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司马懿的高度评价

历史民族 2025-04-07 10:51:39
治国之道

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南安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屯田制,而曹操采纳后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马懿上表建上邽军屯。主持具体事宜的是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使得‘国以充实’。

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5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画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邓艾、王基、州泰、贾越等人,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时曹魏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出征前,司马懿劝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司马懿劝谏曹叡不要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以保国之根本。曹叡死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轶闻

司马懿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宽和,内心多疑但能灵活应对。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心豪志,且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的模样。曹操打算验明,所以先叫司马懿在前头走,再故意喊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身体不动,只有头转向后看。曹操又曾经发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进食,醒来后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曹丕说道:“司马懿不会甘做人臣,将来必干预你的朝政家事。”这是三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马槽,是暗指著司马氏吃掉曹氏,而且按照后来的史实走向来看,“三马”还可以解读为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他们共同为之后的司马炎代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

司马懿年少时和三国时的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后涉险赶来搭救,“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三国志》卷16《仓慈传》注引《魏略》载: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司马懿曾与张郃在应对诸葛亮北伐用兵上有数次意见分歧:

建兴九年二月(231年),诸葛亮北伐祁山。司马懿先留精兵四千守上邽,然后与张郃率余众迎救祁山,张郃想分兵前后驻雍、郿,司马懿反对分兵认为:“如果前军能单独应付蜀军,你的确所言甚是,但若然不能而又分兵前后,就会像楚的三军为黥布所擒。”

司马懿与诸葛亮军队因收割麦而于上邽之东相遇,司马懿却依险不战,诸葛亮还兵之时又紧随其至卤城。张郃认为:“对方远处走来请战而不得,以逸待劳,不战正好对我方有利,长期对峙以制诸葛亮。而且,祁山知我方的大军在附近,人心已稳固,应先于此屯兵,然后分出一支奇兵到其后方侵扰。不应该把全部军队不停向其前进但却又不敢侵袭,简直坐失民望。如今诸葛亮粮草少,不日将去。”司马懿不听从,继续领兵紧随诸葛亮,追上后又登山掘营却偏不肯战。

贾诩、魏平多次要求司马懿出战,更说:“你惧怕蜀军如惧怕老虎,会被天下人所笑!”,司马懿更一度以病为由延迟,但终归在五月因诸将咸请战(咸或包括张郃),而命令张郃出战,结果被诸葛亮大破,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带兵返回营地。

诸葛亮从祁山粮尽退兵之时,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却反驳:“军法写明: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从,强令张郃进攻,张郃不得已出兵至木门,结果遭到蜀军从高处埋伏,弓弩乱发,乱矢射中张郃大髀致死。

评价

诸葛亮:“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不过此话仅始见于唐朝年间写成的《通典》

费祎:“若懿以爽奢僣,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三国志·蜀书十四》)

南阳太守同郡杨俊:“此非常之人也。”认为有非常之器(《三国志·杨俊传》、《晋书·宣帝纪第一》)

崔琰对司马懿兄长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操:“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植曾形容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全三国文·卷十八·魏十八》)

曹叡:“西方有事,非君(司马懿)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第一》)“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夏侯霸:“彼自为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 孙盛《魏氏春秋》)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裴松之注引《世语》)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甯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晋书》评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但平定公孙渊时杀戮太甚,诛杀曹爽时甚至连女子都杀害,然后篡夺魏国:“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明帝问王导晋朝何以立国得天下,王导乃陈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末年弑高贵乡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司马懿之猜忍,盖有符于狼顾。(《晋书·宣帝纪第一》)

虞预:“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着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关于司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统的原因,当时东吴屯骑校尉(官职)张悌的话,也许是很好的解释:

永安六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干宝:“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轸,驱驰三世,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贤愚咸怀,小大毕力,尔乃取邓艾于农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故能西擒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夷曹爽,外袭王陵,神略独断,征伐四克,维御群后,大权在己,屡拒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支吴人辅车之势。”(《晋纪总论》)

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

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晋书·宣帝纪第一》)

李世民亦曾把李靖比作司马懿,胁迫以年老多病为由作拒的李靖参与征高句丽的驻跸山之战(公元645年),原文如下:‘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日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轝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进。驻跸之役,高丽与靺羯合军,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惧色。江夏王进曰:“高丽倾国以抗王师,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既合战,为贼所乘,殆将不振,还谓卫公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时江夏在侧,帝顾之,道宗具陈前言,帝怅然曰:“时匆遽不忆也。”驻跸之役,六军为高丽所乘,太宗命视黑旗―英公之麾也,候者告黑旗被围,帝大恐。须臾复曰围解,高丽哭声动山谷,𪟝军大胜,斩首数万,俘虏亦数万。’ (《隋唐嘉话·卷上》)

房玄龄:“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第一》)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𪟝、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划,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注孙子序》)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卷五》:“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孙子曰:‘其次伐交。’懿令孙权掎刘备之后。又曰:‘兵之情主速。’懿攻孟达,八日到其城下。又曰:‘形人而我无形。’懿以陆军出皖城而以水军向夏口。又曰:‘以分合为变。’懿不分军为前后。又曰:‘怒而挠之。’懿虽敌以巾帼挠之而不动。又曰:‘知战之日。’懿讨辽东谓一年足矣。又曰:‘攻其必救。’懿弃贼而向襄平。又曰:‘兵闻拙速。’懿讨孟达,不计死伤与粮竞。又曰:‘能而示之不能。’懿讨文懿,不取小利以示无能。又曰:‘形之,敌必从之。’懿示必攻而吴师夜遁是也。”

而宋代何去非认为司马懿能忍耐,又有足够的度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

黄道周:“司马魏人,从讨张鲁。备争江陵,请乘蜀土。言虽不从,大志已睹。关羽震樊,魏欲避许。懿请结孙,因而斩羽。孟达虽降,意犹首鼠。八日往擒,尽惊神武。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则急驱,屯则守伍。巾帼相加,亦不妄举。食少事烦,早知其苦。五丈秋风,更辈无补。料死料生,功已足数。文懿反辽,视鱼游釜。计日攻虚,破之若取。后晋帝基,皆懿遗祜。”(《广名将传》)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战徐塘吴魏交兵》)

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汇评三国志演义》)

蔡东藩:“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五代史演义》)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他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柏杨版资治通鉴》)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即使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相当多的赞誉。史书上说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悦’‘天下欣赖’。晋朝初年,司马炎有“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民对促成三国统一的奠基者司马还是相当推崇。甚至因司马炎之孙司马遹长得像司马懿就寄予厚望。

司马懿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五胡乱华的浩劫,出身奴隶的石勒恨透司马家。而东晋在南方,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唐太宗主导官修的《晋书》,以封建帝王立场更不鼓励臣下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后,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的形象也就被演义流传民间。

吕思勉认为,司马懿之深谋秘计,还有许多不为后人所知。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