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是梁山好汉中最特殊的一个存在。
喜欢他的人觉得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即便是五虎将和卢俊义也未必如他,无非是因为他有“景阳冈打虎”的神迹,书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复制,但又苦于没有其他证据能证明他与卢俊义、五虎将之间到底孰强孰弱,以至于被人戴上“武吹”的帽子。
而不喜欢武松的人则常常会拿他醉酒后被一条大黄狗戏弄,继而跌落水沟的桥段说事,其实那什么也说明不了,鲁智深肚子饿了还打不过生铁佛呢,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事儿再正常不过,若过于强调此事,那多半是“武黑”了。
(武松、卢俊义剧照)
所以不吹不黑的话,武松和卢俊义到底孰强孰弱呢?
一、智斗玉麒麟
其实原著中武松与卢俊义还真交手过,只是那场对决并没有持续到最后。
当时的情况是宋江和吴用商议要赚卢俊义上梁山,于是先是设计陷害了卢俊义一番,令其走投无路,又设下重重关卡,让卢俊义落入圈套,而步军将领们围赶卢俊义就是其中的一环。
你且看武松与他交手的过程:“卢俊义赶将去。正赶之间,喽啰里走出行者武松,轮两口戒刀,直奔将来。卢俊义不赶和尚,来斗武松。又不到三合,武松拔步便走。卢俊义哈哈大笑:‘我不赶你,你这厮们何足道哉!’”
仅从这段描述来看,似乎武松的实力远不如卢俊义,毕竟以武松的脾气,卢俊义如此嘲讽他,他又怎能不动怒?
(卢俊义剧照)
但此时不止是武松与卢俊义有交手,包括李逵、鲁智深、刘唐、穆弘等人也都出手了,但都只打了三个回合,他们不过是听从吴用的安排,只起到一个诱敌深入的效果,并不是要直接拿下卢俊义。
但这里也有人提出质疑,如果武松一人就能拿下卢俊义,那又何须用计谋?
其实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多,因为你细品一番就理解了,一个武功不够,加上鲁达、李逵、刘唐,怎么也够了,他卢俊义也是肉体凡胎之人,不是神仙,如何斗得过这帮猛汉?
所以计谋就是计谋,不能反映这几位好汉之间的实力差距。
但从书中另外一些细节描述来看,或许你就能理解施耐庵的安排了。
二、呼延灼大战二龙山
当初呼延灼还是朝廷官军的时候,他就先后与梁山和二龙山有过交手,而他与二龙山的那次对决中,武松就没有出手。
其实这事儿有些奇怪。
率先对呼延灼出手的人是二龙山一把手鲁智深,他与那猛汉斗了五十个回合,二人都没法拿下对手,于是鲁智深便拍马回阵。
接着杨志又上了,此时书中是这么写的:“鲁智深却待正要出马,侧首恼犯了这个英雄,叫道:‘大哥少歇,看洒家去捉这厮。’那人舞刀出马。来战呼延灼的是谁?正是:曾向京师为制使,花石纲累受艰难。虹霓气逼斗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尘寰。虎体狼腰猿臂健,跨龙驹稳坐雕鞍。英雄声价满梁山。人称青面兽,杨志是军班。当时杨志出马来与呼延灼交锋,两个斗到四十余合,不分胜败。”
(呼延灼剧照)
又是打成平手,照理说,此时应该安排武松出战了。
可施耐庵却刻意没让武松与呼延灼大战一场,甚至连五十回合都没让他们打。
这里有两种解释。
其一,武松不是呼延灼的对手,若让他在此时出战,万一输给了呼延灼,他那“打虎英雄”的形象难免受损,前期铺垫的“武十回”的情节也就都成了笑话。
其二,武松的实力远在呼延灼之上,他若出手,拿下呼延灼,一来会让他那两位大哥脸上无光,二来也会让呼延灼这虎将的身份掉价,一个马军头领尚且不及武松这步军头领,那后来的梁山还要他何用?
(武松剧照)
至于施耐庵是出于哪一种考虑,我们不妨看看武松在后续征伐中的另外两次表现。
也就是他面对马军将领时的表现。
三、武松的实战表现
说呼延灼是马军,武松只是步军,真打起来,呼延灼是降维打击。
对于旁人而言,马军和步军是天差地别,但这差距在武松身上却不太明显。
征辽的时候,武松就斩杀过马军将领,那耶律得重就是死在他的刀下。
说是:“却说鲁智深引着武松等六员头领,众将呐声喊,杀入辽兵太阳阵内。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断马头,倒撞下马来。揪住头发,一刀取了首级。”
你看?马军又如何?
既然对方有马,那就先斩马再杀敌将,对于武松而言,也只是多一刀少一刀的区别罢了。
若你认为这只是一次意外,那武松在征方腊时还有过一次斩杀马军将领的战绩:“武松奋勇直赶杀去。忽地城门里突出一员猛将,乃是方天定手下贝应夔,便挺枪跃马,接住武松厮杀。两个正在吊桥上撞着。被武松闪个过,撇了手中戒刀,抢住他枪杆,只一拽,连人和军器拖下马来。嗝察一刀,把贝应夔剁下头来。”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武松与呼延灼的那场没能发生的对决是在保护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卢俊义、武松剧照)
同理,当初施耐庵不让武松与卢俊义打到底,多半也是怕武二爷这不要命的打法直接给卢俊义弄死了。
别说“那为何不让武松当老大”,这也不难解释,像武松这种人就适合个打手,没有领袖气质,实力虽强,但在统兵方面却一般。
所以单纯只论个人实力,那武松与卢俊义多半不在一个档次,让卢俊义去闯一次景阳冈,他都不一定能活着回来。
说武松是好人吧,杀人如麻,最爱屠家,杀人剁肉包包子的张清孙二娘夸他几句英雄就高兴的找不到北,还和他们结拜,最少他是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