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秋,挪威卑尔根。
高登义裹紧风衣,海风裹挟着冰冷的雨滴拍打在他脸上。
他此行受邀参与四国联合北极科考,但此刻,他的心情却如同这阴沉的天气一般,沉甸甸的。
中国在南极的科考事业已取得初步成果,长城站、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
然而,在北极,中国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这让他感到焦虑和不安。
高登义的焦虑并非毫无缘由。
北极与南极不同,这里并非“无主之地”,而是被“北极八霸”——环北极的八个国家牢牢掌控。
复杂的国际关系,使得中国在北极的科考之路异常艰难。
他曾私下打听过,在北极建站,唯一的途径是向挪威政府租地。
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让高登义感到如鲠在喉。
难道中国真的要在北极科考上永远落后于人吗?
高登义不甘心。
在卑尔根大学的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各种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丝希望。
偶然间,一本不起眼的《北极指南》吸引了他的注意。
书页泛黄,显然已经有些年头了。
高登义随意翻开,目光却猛地停留在第三章,那里用英语和挪威语并列刊登着《斯瓦尔巴条约》的全文。
高登义的心脏怦怦直跳,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跃入他的眼帘:中国。
那一刻,高登义仿佛听到了命运齿轮转动的声音。
他反复确认,生怕是自己看错了。
中国,居然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
这意味着,中国公民无需签证即可自由出入斯瓦尔巴群岛,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在岛上进行科研、经济开发的权利!
高登义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的重大意义。
他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他想起多年前,自己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看到五星红旗在冰雪中飘扬时的自豪感。
如今,同样的机会出现在了北极!
高登义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带回国内。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尘封的历史被重新审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外交往事逐渐浮出水面。
1925年,风雨飘摇的北洋政府,在法国的“盛情邀请”下,签署了这份条约。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舞台上几乎没有话语权。
段祺瑞政府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签署条约,却并未大肆宣扬,仿佛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总是充满着巧合和戏剧性。
谁又能想到,当年北洋政府签下的这份条约,会在几十年后,成为中国北极科考的关键?
这不禁让人想起17世纪的荷兰,他们也曾利用条约,在世界各地建立贸易据点,最终成就了海上马车夫的辉煌。
与荷兰的积极进取不同,北洋政府签署条约后,并没有积极争取和利用权益。
这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
内忧外患之下,北洋政府自顾不暇,根本无力顾及远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
高登义的发现,为中国在北极的科考事业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2004年,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落成,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了北极的天空。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一个看似偶然的发现,背后却蕴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历史,也要放眼未来。
弱国也有外交智慧,平等的条约应该被尊重和利用。
在国际关系中,既要维护自身权益,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登义站在黄河站前,任凭北极的风雪吹拂着他的脸庞。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中国在北极的科考事业将蓬勃发展,为人类探索极地奥秘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心中的焦虑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清末民初还有平等条约?这个也是被迫签的,现在看不错,当时可不平等,有附加条件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故土
搞了最近没有签过不平等条约是的
中美内河通航协定,谁去搞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