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迁徙总让人感慨万千。
1978年春,当年轻的李东生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无线电专业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仅为世界的1.7%,工业增加值仅为1600多亿元;而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17%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到40万亿元,占世界的30%以上。
读大学时,李东生为组装成功一台收音机而兴高采烈,今天他领导的TCL则已通过TCL实业与TCL科技两大主体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中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TCL品牌彩电销量全球第二;TCL华星LCD显示面板销量全球第二;TCL中环光伏硅片市占率全球第一。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不仅是数量意义的,更是质量、技术、能力意义的。后者更加重要,也是中国工业走向未来的信心之源。
中国新工业能力的绽放
12月11日,2024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在深圳举行。
在让人感到惊艳的产品背后,以“新质智造”为特征的中国新工业能力正在绽放。
以TCL的115吋全球最大QD-Mini LED高端巨幕电视为例,其屏幕在第11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上生产,所用玻璃基板为2.94米X3.37米。要在基板上进行几百万个晶体管的精密加工,精度要求为几微米,难度类似于“在广州把高尔夫球打到深圳,实现一杆进洞”。
以TCL华星刚刚正式量产的印刷OLED 4K专业显示屏为例,这是全球显示领域第一次由中国企业引领,将一项全新技术带入商业化阶段。
印刷OLED是通过喷墨打印技术把发光材料精确地印刷到OLED显示屏上,“像印报纸一样做显示屏”。听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红、绿、蓝三个发光的颜色装到墨盒里,将1毫升的油墨会被分成10亿滴,而打印头将以上万赫兹的频率高速工作,在30秒内将这些液滴打印到玻璃上,还要克服不同的点在干燥速度上的差异对印刷图案的影响,确保铺展后的一致性,这难比登天。
越难的攻关,一旦突破,价值也会充分显现。
在喷墨方法下,超过90%的发光材料会留在面板上,而主流的蒸镀技术只能留下30%;印刷OLED的生产制程也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多的真空设备。最终,印刷OLED在显示性能、效果、画质方面与主流OLED不相上下,但材料利用率更高,投资成本更低,性价比更好。
像这样的高难度制造,完全离不开AI的深度参与。从TCL华星到TCL中环,所有生产线都大量运用了机器人和AI。
11月23日,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AI技术的区域。日本和德国的传统机电技术强大,但它们在AI领域落后较多。大湾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同时整合了这两种能力。
本届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印证了黄仁勋的判断。大会不仅发布了印刷显示、大尺寸硅片的多款领先产品,以及智能终端领域的多项前沿技术,而且发布了全领域全场景AI应用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全产业链实现落地应用;
二是依托AI、工业软件、智能装备三大支柱,推动AI在制造业落地应用,提升泛半导体行业智能制造水平;
三是通过自主研发的中控大模型,提升语音交互体验,让电视更聪明、更有趣、更懂用户。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大会上说,TCL已全面转型为全球化的科技制造产业集团,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TCL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更支撑着TCL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和AI应用的加持,今天的中国制造已经嬗变为新质智造。在TCL身上,这条中国工业能力演进的轨迹,清晰可见。
第一跳:加工组装+微创新
历史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1981年TCL创立之时,是广东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和香港耀和洋行的一家合资公司,当时名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录音磁带。
1982年李东生大学毕业后加入TTK,一步步成长,到1993年初担任了TCL电子集团总经理。他提出进军彩电业作为集团的突破口。虽然国内已经引进了100多条彩电生产线,但彩电普及率还很低,且大都是21英寸以下的产品,大屏幕彩电有巨大增长空间。
1993年,第一台TCL28英寸大屏幕彩电下线,首批1万台很快被抢购一空。1995年秋,刘晓庆代言的TCL王牌彩电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爆了市场,不少地方供不应求。
|1993年,TCL推出中国第一台28吋大屏幕彩电
如果把进军大屏幕彩电作为TCL制造的第一次飞跃,其特征是“加工组装+微创新”。起初彩电制造是和香港长城电子公司合作,他们在蛇口有一个生产基地,TCL想办法解决显像管和电子零件的进口,在蛇口进行组装。同时,在产品技术上,TCL进行了局部创新。
当时国内的大屏幕彩电市场,主要被松下“画王”、东芝“火箭炮”、索尼“低音炮”等占据。TCL对几个日本品牌拆解分析后发现,日本的产品设计需要三个芯片,大都使用色彩补偿电路,但该指标只有在特殊测试信号图像上才会看到差异,一般用户看电视时并无什么差别。
于是,TCL决定基于长城电子公司外销机型的单芯片方案,进行产品开发,以用户实际感知为标杆,简化某些功能,加强另一些功能,如在设计中额外增加了宽电压设计,并提高接收灵敏度,以解决国内大部分地区电压不稳、广播电视接收信号不好的问题。
和日本产品的三芯片方案相比,TCL的单芯片方案大幅降低了成本,与本地市场也有更好的适配性。李东生说,这种“微创新”也是“结构性的降本增效”,即在产品设计之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从结构上做出根本性改进,而不是简单移植国外的方案。由于性价比突出,很快在市场上风行。
