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上海高考状元,公派留美拒回国,年老想落叶归根,如今怎样

闲有看事 2024-04-07 16:49:26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否有国界?这个问题曾困扰着很多人。

谈起“公派留学生”回国,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起的人钱学森,也就是大家熟知且崇拜的“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老——钱学森。

但同样作为上海公派留学生,袁钧瑛却饱受争议,而这一切都要从袁钧瑛获得公费留美学习的机会说起。

【▶>前半生的“美国科研梦”<◀】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袁钧瑛出于上海的一个高知家庭,祖父是有机化学家袁开基,父母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或许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1977年袁钧瑛斩获上海理科状元,考入了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1982年又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

也就是在研究生期间,袁钧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计划一员的机会。

自此,这位上海“天才少女”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了她的美国学习之旅,这次机会也算得上袁钧瑛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也正是这次赴美学习的机会,让袁钧瑛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跟同阶段的美国学生还是有些差距。

彼时,美国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实力确实比中国强大,但这也是中国送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的目的——学有所成后回来更好的建设祖国。

在认识到自己和祖国的不足后,袁钧瑛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依靠美国先进的科研仪器和理论知识,打下了袁钧瑛坚如磐石的学术根基。

在顺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一心深造的袁钧瑛又去了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后,最终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此时,袁钧瑛在医学领域已经崭露头角,在国内翘首以盼等她回家的家人们,也开始准备迎接她回到温暖的家。

然而,袁钧瑛却认为此时不是回国的时机,家人们询问她何时回国的信件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

但袁钧瑛也确实是在美国一心搞科研,1990年,她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助教,1996年升任副教授,2000年成为终身正教授,而袁钧瑛也是哈佛医学院第一个亚裔女性正教授。

在此期间她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研究成果,为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许多独特的科研视角。

眼见袁钧瑛已经学有所成,国家也想将其召回,毕竟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也正是想让这些公费留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学术世界,接受更好的教育后回报祖国的。

但袁钧瑛却迟迟没有归国的打算,国家甚至从国内派了相关人员与袁钧瑛交涉。

但此时的袁钧瑛或许是想在学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又或许对给予她荣誉的美国已经产生了依赖,说着各种理由和借口,就是不想回国。

见袁钧瑛短期内没有归国的打算,国家也只得任由其在美国发展,为美国的医学领域做贡献,毕竟一切的选择权都在袁钧瑛自己。

这也让了解此事的国民愤怒不已,没有祖国的培养的基础,袁钧瑛也无法到达她现在的高度!

而对于这样的人才,美国也自然想让其留在美国,继续对着袁钧瑛洗脑,给她丰厚的物质条件和特殊待遇,只为让她安安心心的在美国当傀儡,为美国的医学领域不断提供养分。

这或许让袁钧瑛感到“温暖”,觉得美国确实是一个适合搞科研的地方,袁钧瑛居然放弃了中国国籍,选择加入美国国籍!

我们不知道美国人怎样看待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加入美国国籍,我只知道这一行为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愤怒。

其实袁钧瑛的爱人俞强,一直都很想回到祖国大地,对此袁钧瑛也没有持反对态度,让丈夫先回去,自己则独自在美国继续搞科研。

但是袁钧瑛也不是所谓的“亲美”,她或许是一个将全部身心投入科研之路上。

不久之后,袁钧瑛也确实为美国做出了种种贡献,放眼整个科研界,袁钧瑛的名字越来越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仅仅截至2017年,袁钧瑛在国际顶级的科研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有200多篇,论文被引用七万多次。

抛开加入美国国籍不谈,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科研学者,难得的天才科学家。

【▶>带着诚意暮年归国<◀】

或许是人到暮年归乡心切,又或者说真的到袁钧瑛所说的时机到了。

袁钧瑛开始频繁辗转中国和美国之间,在国内开展了各种的讲座和演讲,把美国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思想播撒给中国学子,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她不仅频繁的开始回国在各高校开展教学,还开始积极参与国内的种种科研活动。

甚至在2012年,袁钧瑛领衔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

此事,不禁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当初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拒不回国还改了国籍,现在却又回国做贡献。

