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楼是现代词汇,楼市发展起来后出现的。古代虽然没有这个词,但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了。甚至许多宫殿,皇帝心心念念要住进去的地方,都烂尾了。
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就是阿旁宫。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气势一下就出来了。然后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最厉害的一句是“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当年学到这篇课文时都震惊了,占地三百多里,那得多大?就在这座宫殿里面,同一天,气候竟然不一样?我在这里待着嫌热,是不是换个地方就能秋风送爽了?
可惜的是,这么美轮美奂气势恢宏的宫殿,竟然让项羽那个败家玩意给烧了。
《阿房宫赋》中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楚人指的自然就是项羽。《史记·项羽本纪》中还说,项羽进入关中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占地三百里的超豪华宫殿,就这么没了。如果没有被烧毁,像长城和秦始皇陵这样被保存下来,现在我们是不是又多了一个足以傲视全球的旅游景点?
当时很激动,后来发现是自己想多了。阿旁宫,根本就没修完。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秦始皇天下一统后感觉咸阳的人太多了,之前的王室宫殿也配不上自己皇帝的身份,就想效仿周文王和周武王,修一个新的宫殿。
秦始皇打算先修一个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但是,还没修完,秦始皇就去世了。秦二世把修建阿旁宫的人手调走给秦始皇修寝陵,阿旁宫也就停止修建了。接着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各地反叛,阿旁宫就烂尾了。
《史记》中还说,就是因为没修完才叫阿旁宫,因为修建的地点叫“阿房”,宫殿暂时就以地名称呼。如果修完了,肯定要换一个隆重庄严的名字,不能这么随便叫。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因为考古专家只找到了一个“东西几千米,厚五六米”的庞大地基,这个地基还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里说的只是“秦宫室”,没说是阿旁宫。很可能项羽烧毁的是历代秦王居住的秦王宫。
杜牧写的《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内容全是想象出来的,不具备考据资格。他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唐敬宗要大兴土木,他劝谏皇上不要这么做,秦朝修阿旁宫二世而亡,你再修就是想亡国。
所以,阿旁宫一定是烂尾工程,项羽不背锅。
秦汉之后,唐朝三大主要宫殿之一的大明宫,其实也烂尾过。
唐朝成立后,皇帝李渊住太极宫,太子李建成自然是住东宫,李世民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天策上将,李渊破格下旨,给李世民修建一座弘义宫。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称帝,但是李渊没搬家,还住在太极宫。李世民没办法,只能住在东宫。本以为这只是暂时的,等到李渊消气就搬家了。没想到两年后,李渊还是不搬。
李世民为了住进代表皇帝的太极宫,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说宫里活不多,没必要留这么多宫女,用不着的就放出去吧。这些人无论是投奔亲属还是嫁人,都是一件好事。
确实是好事,但是被放出去的宫女,绝大多数都是太极宫的,李渊身边服侍的人都不够了。李渊一看,这是儿子逼着自己搬家呢。算了,皇位都给他了,纠结一个住的地方也没用,那就搬吧。
于是,李世民在登基大约三年后,终于住进了太极宫。李渊从太极宫搬出,住进了李世民之前的府邸,也就是当年他下旨修建的弘义宫。现在太上皇住,就改名叫“大安宫”。
大安宫虽然好,但肯定比不上太极宫和东宫,总感觉李世民欺负了李渊。为了表示孝道,李世民决定给李渊修建一座可以匹配太上皇尊贵身份的宫殿,这就是大明宫,当时叫永安宫。