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产品的微创新,加上深度分销能力,让TCL彩电迅速崛起。
第二跳:挺进上游核心零部件,打造关键能力,实现显著创新
时间来到2004年,TCL并购了汤姆逊彩电业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商。汤姆逊是显像管技术的鼻祖,拥有模拟彩电技术80%的专利。但当崭新的替代技术LCD(液晶显示)出现时,导致这场并购付出了惨痛代价。原来的优势有多大,如今尾大不掉,就有多难。
李东生痛定思痛,在TCL开启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广为人知的是“鹰的重生”的文化与组织变革。而2005年7月1日成立的TCL集团工业研究院,当时则很少被关注。但TCL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创新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启。TCL工研院明年即将迎来20岁生日。
2007年,TCL在选择了LCD技术方向后,建设了LCD模组工厂。经过反复思考,李东生决定进一步向上游核心零部件挺进,建立液晶面板产业。
彼时,“缺芯少屏”是中国产业人的两大内心之痛,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市场,但一度占电视总成本80%左右的显示面板,基本依赖进口。2005~2014年,中国的液晶面板进口额一直仅次于芯片、原油、铁矿石,为第四大进口商品,每年要花费300~500亿美元。
李东生从全球彩电竞争格局的演变中看到,韩国三星之所以能超过日系企业成为彩电第一,最关键的是拥有上游的半导体显示、半导体芯片产业。TCL彩电要迈向全球领先,也要在上游有根本性突破。2009年11月16日,TCL宣布正式启动国内首条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TCL华星成立。
|2009年,TCL华星成立
15年后的今天,TCL华星稳居全球面板企业前列。这是艰苦卓绝的15年,也是创新迭变的15年。
一方面,TCL华星通过持续提高投资产出比、缩短爬坡周期,改善生产良率、优化产品组合,建立起了极致成本效率这一关键能力。同样做大尺寸面板,TCL能比日韩企业低15%~30%的成本,生产出良品率更高的产品,这使得日韩企业被迫退出了LCD产业。TCL制造从当初的组装制造,实现了向难度更高、供应链更复杂、价值更大的高端制造的转型,这是一个质变。
另一方面,在产品技术上,TCL也从过去的微创新走向了显著创新。其突出表现是在LCD技术方面持续精进,持续优化HVA等技术,一路领先。
在李东生看来,TCL华星的15年做成了两件事,一是彻底终结了中国“少屏”的问题,二是在产品技术方面,从“快速、务实的技术跟随策略”逐步走向“显著性、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战略”。
而在智能终端领域,Mini LED的显著创新,加上超大屏显示技术,TCL电视超越了内卷,成功在中高端市场突围。2024前三季度,TCL中高端量子点电视以及Mini LED电视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61.1%和162.8%。
第三跳:以原创技术为牵引,布局产业创新生态
TCL华星的成功,标志着TCL在原有的性价比、品牌、营销等优势基础上,开始向依靠核心技术驱动自身发展的科技制造型公司迁徙。也是基于TCL华星的成功,TCL增强了在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赛道上前进的信心,于2020年收购了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该集团旗下的中环半导体(后更名为“TCL中环”)以新能源光伏作为核心产业。
在2024 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上,TCL中环发布了智能光伏用大尺寸超薄硅片、TOPCon铜栅线组件2项前沿创新成果,持续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12月11日,2024 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TIC2024)在深圳举办
要在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战略科技产业中胜出,其规律如同“摩尔定律”一样,必须以进无止境的精神,不断超越极限。在实现了LCD领域的技术赶超后,TCL华星开始进入“无人区”,要和三星、LG等显示行业的头部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摸索下一代显示技术的路径。
此时的竞争焦点在于原创力,以及将原创技术进行产品化和工程化的能力。
在LCD之后,市场一度认为OLED技术将大行其道。事实如前所述,在大屏电视市场,OLED并未取得主导性,而被Mini LED抢了风头。但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屏幕市场,OLED越来越占据主流,2024年苹果发布的最新款iPad,就使用了OLED屏幕。
三星、LG是OLED的领先者,并都采用蒸镀技术制造OLED面板。TCL华星则押注了在全球没有先例的印刷OLED路线。这是在“无人区”的自主选择。
蒸镀技术,是将OLED材料在真空环境中高温加热,升华为气体,再通过金属掩膜板筛网上的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小孔,最后沉淀在玻璃基板上。印刷OLED的原理类似喷墨打印机,只不过打印的是溶解在溶剂中的OLED材料,将其滴在刻好无数细小凹槽的玻璃基板上,然后抽真空、加热,让溶剂挥发去除,最后将OLED材料沉积在玻璃基板上。
TCL华星2009年成立,2013年就立项了印刷OLED的产品方案,至今已11年。耗时如此之久,是因为这一路线上的几乎每个环节,从材料到工艺到设备,都要从零攻关,而且还要进行质量、应用性、规格、成本竞争力等多方面的验证,以争取上下游企业的认同。
为保证“墨水”滴到基板上不会散开,溶液要有憎水性;为保证“墨水”滴到正确位置,设备需要超高精度;为保证溶剂滴到基板上形成均匀的膜,避免出现边缘厚、中间薄的问题,对溶剂材料的开发有极高要求。
在这条中国显示产业首次真正引领的技术路线上,无数困难袭来,也有不少业界伙伴建议,“别自讨苦吃了,还是跟进LG Display或者三星的方向吧”。
确实也有一些中国屏幕公司跟随三星,在蒸镀产线上投资,总投资达数百亿元,但这些产线均长期亏损。
李东生说,TCL华星之所以11年坚持印刷OLED方向不动摇,不仅是研发人员很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也是在蒸镀技术OLED方向上的大量专利都被三星、LG等企业锁定,就算跟上去了,光是专利费就是很大负担。