一时间各种言论众说纷纭,有说袁钧瑛是回国捞金的、有说是后悔年轻时候所做的决定的,更有甚者说袁钧瑛是美国方面派过来的“间谍”。

这都是网民的流言与猜测,然而事实上她确实回来了,并且带着自己对医学领域的研究,她不断的为中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新鲜的血液。

她也确实对国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将哈佛神经生物系学习研究的氛围带到祖国,让这些从世界上顶尖实验室出来的年轻人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在采访中她仍将中国称为祖国,也许中国所给予她的骨子里的中华血脉始终不曾消失。

她带着自己在细胞死亡领域上的多年研究成果回到中国,在中国为阿尔兹海默症、青光眼等疾病研发出了许多新额药物,为不少中国患者带来福音。

袁钧瑛的回国,带动着中国细胞死亡领域的研究,推动着国内研发的进程,虽然袁钧瑛带领中国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但她依然在哈佛任教,并在2017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袁钧瑛将全部的研究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了国内,降低国内民众生病死亡率便是她最大的追求。

时至今日,袁钧瑛对祖国的贡献已经被认可,至于对她当年拒绝回国并且加入美国国籍的事情,仍惹许多人非议。

或许她真的想在美国将自己的科研问题钻研透彻再回国,又或许她当时真的被美国所给予的物质条件和待遇所吸引。

但这些都早已成往事,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她如今为中国做了出了常人所不能匹及的贡献,是否又可以“将功抵过”呢?

对与错向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存在,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往往比旁人看来要复杂的多,每一个人也并不是非黑既白。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跟讨论袁钧瑛的对错比起来,从她身上汲取优良品质,并为我所用似乎更具有价值。

【▶>不畏挫折注重“批判”的科研者<◀】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或许在其他人看来,袁钧瑛的学习之路一路顺风,然而事实却不然,袁钧瑛的求学之路其实是一路坎坷。

袁钧瑛跟其他中国学生一样,从小她勤奋学习梦想冲刺高考,然后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从小袁钧英在学习上展现出极大的天赋与兴趣,不仅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还喜欢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深得各科老师喜欢。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袁钧瑛10岁时遭受了一场巨大的变故,袁钧瑛的父亲郁郁而终。

看到原来美满令人羡艳的家庭一日之间变得悲伤惨淡,袁钧瑛心里也被巨大的冲击着,并且当时中国取消了高考,这也意味着在她眼前清晰明亮的未来也坍塌了。

不能在学校学习 ,年幼的袁钧瑛进入了机械厂打工,她的老师们很也痛心这个昔日大家眼里的天才少女,如今却被形势所迫去工厂打工。

所谓“厚积薄发”,便是指在机会来临前最大程度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到来之际一击即中。

袁钧英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工厂打工的几年,始终没有消磨她对知识的渴望,她一直保持学习,也就是这股劲儿,让她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际一举夺魁,成为上海理科状元!

面对如此大的人生变故,或许很多人都放弃了希望,终日怨怼,但总有一些人他不甘放弃、不畏坎壈,在经历命运的风雨摧残之后开出最美的生命之花。

除了不畏挫折,在袁钧瑛身上还有另一个闪光点——思维的批判性。

在袁钧瑛幼年时期这种思维便初见雏形,除了追求高分数,袁钧瑛更注重追求“为什么”。

袁钧瑛在哈佛求学期间,师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教授,当时她大胆的向老师提出了自己想研究死亡细胞的想法,但教授却反驳她说“你不去关心活着的细胞,研究死亡的细胞干什么?”

面对在专业领域有着绝对权威的老师的质疑,袁钧瑛还是没有放弃,始终坚信在细胞死亡上她能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钧瑛开创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两个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出了一番成绩。

2020年袁钧瑛回到上海,她对中国年轻人身上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寄予厚望,同时她也一直向她所带领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强调批判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希望类似这样的论坛也能走进中小学校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启蒙的种子,大学教育中可以更加注重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鼓励女性科研工作者勇闯科研高峰。”袁钧瑛如是说。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或许阅读这篇文章的您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希望您也能从袁钧瑛院士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不畏不惧的力量,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2%81%E9%92%A7%E7%91%9B/1892510

4 阅读:18

闲有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