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少奇同志在“五大书记”中排第三,为何后来跃居第二

史源历史专栏 2023-08-01 10:00:39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143期。1949年春,我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的排名顺序发生变化:原先排名第三的少奇同志,超过了德高望重的朱老总,升至五大书记的第二位。在历来讲究政治“次序”的中国,出现如此变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早在1943年,刘少奇已经是党内事实上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毛主席。只不过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跟日寇及反动派进行军事斗争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优先级高过其他工作。所以名义上担任军队最高负责人的朱老总,1945年中共七大后排名五大书记的第二位,仅低于毛主席。朱德长期担任人民军队的“总司令”,这样排理所应当:抗战时他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中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之所以说少奇同志“事实上”排第二,从解放战争前国共谈判的具体安排便能得到确证。1945年8月毛主席率团飞往重庆前,指定少奇同志暂代党主席职务,主持党政军大局。当时朱总司令也在延安,但很显然少奇同志才是真实地位更高的领导人,那时他就已经是党内事实上的“接班人”了。解放战争后期蒋军败局已定,七届二中全会上调整领导人顺序,顺理成章。社会和经济建设即将取代军事作战,成为接下来更紧迫的任务,朱德的排名有所下滑。另外朱老总的年龄(1886年生人)明显比其他领导人大不少,逐步退居二线是正常的。

除了朱老总之外,在一些读者的刻板印象中,可能周总理是党内“二把手”的角色。对于不少“八零后”之前的朋友,毛主席和周总理确实是印象最深刻的共和国领导人。但周恩来同志在五大书记中的排名低于刘少奇;并且少奇同志去世后,总理在政治地位上也没有到达第二的位置。其实百姓真正敬重的是周总理的贡献与品德,而非职务地位。周公本人自评,他更适合当“副手”的角色,而非统领全局。

但有一说一,少奇同志与总理在特点上是有一些共性的。两人懂军事、出任过重要军职但都不真正以军事见长,所以战争年代排名在朱德之后;周总理历史资历略胜于少奇同志,政治能力方面二人旗鼓相当,但刘少奇的理论功底更强。年龄上他俩同岁,都是1898年生人。这些都相似之处,总体上看似乎难分伯仲。

真正决定排名变化的,是宏观管理经济的能力。建国前少奇同志长期负责城市工作,在当时的高层领导人中十分难得;并且刘少奇很懂农民和土地,《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就是他起草的,并主持了关键的全国土改工作。这些优势和贡献,最终令少奇同志脱颖而出。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五年后又获得连任。作为建国后毛主席的第一位“接班人”,少奇同志的能力与品德都令人信服。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24

史源历史专栏

简介:带您遨游文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