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初级中学的学生,应该都知道左宗棠这个名字。左宗棠是清末中兴的四大重臣之一,文武双全,不但积极推行西化,大力发展实业和军队,更是单枪匹马,对抗俄国,夺回了新疆。一八八五年,左宗棠辞世,就连与他有过不少恩怨的慈禧,也为他流下了悲伤的泪水。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那就是该给左宗棠选一个什么谥号?
对“文忠”一词的贬斥。谥号,就是官吏死后,由官府依据他生前的贡献,授予他的封号,以示后世。就拿岳飞来说,他的谥号就是“忠武”,其中“武”字代表着他是一位将军,“忠”字代表着他对朝廷的忠诚,“忠武”是一位将军能够获得的最高封号,能够被封为“忠武”,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一开始,大臣们就为左宗棠取了个“武”字,因为他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个“武”字,正好衬托出他在马背上的雄姿,是最适合他的。不过,在封建时代,一个“武”字,对左宗棠来说,却是微不足道。左宗棠可是“讲求吏治”的人,他的功劳并不止于军功,这该如何是好?
实际上,“文”并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专利,而是要远远高于“武”的,含义也非常的丰富,在古时候,“文”可是很多官员都想要的谥号,因为“文”代表着“经世博学”、“平定天下”,到了清代,那就是入了翰林的读书人,才可以封“文”。大家都知道,左宗棠年轻时曾多次赴朝为官,应当也是那种才华横溢之辈,所以才有了一个“文”字。因为左宗棠在朝堂上的威严,加上他在朝堂上的功劳,所以,朝堂上的官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给他一个“文”的称号,这个字就这样定了下来。群臣在热烈的商议下,选定了包括“文忠”在内的四个封号,让慈禧太后来选,可是慈禧太后一遍又一遍地查看,都不能让她称心,她蹙眉问道:“各位爱卿,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吗?满朝文武不明慈禧的用意,一时之间也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主管选定谥号的王世铎经过深思熟虑,举荐了许庚身,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排忧解难,赐“文襄”之号。许庚身为秀才,博学多才,自幼云游四海,于文史哲方面颇有成就,入仕之后,又参与整理了不少公文,又在宫中的军机处任职数年,有“经世致用,众所皆知”之誉。以他的性格,应该不会有任何的闪失才对。许庚身提议,左宗棠应当赐封“文襄”二字,清代时,此字多用于封疆大吏,例如福康安,洪承畴等。“文襄”一词源于宋襄公,是春秋时期一代君王,因其才智和谋略而被公认,故被赐以“襄”之名。在谥号制度中,还有一句话叫做“有功的人称为襄”,与左宗棠夺回新疆、平定战争的功勋相符,所以,左宗棠被封为“文襄”,也就顺理成章了。可惜,左宗棠在担任钦差的时候,就去世了,本来是要坐镇闽海的,结果还没来得及完成任务,就与世长辞了。
因为有前人的说法,没有立下大功而死的人,并不适合用“襄”字,因此,是否用“襄”字,还有待慈禧太后的判决。慈禧太后听到这话,并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她身为大清真正的统治者,一切都是她说了算。而且徐庚身说的头头是道,她也很喜欢“襄”字的封号,当即就答应了,从此左宗棠就被冠上了“左文襄”的称号。古时有一句话叫:“天下莫论和议,只有左文襄一人。”这句话用来形容左宗棠,再合适不过了。
谥号的优点与缺点。但是谥号的好坏,却是有记载的。“文正”是文官的最佳尊称,例如范仲淹,司马光,张居正等人都以“文正”为尊称,可见其一生成就斐然。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李东阳,身患重疾,命不久矣,临终时,他的挚友,为了让他活下去,竟对他说:“皇上赐你谥号,称你为文正。李东阳听到这句话,顿时喜极而泣,从病床上站了起来,重重地磕头。在古时候,有一种“了却君王之志,功成名就”的说法。那些大臣们辛辛苦苦地伺候着皇上,就是想要在自己的坟墓上留下一个好的名字,可想而知,谥号对他们的意义有多大了。
左宗棠的谥号在当时,地位并不算特别突出。曾国藩也是清朝末年的重量级人物,他的封号是“文正”,在朝廷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被封为“文忠”,实际上是在“文襄”之上的,张之洞虽然也被封为“文襄”,但是他对曾国藩的封号很是不满意,觉得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理应凌驾于曾国藩之上。没想到,他竟然被封为“文襄”,这要是让他在九泉之下看到了,一定会气得七窍生烟。至于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封左宗棠为“文忠”,或许是因为慈禧觉得“忠”不符合左宗棠的成就,或许是因为左宗棠的直言不讳惹恼了慈禧,所以即使左宗棠去世,慈禧也没有封他为“文忠”。
李快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