就是6个小时。

不仅在下属面前如此,在与自己职位相当的大员面前,张之洞依然故我。

1904年,张之洞到南京出差,与当地头面人物合影。

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中提到,邮传部尚书吴郁生在武汉与张之洞商议招商局公事,张一边剃发,一边与吴尚书畅谈。吴尚书没想到,话没说三五句,张已昏昏睡着了,只好坐待其醒。

1902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设宴款待前来拜访的直隶总督袁世凯。酒宴进行到一半,张之洞趴在桌上呼呼睡去,很久未醒。袁世凯等不及,尴尬离去。张醒后自知怠慢贵宾,于理有亏,马上派人请回,致歉并重开宴席。

张之洞1895年在两江总督任上与美国客人合影。

张之洞的这种不分场合想睡就睡的行为,很容易被理解为不尊重人,因此官场上对他非议不少。

后来,事情终于闹大,大理寺卿徐致祥到慈禧面前告状,说张之洞“兴居不节,号令无时”,辜恩负职,请求查办。

慈禧对此很重视,命令两广总督李瀚章调查。李瀚章很欣赏张之洞的才能,认为徐致祥参劾的问题不过是细枝末节,就回复慈禧说:

“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慈禧也觉得无关大局,没有深究,此事不了了之。

张之洞肖像。

张之洞的怪癖之二是特别喜欢养猫,达到痴迷的程度,妥妥的一个“猫奴”。

他的堂兄张之万在一封信中写道:“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甘鹏云为张之洞装裱的遗像。‍

一个举足轻重的大臣,一个人人惧怕的高官,兢兢业业地当着“铲屎官”,实在让人感到意外。更离奇的是,他吃饭的姿势也像猫,“每食蹲在椅上进餐,以果类佐酒”,这个姿势能舒服吗?

这些记录多少透露出张之洞的性情一面。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