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申花这块牌子在上海滩绝对是响当当地存在。
不夸张地说,甲A时代的申花在上海那是一家独大,绝无仅有。
在上海,甚至江浙沪球迷心中,绝对是宝贝疙瘩。
赛前赛后各种讨论,球迷恨不得自己上场。
只是时光荏苒,时至今日足球早已没了曾经的江湖地位。
那么为何当年申花能在上海引发热潮?
思前想后,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一、老上海队的传承上海队历史要追溯到53年,那年华东体育训练班足球队在上海成立。
58年正式改名上海队,而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93年。

94年申花其实是继承上海队衣钵,当然也确实存在一些改变。
一是主教练由王后军变成徐根宝;二是唐全顺、郑彦等7、8名主力离队。
但申花依然保留了范志毅、成耀东、刘军等中生代球员。
因此在球迷眼中,申花依然是上海正统。
甚至一开始没转过弯,认为上海队只是换了主帅和部分球员而已。
历史脉络清晰,自然根正苗红,上海队的群众基础,基本由申花继承。
二、满眼上海籍球员当时整支球队除了几个俄罗斯外援,都是上海人。
吴承瑛、谢晖、祁宏、申思等年轻小将其实都是专业体制下由体校培养出来。
所以根宝提拔那批小将也都是上海人,对于球迷而言确实很有归属感。
职业化早期,球员流动很少,从95年初才逐步走向普遍。

而球员流动是职业化特征,因此只能算专业化和职业化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
如今看,做到这点已不现实,但上海籍球员确实能让球迷更认同申花。
三、甲A联赛初期独苗甲A时代,申花是顶级联赛独苗。当时除了申花还有大顺队(后改名豫园)和浦东队。
但豫园和浦东长期在甲B联赛,自然不太受关注。
直到浦东队被中远收购,在01年冲上甲A后才有了德比。
但中远队一来成立时间短、二来几年后离开了上海,因此无法撼动申花地位。
而且申花也是城市名片,包括99年跟曼联的商业比赛,相当成功。
因此当时上海球迷更多还是认可申花。
四、95年联赛冠军甲A初期,足球从上到下都很受重视,可以说申花是重点关注对象。
95年申花夺冠,好成绩不但赢得自上而下的肯定,也将所有人的热情一下子点燃。

整个上海都在为冠军欢呼,街头巷尾全是讨论申花的声音。
这点如今早已做不到,毕竟时代在进步。
当年讨论申花是弄堂爷叔们茶余饭后一项重要话题,发自内心的喜欢。
拿下联赛冠军更是将申花在上海的地位托到了最高点,没历经过的人无法想象。
所以那时候,申花才能风靡上海。
五、足球在上海的地位上海的足球渊源很久远,上文提到过。
当时足球氛围很浓,弄堂、广场都能看到有人踢球,群众基础好。
而且90年代也不像今天,没有赛车、网球等其他体育项目,足球是唯一。
别的不说,江津和江洪作为上海人,小时候就经常在人民广场练球,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

大家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足球,自然今日不能跟当初同日而语。
再说甲A又是新产物,更受关注。
六、总结综合以上几点,当年申花才能在上海引发全民热潮,可以说是时代产物。
如今的申花和海港已不可能复制,毕竟大家选择面广了,接触的多了,对于足球也不会再那么关注。
有些事一旦过去便再也回不去,如今偶尔回忆一下,还是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