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永安宫正式修建。但是才修半年,李渊就在大安宫去世了,永安宫的修建也就停止了。
后来李世民也去世了,李治继位。这位皇帝身体不好,不仅经常头疼还患有风湿。太极宫地势低,不利于养病,皇后武则天就提议接着修建永安宫,并改名大明宫。
龙朔二年(662年),烂尾了28年的大明宫再次动工。因为皇帝急着住,所以这次修建特别迅速。“征盘石之匠,下荆扬之材,操斧执斤者万人”。设计者还是著名画家阎立本。
据说,当时钱不够,朝廷把十五个州的赋税都挪过来修宫殿。还是不够,长安城所有京官俸禄停发一个月。这简直就是众筹给皇家盖房子。
把全国的能工巧匠都调动起来,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材料给材料,所以这座宫殿修的特别快,十个半月就完成了。
虽然修的快,但大明宫绝对拿得出手。大明宫正门丹凤门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建筑体量比天安门还要大,被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天下第一门”。
唐玄宗在这里款待突厥使臣,唐肃宗在这里大赦天下,唐代宗还在这里举行过大阅兵。
大明宫的其它场所也没闲着,前朝三大殿,含元殿经常举行重大活动。“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描写的都是当年含元殿的盛况。
宣政殿是皇帝日常听政的场所,紫宸殿是内朝议事之处,皇帝生活起居也在这。当年谁能进入紫宸殿奏事,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从宣政殿和紫宸殿发出的每一道政令,都会改变无数大唐人的生活。
除了前朝办公的地方,大明宫内庭还有蓬莱阁等三十多个精美绝伦的娱乐场所。它总占地面积是故宫的3.2倍,被称为千宫之宫。
只可惜这么好的宫殿,被唐朝末年的战火毁了。黄巢攻入长安后大明宫遭到极大破坏,李茂贞撤出长安时放火烧宫,朱温撤出时又下令彻底毁掉长安城。
大明宫就在一次次的战火中,消失不见了。
唐宋之后,转眼到了明朝初年,草莽皇帝朱元璋称帝后一心提携老家,不仅减免凤阳十年赋税,还想把大明朝的都城设在凤阳,于是开始修建凤阳皇宫,也被称为明中都。
洪武二年明中都开始修建,朱元璋极其重视,派李善长主持修建工作,还从其它地区调来一万多户居民充实中都人口,把中都周边的九州十八县划入中都管辖范围,下令浙江、江苏等地向凤阳运送物资,工匠民夫囚徒以及军队共一百多万人参与到明中都的建设。
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这座都城马上就要完工了,钟楼、鼓楼、城隍庙、国子监、帝王庙、功臣庙、市政设施等等全都修好了。规制之盛,实冠天下。但是就在主体已经修建完成,只剩下部分配殿还在施工的情况下,竟然直接停工了。
明朝政府给出的官方原因是皇帝不忍看到民生凋敝,外加财力不足,就不修了。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都修六年了,已经完成百分之95了,现在停修不是更浪费民力么?
野史消息是,明中都修建过程太苦了,很多工匠被累死虐待死。不敢反抗,这些人就用厌胜之法,写纸条诅咒,在宫殿关键位置埋小人。朱元璋来视察,坐在宫殿里,听到屋脊上有持兵器械斗的声音,认为不详,所以停工了。
总之,马上就要投入使用的明中都就成了巨大的烂尾楼。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又动工修建阅江楼,还把阅江楼所在的卢龙山改为狮子山。但是由于接连打仗,资金不足,只打了一个地基就停工了。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朱棣在狮子山修建“龙江天妃宫”,感谢天妃保佑大明将士海上平安。后来为了宣扬国威,表彰郑和功劳,又修建静海寺。
但是,阅江楼一直没修,朱元璋打完地基后就一直烂尾,一直到六百多年后,都1998年了,阅江楼才再次动工,可算是把这个超级烂尾工程续上了。
北京故宫现在还有一个烂尾楼,就是延禧宫。说起这个宫殿也真是多灾多难,明永乐年间盖好,康熙年间重修,然后从嘉庆年间开始就不断发生火灾,道光二十五年那次特别严重,正殿后殿东西配殿全被烧没了,就剩个宫门还在。
清廷主张重修,但一直没有行动,一直到慈禧都死了,隆裕太后才下旨重修。这次重修后的延禧宫与故宫整体建筑格格不入,因为它是西方建筑风格,还装了电灯电风扇和电暖炉。
还没修好,张勋复辟打进来,一个炸弹把宫殿北部炸飞了。从此延禧宫就成了烂尾工程,代表着一段特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