但整个过程依然充满崎岖。在印刷OLED领域,一个环节的供应商往往只有一两家,价格、交付时间、规格要求都不一定能满足。好不容易满足了,如何量产,量产中如何能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又是巨大的挑战。2019年到2020年,TCL终于找到了验证技术能否量产的路径,即借用一家日本企业JOLED的量产线作为中试线,但条件是要向JOLED注资20亿元,合作期三年,且只帮TCL华星试产一个产品,最多三期。
到2022年5月,在多次失败后,TCL华星的工程师们终于造出了能点亮的65吋屏幕。至此,印刷OLED从前到后的工艺流程全部打通,良率从个位数提升到十位数乃至数十位数。
2023年3月,JOLED因经营不善宣布破产,TCL华星以股东身份成功竞购了JOLED的设备,完成了一场超过3000个集装箱、上万吨设备的大迁移,将设备运到武汉,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产线。
今天TCL华星终于迈过了量产印刷OLED的门槛,首批量产的产品是用在医疗产品上的21吋、4K屏幕。
在印刷OLED赛道上,TCL华星没有对手,但全尺寸全领域这个新目标就是对手,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一刻也不能止步。
在原创技术牵引的创新过程,单靠TCL一家公司远远不够,必须布局和建设产业创新生态。李东生说,自2021年TCL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推出产学研相结合,共建科创产业生态的“旭日计划”后,TCL已推动建立联合实验室超20个,达成战略合作机构超40所,推动联合研发项目超120个,推动制定标准超过130项。未来,TCL将继续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完善技术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上下游合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目前在前沿技术方面,北京智谱华章科技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TCL AI大模型的合作伙伴;石城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是TCL半导体显示的合作伙伴;中国矿业大学是TCL的新能源光伏合作伙伴。
这个合作名单还在不断延伸中。
TCL三级跳的启示
TCL制造的三级跳,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工业能力的历史性演进。
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工业能力的提高,TCL的全球化战略已入佳境。
TCL已在全球建立了46个研发中心、33个制造基地,业务范围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过去5年海外营收从590亿元增长到1250多亿元,TCL海外产品的营收已经占总产品营收的接近一半。
2024年7月16日,TCL中环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Vision Industries在深圳签署《股东协议》,三方将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推进太阳能光伏晶体晶片在沙特的在地化生产。项目年产能20GW,落地后将成为沙特本土首个光伏晶体晶片项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体量的晶体晶片工厂。
三级跳的技术登攀,对于TCL海外业务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翻山越海,技术创新乃是最重要的基石。
回首TCL的发展史尤其是挺进产业链上游之后的创新史,可以看到,只要勇于创新,并遵循创新规律,中国企业建立起比肩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只是时间的问题。TCL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启发在于——
1、坚持长期主义,提升战略规划能力。
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自主研发、人才储备和长期投入,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夺得先机。除了显示领域的长期投入,TCL在面向未来的AI技术研发方面也在大力投入,而且实实在在地将AI应用于落地场景中,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全产业链落地。
2、打造全周期研发架构,形成短中长研发机制。
TCL建立起前瞻技术研发、中长期技术研发以及当期产品研发的全周期研发机制,形成了长中短期研发的良好互锁和联动创新。产品研发部门致力于当期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满足当期业务需求;产业创新中心或能力中心注重中短期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将成熟的技术导入产品部门;工业研究院则致力于探索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为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3、敢于在原创性技术方面探索和突破,实现关键领域“弯道超车”。
中国制造业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最重要的是要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抢先突破。TCL华星在印刷OLED领域自主深耕行业多年,在技术无人区不断突围,终于实现首支印刷OLED专显产品的正式量产,就是典型的从0到1的突破。同时,如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从1到100,到∞,其意义并不亚于从0到1。
4、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在创新驱动和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中国企业需要前瞻性地构建全球化工业能力,培育新增长曲线,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团队,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敢闯无人区,勇攀制高点。
智屏看华星,大片看中环(注:TCL中环首创大尺寸硅片技术,推出全球首创的210mmG12单晶光伏硅片),创意生活看TCL终端。
这是TCL从最初的加工组装走向今天的新质智造的故事,也是整个中国制造脱胎换骨,走向高科技制造业的生动见证。
/// END ///
No.610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