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考验人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1-04-10 18:14:35

陈洪标|文【全文字数2653字】

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考验人!

一代代中国设计师都在探索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他同样肩负着历史使命,不负众望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国际化设计表达的路径,进行中西文化融合,让中国文化成为一种国际性视觉语言,走上世界,不仅让世界人看得懂,并还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达芬奇手稿和中国陶瓷的文化碰撞。

他潜心研究中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设计制作的一部书《CHINA SAYS》,获得了4项国际大奖,成为设计界视觉传达领域的经典。

这是设计师的文化担当,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勇于探索中国文化的国际性设计表达!

▲这不是单纯的字母。

在实践中,设计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并运用于文化和商业表达,取得很好的实用效果,并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项目立项,作品被中国陶瓷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这是设计师的职业担当,深挖中国文化和哲学内涵,国际性审美风格表达!

▲设计师在工作室。

如今他不仅是知名的青年设计师,而且还被邀出任意大利A设计奖、塞浦路斯国际海报设计大赛等重要国内外大奖评委,是世界两大海报大赛之一的波兰奥斯维辛政治海报双年展成立12年来的首位华人评委。

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在更多国际赛事中担任评委,为中国设计和中国文化获取更多话语权。

这是志向担当,肩负使命,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

▲设计师荣获德国红点至尊奖。

一位中国设计师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一个奖项,已属不易。

至今已先后斩获了多达160余项国际大奖,包括世界三大设计奖在内的红点奖、iF奖,成为中国设计师中的青年才俊,业界翘楚。

这是实力担当,披荆斩棘,行走在国际设计界的最前沿!

▲中国文化中国元素。

他就是中国知名设计师,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超,德国DAAD艺术家奖学金获得者,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访问学者,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东瓷西韵”项目主持人。

今天,【陈洪标写字说画】与杨超面对面,就“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更远”进行访谈。

▲设计师在现场制作自己的作品。

【陈洪标写字说画】:目前,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设计界存在哪些困惑?

杨超: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国际性设计表达。从我这些年的设计求学和设计研究与实践的经历来看,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设计界存在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做好中国文化的国际性表达。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才算是国际性表达?怎样的设计才算是国际风格的设计?

其次,在国内,关于“国际风格的设计”似乎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尽管设计界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但它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没有一套可用来直接操作的路径和方法。

【陈洪标写字说画】: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或者说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的?

杨超:2015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次现场经历对我影响很大,促使我深度地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

当时我在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做客座研究员。当时正值“赫尔辛基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在白教堂前面,中央芭蕾舞团上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场面非常震撼,让现场4000多名观众在凉气袭人的夜风中如痴如醉,掌声如潮,欢呼声不绝于耳。我印象很深,当时在场观众大多都是芬兰人,白教堂前的户外台阶上,连坐的地方都找不到。

▲2015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赫尔辛基上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场。

这个活动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红色娘子军》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文化节目,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人的兴趣?现场地面和台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而恰恰相反的是,在国外我也经常看到一些中国的茶道、武术、二胡、旗袍秀等传统的表演,不作任何的变化,通过一些协会或文化交流中心直接搬出去,场下观看的人寥寥无几。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国外人根本看不懂和理解不了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艺术表演形式过于老套,与当下国际审美具有一定差距。

▲2015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赫尔辛基上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中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能达到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找不到,并且让所有观众都拍手叫好的程度?

我分析发现,其实这次演出的《红色娘子军》舞剧,就是用现代芭蕾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芭蕾舞西方人都能看得懂,然后把它融入进中国文化节目“红色娘子军”当中。这种表达方法其实是我们的“红色娘子军”借助现代芭蕾舞作为一种国际审美的形式框架,以这样的形式别人就看得懂了,而如果是传统的“红色娘子军”人家就看不懂,这个是文化差异。

▲中央芭蕾舞团上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报。

所以在设计上,我们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传播出去,就要想办法找到一个让世界人看得懂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审美表达方式,也叫国际性的设计表达。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这几年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创作和研究:如何让中国文化中国元素通过视觉传达有效表达出去?让世界人能够看得懂。

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而言,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国际性审美表达的框架,将我们的文化融入进这个框架里面,人家才会看得懂。

这个框架具体是一个什么框架呢?我想通过从这些年我所做的实践研究来说清楚这个问题:这个框架就是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今天的联想、BURBERRY、BOSCH、3M、无印良品、宝马汽车等国际品牌的视觉传达形象设计,都是采用了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陈洪标写字说画】:在这方面,你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有媒体称你是获奖大户,先后获得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奖和红点至尊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奖金奖,以及意大利A设计奖等国内外国际大奖160多个,世界顶级的设计大奖,很多你都拿过。这些奖给你带来一些什么启示?

杨超:的确,这些年我一直在坚持设计创作,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设计大赛,获得了一些奖项。从这些奖项中,我思考过背后能得奖的原因,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够得奖?这些设计作品得到国际上认可的原因在哪里?把这个问题搞通了,研究透了,就等于找到一条通往国际化的路径。这个路径可以帮助我们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走得更远。

我对这些设计作品和获奖的总结发现,这其实应该是中国文化对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融合,这二者的相互融合能让世界看得懂,具有中国元素的国际范。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怎么走出去的答案,也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之一。【未完待续,下篇《学习别人,并不是文化不自信》】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1-04-16 10:32

    首先就是不要让文化成为别人获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