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言故事,看见悬疑网文的另一种可能

刺猬公社 2025-04-24 15:10:20

文|星晖

编|陈梅希

新的名字,正在出现。

在悬疑小说迷的圈子里,推书向来是同好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分享与回应,精巧或刺激的故事口口相传,甚至能塑造一代人的共同意趣。

而今,从贴吧里的高楼到小红书的笔记,从豆瓣的长评到微博的推书号,悬疑书单早已沿着互联网的光流分身千万。与此同时,书单里的作品亦随时代更迭扩充,映照出不同时期悬疑文化的消费脉络——

半个世纪里,久受推崇的英伦推理巨匠连同笔下的侦探经典长盛至今;上一个十年里,以东野圭吾为首的异域名家红极一时;再到此刻,回望我们最熟悉的中文互联网土壤,原生于此的悬疑新力量正悄然萌发。

现在,当我们打开各大社交平台,能看到越来越多读者分享着他们新近发掘的“宝藏”悬疑作家——核融炉、点灯、秋山……每一个新鲜的名字背后,都伴随着粉丝毫不吝惜的“自来水”。

被推荐的新锐创作者,图源小红书

不知不觉间,网文界多年来难称“主流”的悬疑故事,似乎已暗自酝酿出崭新的内容风尚。

悬疑网文的边缘之因

坦诚地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悬疑品类都算不上华语网文的强势品类。而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原因,是该赛道与生俱来的的创作难度。

热门网文类型中,不论是以世界观架构见长的经典异界文,还是解放叙事场景的新秀快穿文,都可以概括为“无中生有”的魔法。但悬疑品类则不同。通常来说,悬疑小说之魅力来自“已知”和“未知”的拉锯,创作者注定要围绕着核心悬念一步步披露信息,直到真相全盘托出。

然而,在传统网络文学动辄上百万字的篇幅框架里,到底怎样奇绝的悬念才禁得起如此漫长的解密呢?

更不必说,占据网文行业主流的按日连载机制还对创作者的把控力提出了苛刻要求。在每日数千字的铺陈下,悬疑文本的精炼魅力必然难以为继。某种程度上,正是传统网文的生产机制导致了悬疑品类的弱势地位——大长篇篇幅、日更机制与信息密度,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于是,当IP浪潮来临后,悬疑网文上游的供应痛点也顺着开发链条传导了下去。

要知道,目前荧幕上的绝大多数影视类型都已经历了网文IP文本的再改造。就拿竞争最激烈的偶像剧来说,原创剧本已成了极稀罕的产物。相比之下,同为影视行业必争之地的悬疑品类,却仍维持着对原创剧本、实体出版渠道的大比重依赖。

这些年来的不少悬疑影视爆款,包括改编自作家紫金陈作品的《隐秘的角落》《无证之罪》等,原著底子都是不足20万字的实体书。它们并非“网文大IP”却能撬动口碑与市场的事实,既证明了悬疑品类内容为王的“非流量逻辑”,也显露出网络文学产业这些年所错过的需求缺口。

《隐秘的角落》原著《坏小孩》,图源知乎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一系列行业信号表明,未来悬疑影视对于文本质量的重视程度或将继续升级。

首先,由于长剧集数缩减的现象日渐凸显,今后长视频的剧作密度注定更进一步。具体到悬疑赛道,包括《漫长的季节》《新生》在内的12集、10集作品,已经先后用叫好又叫座的成绩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留给粗疏故事的机会不多了。

其次,市场热度高涨的短剧业态也迎来了加速精品化的发展阶段,悬疑类型正成短剧制作公司近身肉搏的新战场。今年以来,像是《第七夜未央》《阴阳裁缝》这样的短剧新作,就把悬疑概念和情感、复仇、惊悚等内容元素进行了整合。

这样看来,面对“短剧更精、长剧更短”的产业新阶段,传统大长篇框架下的悬疑网文恐怕会更加难以适配下游需求。

难道说,IP时代无往而不利的网文阵地注定无法啃下“悬疑”这块硬骨头吗?

