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里看说唱舞台,2025《东楼》巡演首站南京站将开票

陈子涵啊 2025-02-20 13:42:11

说唱舞台和音乐剧碰到一起会啥样呢,我看了《东楼》就知道了,早安这个说唱歌手居然能在舞台上一人分饰两角,搞了一出古代客栈里两个长得一样的人的故事,还要搞全国巡演,南京是第一站,真有意思。

早安这个人我之前好像听说过,好像是在说唱节目上拿了好几次冠军的那个,没想到他现在改行搞音乐剧了,而且还挺认真的样子,不是那种半吊子的尝试,而是直接当了《东楼》的发起人还有主演,感觉他是真的很喜欢这种跨界的感觉,毕竟他自己都说了,做说唱音乐剧是他作为一个rapper和表演专业学生能想到最幸福的事情,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感觉吧,虽然这条路可能没那么好走,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去年11月在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首演的时候,应该有不少人是冲着早安的名气去的吧,想看看这个说唱歌手到底能不能驾驭音乐剧这种完全不同的表演形式,毕竟说唱和音乐剧虽然都是表演,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说唱更注重韵脚和节奏,而音乐剧则需要更全面的表演能力,包括唱功、演技、舞蹈等多方面的素质,所以早安这次的尝试真的很有勇气。

而且他还要一人分饰两角,这在技术难度上就更高了,要给两个角色设计不同的音色和唱法,这需要相当强的声音控制能力和表演技巧,尤其是在一场戏中频繁切换角色的时候,那种转换必须要干净利落,否则观众就会出戏,所以早安在台上应该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吧。

听说整场演出有150分钟,这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是一个体力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更何况是一个主要以说唱为主的艺人,说唱表演通常也就几分钟一首歌,而音乐剧则要连续不断地表演两个半小时,中间还要不停地唱歌、说台词、跳舞,光是想想就觉得累,不过听说早安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应该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和排练吧。

而且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早安不只是负责演出,他还参与了剧本创作、音乐编排甚至是舞美设计等多个环节,这说明他对这部作品的投入程度非常高,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表演机会,而是真的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心血来孩子,希望能够打造出一部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

其实仔细想想,说唱和音乐剧的结合也不是那么奇怪,因为说唱本身就有很强的叙事性,而音乐剧正是通过歌舞来推动故事发展的,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早安选择了这种跨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也是很有想象力的一种尝试。

而且说唱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传统文化元素,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方式,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确实有所下降,如果能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重新包装传统文化,或许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东楼》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古风的感觉,确实,整个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一个扬王空朝代,而且还是在末年,那个时候估计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吧,这种设定其实挺符合武侠小说的常见套路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各种英雄豪杰就容易涌现出来,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故事的中心似乎是围绕着两个长相相同的少年展开的,这个设定也挺常见的,双胞胎或者相貌相似的人互换身份,或者被误认为对方,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少年虽然长相一样,但身份地位却是云一个可能是高门贵族,一个可能是平民百姓,或者更极端一点,一个是官二代,一个是通缉犯之类的,这种身份的巨大差异会给故事带来更多的戏剧冲突和张力。

而且这两个少年的命运交织在一个名为的边塞客栈,这个设定也很有意思,边塞嘛,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处于王朝的边缘地带,可能是各种势力的交汇点,有官府的,有江湖的,有商人的,也有普通老百姓的,各种人物在这里相遇,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故事。

客栈这个场景在武侠作品中也是一个经典设定,因为客栈是各种人物聚集的地方,可以方便地让不同背景的角色自然而然地相遇,而且客栈还常常是情报交流、秘密交易、暗杀行动的场所,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所以把故事的主要舞台设在一个客栈,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剧情中提逆天改命的风云际侠义江湖的爱恨情这些都是武侠故事的经典元素,主角可能会遇到一些改变命运的机遇,比如得到某种武功秘籍,或者遇到某个隐世高人,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江湖人物,产生友情、爱情、仇恨等情感纠葛。

也许故事是讲一对身份悬殊的双生子,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某种机缘巧合在东楼客栈相遇,然后发现了彼此的存在,并且卷入了一系列江湖纷争和朝廷变故中,最终成长为能够影响天下大势的人物,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关乎家国存亡的重要选择,这种故事线路既有个人成长的元素,又有家国情怀的主题,确实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

这部剧的音乐元素也太丰富了吧,从文章中提到的Boombap、Trap这些说唱风格,到中国传统音乐、现代流行音乐、摇滚乐,甚至还有中世纪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东方世界音乐风格等,基本上是把各种音乐风格都融合在了一起,这种音乐上的多样性应该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也能让整个剧目在听觉上更加丰富多彩。

想象一下,一个古装的武侠人物,嘴里却在说唱现代风格的rap,这种反差感本身就很有趣,而且说唱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其实也挺适合表现武侠世界中的打斗场景的,快节奏的说唱配合武打动作,应该会有一种别样的观感,再加上传统音乐元素的点缀,东西方音乐的碰撞,肯定会产生很多新鲜的听觉体验。

