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米做车最大成功就是“打破阶层”。所谓打破阶层,其实就是让大家都可以用一個貌似时尚又便宜标签,安慰自己“我并不逊色”。从来不标榜自己是豪华品牌小米,真是让你感到一阵恍若不见“高大上”气息,轻松做到让穷人、富人都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20万就能上车,这也算一种“成功”吧?
看看这几年,车市阶层感,尤其是在豪华品牌包围下,逐渐浮现得越来越明显。你想炫耀有钱,别担心,兰博基尼、布加迪、劳斯莱斯随便你选;有点小钱,你就去保时捷、玛莎拉蒂啥,稍微低一点,宝马奔驰奥迪还能凑合;不太富裕?那大众丰田本田倒是很符合你一般选择,国内品牌,嗯,别提,买個车心理压强就大。很多人拼尽全力搞個面子,非要跨越这些“阶层”,就为告诉别人:我也能开上一台看起来像样车。
这些年,事情发生微妙更迭。大家进账虽说普遍在增长,消费观念也开始更新,但这個阶层边界,总是藏在一些隐形准则里。比如,理想、问界,理所显然地“自封”为豪华品牌,觉得只有超高端豪车运用者才配得上他们车。那些买理想L9、问界M9人,一般也有一定实力,看起来似乎、买BBA、保时捷这些车区别不大——毕竟,那些车价格也不低,四五十万拿下,还不是個“高大上”定位?
别以为大家都看不透,买这些车人多少都带点“跨越阶层”意味。你能感受到那种隐形门槛,社会地位暗示总是潜伏在那些价格标签里。你总能发现,买这些车,多多少少还是想展示一种“自己还不错”态度。但小米汽车?真是见,笑。这個“打破阶层”例子,做得就像在玩一场恶心商业游戏。
小米出来时候,确实不同于其他品牌,它从不自称豪华品牌,也不打算塑造所谓“阶层感”。这一点,某种层次上,反倒是它最有趣地方。你以为20多万小米汽车卖给消费者,只是因它便宜吗?显然不是。真正“聪明”之处在于它做到一個微妙平衡:它既不会让你觉得这车太低端,也不会让你觉得它完全高不可攀。它就是在那里,毫无特色,浮动在一個“中庸”地方,适合任何想追求所谓“时尚”人。
想买個车,手头不宽裕,小米有20多万车;有钱,也可以随便买,因它品牌定位是年轻、时尚、科技。至于有没有钱,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走在大街上,开着小米车,谁会晓得你是土豪还是穷光蛋?这车让人感到就是一种无所谓轻松感,既不低人一;又不高高在上。再去想想那些动辄30万、40万品牌,车主们开车时内心戏——咱们都晓得他们心里想,不外乎是“我这么奋勉,才能开上这台车”。小米车?用不上那种心机,它让你“中立”地融入这個车流,没人会在背后指指点点你穿着便宜衣服,却开着贵车。
张磊,去小米车展。他对车完全没兴致,拿着手机随便拍几张照片。说实话,他买得起理想L9那种车,可他心里不想让别人晓得自己有钱。所以他最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小米,那种毫无逼格“屌丝感”让他觉得舒适极。谁在乎你是有钱人还是普通人呢?开着小米车,一切都显得不那么张扬,大家都能享受这种“既不贬低也不高高在上”状态,简直就是“现代社交焦虑症”救星。
当我翻看那些朋友圈里炫耀照时,很多人都觉得买小米汽车就是一种“适配”。有钱人用它看起来挺“时尚”,没钱人则觉得自己“低调”又不失体面。你以为这是社会风气进步?错!其实这不过是制造一個新“虚拟阶层”,一個不须要具体说明你进账水平就能被认同阶层。你不想告诉别人你有多少钱,只要开小米车,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懂生活”人。
到这個地步,大家都明白,任凭是理想、蔚来还是小米,它们给你,是虚拟阶层安全感。你从来不须要真跨越什么阶层——你只须要装作你跨越。
小米su7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一众友商打趴下了,友商再怎么黑智驾不行,三层镀银,再怎么用优惠5000抢订单也没把订单抢来,反而越来越少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看看,就是这种感觉,像是摆地摊。去赶过大集,逛过各种摊位,尤其是服装摊位,就能有这感觉!那就祝小米粉开车出门,一路遇见的每一辆车都是小米苏7。步行出门横穿马路,都会遇见小米苏7弹射起步。怎么样?都是小米苏7哎!祝你平平安安哈!
买小米汽车的基本都是看中外观,抄袭保时捷,一模一样,成功人士买真品牌,屌丝买小米装一装,满足了这些人的内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