短篇故事的变奏之道

转机,藏在最微观而真切的一线反馈里。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悬疑读者间口口相传的新名字,悄悄带来了值得注意的新风向。

比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盐言故事作家核融炉被越来越多的用户点名推荐,人们不约而同地用“大片质感”“电影感”来形容其名下作品。不久前,这位网络悬疑作家最新的短篇故事《无暇赴死》一经发布,就引得不少粉丝奔走相告、发帖“安利”。

如今,“核融炉”这个乍看有些奇异的笔名,正同她的代表作《祝福》《不可儿戏》一样,成为社交平台悬疑推文贴里的新晋高频词。

对于现实中的“核融炉”,读者们有许多猜测。根据她的笔名和克制的行文风格,有人推测这是一位“理工大佬”;也有人认为核融炉是警察、律师或心理学从业者,因为她的作品中总是包含着对司法体系、犯罪心理的细致洞察。

但事实上,用核融炉自己的话来说,她就是个“很普通的打工人”。

现实中的核融炉

2020年的一天,核融炉用一个原创故事回答了“为什么外星人不侵略地球?”这一知乎提问,并就此接触到“知乎盐选”(盐言故事的前身)。此后,她便开启了在盐言故事写短篇的创作生涯,并很快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对核融炉而言,盛行于知乎的短篇新形式,正好能匹配她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书写愿景。

一方面,核融炉注意到现代生活节奏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盐言故事更贴合当下忙碌的人们的需求,让他们即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获得不错的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她相信短篇不一定就是快餐。“也许读者的注意力只是短暂停留了一会儿,但我们所传达的主旨、所刻画的人物、所设计的反转,能给他们留下一个记忆点,引发一些思考,即便30分钟后读者的注意力离开了,偶然回想起这部短篇小说还能有所回味,这就是让人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了。”

更不必说,短篇形式本身就给了核融炉一片足够聚焦的创作舞台。

于几万字的篇幅之内,她能足够精炼地描绘时代特征与司法语境。比如,《不可儿戏》谈及早期乡镇司法实践中的“无罪推定”话题,《无暇赴死》则将“追诉期限”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正因为无需“水篇幅”,这些紧凑而真实的叙事元素才得以塑造出网文圈不多见的致密感,使她的作品读来一气呵成。

在这一点上,另一位盐言故事悬疑作家点灯也深有体会。

凭借《活在真空里》等短篇佳作闻名前,点灯自己就有长篇创作经验,并且还从事过网站编辑的工作,因此格外明白长短篇之间的巨大差异。

针对他志趣所在的推理领域,点灯曾感慨道:“当我接触到知乎这个平台后,我发现它是一个很适合悬疑推理创作的土壤,因为现实悬疑和本格推理都是留白的艺术,在长篇的土壤里很难长出粗壮的树枝。知乎上的第一人称短篇能补足传统悬疑网文在这方面的空缺。”

与此同时,盐言故事短篇的另一大优势则在于,平台的社区基底孕育了全网稀缺的讨论氛围,令它足以包容那些在立意上求新求深的创作者们。

譬如核融炉作品《不可儿戏》中满身悬念的嫌疑人,其形象就是原生家庭、程序正义、社会评价体系等诸多话题的复合载体,所谓搜寻动机之路也是剖析现代议题的过程。

《不可儿戏》发布至今,不仅受到了盐言故事用户的高度好评,还催生了热闹的社区讨论。在它的评论区,盐粉er们留下了近千条评论,以各自的视角理解角色“贺天影”身上的悲剧与诱因,直到现在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新读者加入讨论。

热烈而多样的讨论,图源盐言故事

事实上,盐言故事所引领的新形式与新立意,已然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

4月16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盐言故事主办的“网络文学短篇创作的兴起与期待”研讨会上,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雄就曾表示,短篇小说相对长篇而言“短、平、快”,但这并不意味着短篇网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逊于长篇。

周志雄指出,“短篇小说往往是最先呼应时代需要的文体样式,如‘五四’文学革命以鲁迅等人创作的短篇小说为先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也认为,短篇能为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难题提供新解法。

