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大山深处,有一座被人类遗弃的空城。防毒面具、化工用品、锈迹斑斑机床、高墙林立的监狱……还有那代表工人力量的塑像、特殊的时代标语记载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大建设运动,也将时间定格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你好哇!我是南兮,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适合探险和拍摄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也很适合避暑纳凉。不过记得不要一个人去,以来一个人去确实瘆得慌,二来有些地方是危房,安全第一。这个地方在贵州丹寨,叫丹寨金工矿遗址,去年带外地来贵州的朋友去了两次,走矿洞的时候5个人都有点吓傻了。
这里曾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汞矿厂,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将水银作为贡品上贡。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专家曾到此处指导矿区工作,当时这里聚集了一批新中国建设时期国内外优秀的专家人员和技术人才。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此工作生活的人就有2万多人,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人口。
矿区南北长36公里,全矿区有近百个矿洞,形成一个巨大的迷宫。学校、医院、监狱、供销社、车间、厂房、影院、图书馆应有尽有。
在周边乡镇甚至县城都没通电的时候,这里已是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在城镇附近都是泥土路的时代,而这里早就是两旁载满法国梧桐的柏油路;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这里却能买得到当时北京上海最时髦的商品。矿区也成了周边小伙想来,城里姑娘想嫁的的生活圣地。
然而,所有的繁华,都要用寂寞来偿还,上世纪90年代,因资源枯竭,矿区停产。近两万人安逸稳定的生活就此被打破,他们被迫下岗、四处分流,匆忙撤离。喧嚣了大半个世界的矿区,一夜沉寂。
没有人类的介入,树木长到了房屋里,藤蔓爬满了墙壁,一切归于自然。曾经闻名世界的汞矿厂,好似从未有人来过,只留下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生锈的大货车,破败的玻璃窗,成就了电影造梦者的梦工厂。毕赣导演《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曾在这里拍摄过画面,这里成就了无数文艺青年的寻梦之旅和废墟爱好者的探险天堂。
没有影像记录,没有文字记载,当年的矿工子弟也日渐老去。
若不是现存的遗址,也许以后不会有人知道,六七十年前,有那样一群怀揣建设祖国梦想的男男女女,在这里完成他们建设祖国的梦想。没有人记得,这座资源枯竭的大山,曾经完成了它建设现代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