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人人都想当官的国家无法强盛

史在没有弦 2024-11-19 06:50:3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世纪的日本,福泽谕吉一声怒斥:“人人都想着当官,这国家能有出息?”福泽批判了权力至上的社会风气,主张通过“独立自尊”来实现个人和国家的真正强盛。作为明治维新的思想先驱,福泽提倡“实学之道”,推崇每个人通过实际能力获得尊重和成功。那么福泽的思想究竟能否为日本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日本地处东亚的岛国拥有着长达近1300年的侵略历史。其民族基因中仿佛注定了扩张与征服的宿命。从古代到近现代,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始终被“侵略”这一主题所贯穿,似乎注定了其与外部世界的摩擦与冲突。

公元663年,倭国——即今日的日本,调动了4万兵力和1000余艘战舰,目标直指朝鲜半岛。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大战即将爆发。倭军雄心勃勃,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舰队,企图借此扩展其在东北亚的影响力。

大唐名将刘仁轨仅以1.3万兵力和170余艘舰船便迎战倭军,展开了一场决定性对决。唐军采取巧妙的战术,成功挫败了倭国的进攻,烧毁了倭军400艘战船。伴随着火光冲天,涛声震天,海面染成了血红色,倭军在绝望中溃散。这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

这场战役让倭国的扩张梦想破灭,也深刻改变了其历史走向。仅仅五年后倭国正式更名为日本,接下来的260多年里,日本频繁派遣遣唐使团前往大唐,目的是为了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

尽管日本表面上对大唐展示出极高的敬意和服从,但其内心深处始终怀有复仇之心,深知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屈服。进入16世纪后,日本的历史再次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1592年身高仅1米4的丰臣秀吉,凭借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权力的渴望,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继承了先前倭国的梦想,丰臣秀吉决定用武力来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愿景,他集结了20万大军,迅速攻占了朝鲜的汉城和平壤,甚至计划进一步吞并中国明朝。

日本再一次展开了侵略战争,这一次,强大的明朝军队站了出来,万历皇帝调动名将李如松率领的7万精兵与倭军作战,最终击溃了秀吉的侵略计划。随着战争的失败,丰臣秀吉的政权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稳重、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江户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封闭与稳定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整个东亚世界的秩序发生了剧变。西方列强的蒸汽舰队和火炮摧毁了清朝自诩天朝上国的神话,大清王朝的脆弱暴露无遗。当时的日本,亦深陷在类似的困境之中。面对西方的压力,许多日本武士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不安,他们不仅对清朝的衰败感到震惊,也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亟需改变。

1853年,美国的“黑船”出现在日本的海岸上,这一现代化的铁甲舰令日本的封建政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武士们原本坚信不移的传统与忠诚,在这股来自西方的压力面前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部分武士选择奋起反抗,试图抵御外来的侵略,甚至不惜以切腹自杀来表明忠诚和耻辱,也有不少人开始反思,认为与其抗争,不如学习列强的先进科技和制度,奋力追赶。在这种内外压力交织的背景下,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

日本的变革速度堪称惊人,几乎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步。20世纪初,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了这一切变革的缩影。大清王朝在与日本的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暴露无遗。

而这一切背后正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腐败的清朝未能及时自我振兴,但日本的迅速崛起、社会的彻底改革,日本的侵略历史与野心,从古代到近代,始终没有真正消失。

日本近代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福泽谕吉,被誉为日本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然而,他的影响远不止此。他的思想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也使得他成为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人物之一。

福泽谕吉生于1835年,来自大阪一个低级武士家庭,父亲虽深受儒学影响,但一生未能在社会上获得显赫地位,始终处于社会底层。这种阶层差距深深影响了福泽谕吉,使他从小便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反感。

父亲去世后福泽谕吉的家庭环境更加贫困,14岁的福泽谕吉便开始动手做一些小工艺品,以便维持家用,命运总是充满了转机,正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福泽接触到了中国古代文学。

这些文学作品无论从文体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深深吸引了年少的福泽。那一刻福泽谕吉仿佛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开始痴迷于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和古代经典。他在空闲时间里便沉浸于书籍,甚至母亲也因看到儿子如此专注学习而十分欣慰,她会省吃俭用为他购买更多的书籍。

随着年岁的增长,福泽谕吉的学识日渐丰富,他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汉学家”。他深入研读《四书五经》,还钻研了《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历史名著。在不到20岁的年纪,福泽的书法已经出类拔萃,文章引经据典,颇具风采。

1854年,随着美国海军佩里舰队的到来,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宣告破产。美国海军的强大逼迫日本打开国门,福泽谕吉此时已在长崎修业,长崎作为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让福泽谕吉在这里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福泽谕吉23岁时开始学习荷兰文,后来又逐步掌握了英语。1860年,日本派遣外交使团赴美国,目的在于批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当时很多人对这个任务并不感兴趣,然而福泽谕吉却主动请缨,毅然决定参与这次历史性的外交使命,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在美国的两年中,福泽谕吉刻苦学习,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也让他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福泽谕吉在美国的亲身体验,让他深刻意识到,儒家思想的束缚使日本难以进步。

与西方社会的开放、民主和现代化相比,福泽对中华文化的传统根深感到失望,认为它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逐渐地他放弃了对华夏文明的敬仰,坚定地走上了推崇西方文明的道路。

回国后福泽谕吉将自己在欧美的见闻和经验整理成册,他把自己在美国和欧洲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日本的语言和文化资源,尤其是他将《华英通语》一书的日语译本《增订华英通语》出版,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第一步。