“以往的现实题材创作,容易出现概念化的问题,总体质量不高。盐言故事这些中短篇作品,在现实题材创作上找到了很好的方法与适配的体量,对当下的现实问题有了回应和关切。”何弘解释道。

时至今日,来自盐言故事的悬疑短篇佳作已经在各方关注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可以说,以平台独一无二的社区土壤为起点,大批盐言故事作者与不断涌现的原创佳作共同铸就了一种鲜明的盐言特色——用精炼的文本框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大众看到悬疑网文的另一种可能性。

新的篇章,其实已经开启了。

新锐IP的改编之路

接下来的命题在于,已经被众多读者、作者、学者所肯定的盐言故事平台,该如何进一步破圈突围,让鲜活的好故事触动更多人?

结合网文产业的既往实践来看,想要实现影响力的升维,面向大众的IP影视化开发注定是重中之重。

可喜的是,盐言故事在这一点上并未掉队。相反,它的行进步调或许比外界想象得更稳健而迅捷。

一方面,诸多来自盐言故事的优质作者、作品已经引发了影视行业关注,独特的内容闪光点正在被下游公司看见。

比如,一家影视开发方就在知乎社区分享了他们对于《无暇赴死》这一作品的欣赏与影视化期待。

“《无暇赴死》这部作品非常吸引我们,故事画面感极强,非常适合影视化,情节的三次大翻转都扣合着三次人物命运的转变,很吸引我们……当下的影视剧观众对于悬疑作品的口味被培养得越来越高,很期待核融炉老师这部作品影视化后,给当下的悬疑剧市场增加一股新的冲击力和动力。”

另一方面,盐言故事IP的体量与品质,恰恰契合了方兴未艾的微短剧发展大潮,这意味着更多机遇的出现。

针对这一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曾在研讨会上指出,就IP转化而言,短篇网络文学凭借“体量小、节奏快、爽感足、周期短”等特点,成为当下微短剧最主要的改编来源。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翟羽佳也表示,盐言故事的文章属性与微短剧有高度适配性,搭载微短剧有望加速“全球化传播”。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盐言故事已经站在了下一个内容风口之上。

事实上,就悬疑IP的具体进展而言,读者们津津乐道的《无暇赴死》《择日而亡》《花市街》等悬疑佳作都已成为了影视行业争抢版权的目标,多个项目有望获得头部影视平台的开发资源。

例如,据作家核融炉透露,目前其作品《祝福》《最佳损友》均已售出影视版权,前者的电影项目正在筹备中。另外,《戏剧课》《不可儿戏》《迷雾》等篇章也已打包售出影视版权,未来将会以单元剧形式深度开发。

再比如,另一位盐言故事成名作家点灯的作品,同样得到了产业链各方的高度认可。其代表作《黑楼五部曲》系列中有四部已经出售影视改编权,入选“新知乎三绝”的《活在真空里》除了已经售出电影和网剧版权外,最近还开始接触舞台剧相关的版权意愿。

点灯作品授权影视开发,图源盐言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衔接产业链下游的过程中,作者们对平台价值的感受变得更强烈了。

谈起IP开发的复杂性时,核融炉用“经纪人”一词来比拟知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为非常成熟的内容平台,我觉得盐言故事在(IP开发)这方面变得越来越专业了,对影视合作的洽谈比较审慎,而且搭建了比较完善的版权部门、法务部门,可以帮助我这样的作者规避各种‘坑’。”

另一边,点灯也对短篇网文未来的IP化趋势颇有信心。“我很感谢盐言故事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我的作品只是抛砖引玉,相信未来几年,短篇网络文学的土壤会越来越肥沃,好的作品会越来越多,直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点灯如是展望道。

从这个角度看,盐言故事打破传统悬疑网文的创作僵局或许只是个开始。

随着平台佳作持续引领悬疑创作风尚,盐言故事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必然是加强产业融合,在影视化领域大展拳脚、推陈出新。

倘若平台、作者、专家、机构及各方合作伙伴能携起手来,那么短篇网文 IP 势必能在共振中实现可期的增长。到那一日,整个中国网文产业也将迎来新的突破。

0 阅读:0

刺猬公社

简介:内容产业垂直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