舞蹈方面也是多元化的,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都有涉及,这些传统舞蹈形式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应该也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毕竟舞蹈是音乐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好的舞蹈编排不仅能够增强视觉效果,还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所以在舞蹈设计上的用心,也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吧。

音乐的叙事性对于这种类型的作品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背景音乐,而是要直接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通过旋律和节奏来激发观众的情绪共鸣,让观众更容易投入到剧情中去,所以音乐的选择和编排对整个作品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说唱音乐剧这种相对新颖的形式来说,如何处理好说唱元素与传统音乐剧元素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处理得当,它可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显得生硬或者不协调,所以音乐总监在这方面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处理说唱和传统戏剧唱腔之间的转换的,因为这两种演唱方式在技巧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演员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两种风格之间自如切换,尤其是早安这种需要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更是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中展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这对于演员的要求真的很高。

另外,舞台上的乐队编制也很让人好奇,是传统的西洋管弦乐队为主,还是加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乐器,比如琵琶、古筝、二胡等,这些不同音色的乐器如何在一个作品中和谐共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希望有机会能亲眼看看这部作品,感受一下这种多元音乐风格的碰撞。

而在服装设计上,我猜应该也是结合了传统的古装元素和现代的时尚元素,可能会有一些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古风服装,这种视觉上的创新也是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往往需要一些时尚元素的加持。

《东楼》这部剧的全国巡演首站选在了南京,具体时间是2025年3月14日到15日,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这个选择挺有意思的,因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剧中的古风武侠主题也算是比较契合,而且南京的文化氛围一直都很浓厚,观众对这种创新型的文化作品应该也会比较包容。

巡演计划显示,除了南京,《东楼》还会在3月份去北京,4月份去上海和成都,可以看出主创团队是打算在全国几个主要城市都进行巡演,这也说明他们对这部作品的信心,觉得它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吸引观众,而且这几个城市都是文化大都市,有着多元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是推广新型文化作品的理想场所。

据说巡演版的《东楼》会在舞美、灯光、舞蹈、妆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视觉上会有全新的设计,说唱音乐的感染力会更强,还会增加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对剧情进行优化,这说明主创团队并没有满足于首演的成功,而是在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这部作品,希望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南京站的门票将于2月20日开始发售,不知道价格会是什么水平,这种大型音乐剧的制作成本肯定不低,从舞美、灯光到服装、乐队,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票价可能会相对较高,但如果作品本身足够吸引人,相信还是会有不少观众愿意为此买单的。

不过,我有点担心的是,这种跨界融合的作品,观众群体可能会比较分散,喜欢说唱的观众不一定喜欢音乐剧,喜欢音乐剧的观众也不一定能接受说唱元素,所以如何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是主创团队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可能需要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推广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跨界融合也给作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性,它可以同时吸引说唱迷和音乐剧爱好者,甚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这种多元的受众群体反而可能成为作品的优势,让它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

而且,随着文化消费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这种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所以从长远来看,像《东楼》这样的跨界作品可能会成为未来文化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

此外,这种大型原创音乐剧的出现,也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文化创新的尝试,如果能够成功,可能会带动更多类似作品的出现,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市场细分领域。

早安在这部剧中挑战一人分饰两角,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仅是因为要记住两个角色的台词和表演,更重要的是要给两个角色赋予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表演风格,让观众能够清晰地分辨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而不是同一个演员在饰演两个角色。

据说他还给两个角色设计了不同的音色和唱法,这需要相当强的声音控制能力,因为在舞台上,演员不能依靠后期制作来调整声音,所有的变化都必须在现场实时完成,所以早安可能需要通过改变发声位置、咬字方式、声音处理等多种技巧,来实现两种不同的音色效果。

而且整场演出有150分钟,这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音乐剧这种高强度的表演形式中,需要不断地唱歌、跳舞、说台词,体力消耗非常大,早安作为一个主要以说唱为主的艺人,能够在这么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准的表演,确实令人佩服。

我很好奇早安是如何处理两个角色之间快速切换的问题的,因为在音乐剧中,有些场景可能需要两个角色在舞台上同时出现或者进行对话,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特殊的舞台技巧或者道具来实现,比如使用替身、影像投射、灯光变化等方式,这些舞台技术的运用也是音乐剧魅力的一部分。

早安不仅仅是作为演员参与其中,他还深度参与了这部剧的各个环节,从剧本、表演、演唱曲目到舞美、舞蹈等多个方面,这种全方位的投入也反映出他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和重视,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演出机会,而是真的希望能够打造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种一人分饰多角的表演在音乐剧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说唱音乐剧这种相对新颖的形式中,可能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早安的尝试也有一定的开创性,如果他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两个角色,不仅会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也会为这种新型音乐剧形式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还挺好奇观众对这种表演形式的接受度如何,因为一人分饰多角虽然能够展现演员的多面性和表演才华,但也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困惑或者出戏,尤其是如果两个角色在剧中有较多的互动和对手戏,如何让观众相信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而不是同一个演员的表演,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过,如果早安能够成功地塑造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逐渐忘记这是同一个演员在表演,而是真正地进入到故事中去,那么这种表演形式反而可能会成为这部剧的一大亮点,让观众对演员的表演才华留下深刻印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