他以身作则亲自投资建立了日本第一个西式学堂,翻译西方的经典文献,并将其传播到社会各阶层。这个学堂最终发展成为了如今的庆应义塾大学,成为日本最顶尖的学府之一。

作为外交部的雇员,福泽谕吉多次出访欧洲,这些经历进一步坚定了他对西方道路的信仰。每到一地他都会用心观察欧洲的科技进步、军事发展和社会制度。这些见闻让他确信,只有通过向西方学习,才能让日本脱离落后,走向富强。

正当福泽谕吉为日本的未来抱有希望时,国内却出现了严重的排外情绪。在日本尤其是在武士阶层,存在着强烈的仇外情绪。那些与外国有过接触,或是学习外国文化的人,常被视为“卖国贼”,并遭受排挤甚至威胁。

面对这种困境,福泽谕吉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反而变得更加低调和谨慎。在日本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福泽谕吉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翻译工作和学术研究中。

《西洋事情》首次出版于1866年,几年的时间内发行了25万本,成为日本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福泽谕吉的学识和影响力也因此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展,他不再是一个翻译工作者,而是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明治维新时期,他意识到日本若要强盛,必须根本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官位”的崇拜。福泽认为日本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人们对当官的渴望已经变得病态,导致了社会失衡。

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种现象,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人都想当官的国家,别想强盛。”这句话一经发表,迅速在日本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福泽谕吉的言辞毫不留情,他的立场鲜明,认为“官本位”的思维深深根植于日本社会,几乎让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创新都被抑制了。

福泽主张每个人应当关注自己实际的能力和价值,而不是单纯追求权力和地位。他看到了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这种以“当官”作为人生目标的文化,只会让国家永远停留在原地,无法进步。

这种独到的见解在当时的日本,毫无疑问是一次思想上的“震撼弹”。福泽谕吉不仅在文章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广这一思想。他通过教育系统大力倡导“实学之道”。

原本许多人对“做官”有着单纯的理想和憧憬,认为只有成为官员才算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然而福泽的理念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让他们开始意识到,成就不一定来自权力的顶端,更可能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努力与创造。学生们不再单纯为了升官发财而学习,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那些能够直接提升自己能力的实用知识,许多人开始积极投入到科技、工艺等实际技能的学习中。

福泽谕吉深知日本的落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的缺失。他在晚年提出的“脱亚论”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主张日本必须摆脱亚洲的束缚,努力追求西方文明。

通过西方教育与思想的启蒙,福泽谕吉希望日本能够像西方国家一样崛起为强国。他批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认为中国迟迟未能走向现代化,主要原因是清朝仍然自视为“天朝上国”,对外界的变革毫无兴趣。

对于中国的未来,福泽谕吉在其《富翁自传》中提到:“纵观今日中国的情势,我认为只要满清政府存在一天,中国就无法迈向文明开化的大道,唯有推翻满清政府,除此别无他途。”这一番言论,表现了福泽谕吉对中国的深刻失望,也揭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政权的根本反感。

尽管福泽谕吉曾对中国的文化保持一定敬意,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他对中国的态度逐渐转为敌视。他不仅支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为战争提供理论支持,极力推动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崛起。他的这些主张,后来成为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源泉。

福泽谕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路径。虽然他为日本带来了经济和教育上的进步,但他对中国的贬低与敌视,以及推崇西方的极端态度为两国关系埋下了隐患。

福泽谕吉一生致力于为日本的未来而奋斗,他的名言“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类平等的信念。这句名言至今镌刻在庆应义塾大学的大门上,成为福泽为日本所作的伟大贡献的象征。

福泽谕吉的思想并非完美无缺,他对中国的批评和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推崇,让他在某些方面深陷争议。尤其是他在《通俗国权论》中的观点,明确提出“百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数册亲善条约不如一筐弹药”,表露出他对战争与侵略的支持。这一立场,使他在日本成为了强硬主义者,推动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

1901年,福泽谕吉因脑溢血去世,这位日本思想界的巨擘,终于在长久的争议声中黯然退场。虽然他并未直接参与策划侵华战争,但他的思想和理论无形中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他倡导的“脱亚入欧”中,西方文明被捧为绝对的真理,而他对亚洲文明的贬低,也间接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植下了种子。

对于中国来说福泽谕吉的思想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西方文明中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日本的“脱亚入欧”思想带着浓厚的民族自负和优越感,认为只有完全摒弃亚洲的历史和文化,才能迎头赶上西方强国的步伐。这一思维方式显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偏见,而福泽谕吉则是这种思想的主要推手。

西方文明无疑有其值得借鉴的先进之处,尤其在科技与工业化方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亚洲文明就应被视为低劣。福泽谕吉的思想过于偏激,忽视了万物一体、互为依存的哲学思想,也舍弃了对人类大爱与同情的追求。

他的民族自负最终导致了日本走上了侵略的道路,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的军国主义宣告失败。福泽的理论和理念被无情的历史推翻,而真正值得我们铭记的是那些提倡人类共融与大爱的人。

今天,当我们回望福泽谕吉的思想时,应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影响的两面性。我们要批判他的文化偏见,批判他将亚洲文明视为劣等的理论,同时要汲取他提倡的独立自主精神,尤其是在推动国家和社会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住福泽思想中的精华,摒弃其糟粕,才能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构建出一个既尊重传统文化,又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的社会。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