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拥有和平的年份,可谓是少之甚少。
特别是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峰,巨大的破坏力令世人瞠目结舌,甚至在这场战争中,让法国人彻底断掉了脊梁,即便是到了今天,法国人也不敢挺起胸膛来做人。
然而,在战争开始之前,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从政府媒体到部队官兵,都对这场战争充满了期待,听闻战争爆发,所有人都普遍乐观,甚至是欢呼雀跃,250万人上前线将其当作一场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后世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请随牛哥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一战前的世界形势
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西方列强的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逐渐落后,统一之后的德国则是迅速崛起。
不过,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先后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发生了战争,导致德国与这几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矛盾,特别是与欧陆传统强国法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英国和法国就这样不得不放弃了世仇,联合了起来,英国想要联合法国压制德国的发展,保住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世界霸主地位,法国则想要联合英国收回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和国家荣誉。
德国见状,倍感压力山大,便联合与法国有领土争端的意大利,结成了同盟,同时与同宗同源的奥匈帝国和解,形成了三国同盟的局面。
东方的沙俄本来与英法是敌对关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和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都是死对头,本来走不到一块儿去的几方,因为德国的关系不得不抱团取暖,由此形成了协约国集团。
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就此形成,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战争,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备战。
德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同时加强自己的陆军和海军,潜在总兵力数达到了600万到800万,不过陆军要远远强于海军,当时德国的海军虽然是世界第二,但是在英国海军面前,还是不值一提的,始终被对方压着打。
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作为同盟国中的小弟,潜在兵力人数不少,但是与德国相比,则是相差太远,特别是在兵员素质方面,更是天上地下。不过即便如此,两国的战争潜力还是值得期待的,毕竟当时能够在欧洲立国的帝国都有两把刷子,不是任何人能够轻易拿捏的。
英国法国作为传统的强国,陆军方面可能要比德国差一些,但是在海军力量方面,光是英国一国就足以碾压同盟国了。沙俄方面,虽然实力不如英法,但是沙俄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土面积宽广,人口数量在几个列强中,也是排在第一的,这成为沙俄最大的资本。
二、一战前,民众的盲目乐观
在一战开始之前,几乎所有参战国都对战争充满了信心,从殖民地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巨大信心,认为战争就是捞取军功的最佳途径。
特别是在那些在两次工业革命中,日渐落寞的旧时贵族,更希望通过战争来重塑家族的辉煌,这些人成为最激进的战争推动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地位,通过舆论来宣扬战争的美妙。
在英国,乐观情绪普遍存在,认为战争几个礼拜就能够结束,毕竟,成平日就的英国人早就忘记了战争的残酷,自从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人就没有经历过大型的战争,即便是美国独立战争,他们也是吊打对面的一方,并没有吃多少亏。
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遭受了重创,但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整个国民陷入到疯狂的复仇状态中,想要一场血与火的战争来洗涤曾经的耻辱,全然没有认识到战争会带来多大的伤害。
俄国同样如此,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中,虽然有舍有得,但是总是陷入到拉锯战中,因此需要英法的帮助彻底地打败德奥联军,巩固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至于德国,组建了大量的新式军队,修建了许多的舰船,自以为实力已经大过一切了,急需要一场战争来检验自己的真实实力。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则需要借助德国人的力量,将沙俄赶出巴尔干半岛。
因此,当时的整个欧洲,都需要一场战争来发泄各自的愤怒情绪,进而谋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战争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选择在塞尔维亚国庆日这一天招摇撞骗,企图用这样的方式来侮辱塞尔维亚人。
其实,早在进入塞尔维亚之前,斐迪南大公就已经接到了有人要暗杀自己的情报,但是狂妄自大的他,根本就不把这个情报放在眼里,认为塞尔维亚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胆子对自己下手。
当他的车队到达塞尔维亚之后,很快就遭到了伏击,对方用炸弹掀翻了车队的第三辆车,炸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
如果在正常的逻辑下,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应该就此返回城堡,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但是在鬼使神差之下,斐迪南大公夫妇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自己的视察活动,真的是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斐迪南大公夫妇最终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用手枪刺杀,震惊了整个世界。
刺杀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不淡定了,很快对彼此宣战,然后派遣大量的军队攻打对方的边境线,一场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然而,接下来的战争,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之外,每一个方向上的战役,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这样,整个欧洲陷入到残酷的持久战中,几乎消耗了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