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11
上世纪后十年,中苏关系在这一年迎来重大转折,实现了正常化,中断多年的中苏军事技术合作也随之重启。
彼时,中国与美国合作的 “八二工程” 项目,因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的 “制裁” 与 “禁运” 被迫夭折。
与此同时,在美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台湾当局趁机购入 150 架美国 F-16 战斗机与 60 架法国 “幻影” 2000 战斗机。
这两款战机作为当时世界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其综合作战性能远超中国大陆空军和海军装备的第二代战斗机,岛内 “台独” 势力借此愈发猖獗,大陆航空武器装备,尤其是主战战斗机的作战能力亟待提升。


苏-27SK
基于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与中央军委迅速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着重强调要做好应对高技术条件下现代局部战争的准备。
1990 年,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团出访苏联,双方签署了军事合作协定,并于同年 12 月 28 日敲定苏联向中国供应苏 - 27SK 战斗机的合同。
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西方国家承诺的援助并未兑现。
在此情形下,俄罗斯政府将对外出口先进武器装备作为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刚列装本国军队的第三代战斗机苏 - 27、米格 - 29 成为出口重点。
1992 年 12 月 17 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为中俄在武器装备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道路。

苏-27UBK
1993 年 3 月,总参谋部、空军、国防科工委以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齐聚北京,就引进苏 - 27 生产事宜展开研讨。
会后,迅速组建专项联合工作组奔赴俄罗斯考察。
同年 10 月,引进苏 - 27SK 飞机生产许可证项目获中国政府批准立项,项目代号 “十一号工程”。
从 1993 年 6 月至 1995 年 12 月,中俄围绕中方购买苏 - 27 生产许可证项目的政府间协议和总合同,历经两年多时间,多次互访并开展多轮谈判。
1995 年 12 月 6 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政府和航空工业代表分别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苏 - 27SK 飞机项目合作的政府间协议,以及在中国建立苏 - 27SK 飞机生产线的总合同。
1996 年 1 月 4 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召开 “十一号工程” 动员部署大会,正式成立工程领导小组,由朱育理总经理担任组长,沈阳所李明出任总设计师。
为确保苏 - 27SK 飞机生产任务顺利推进,1996 年至 1998 年间,沈飞等承制单位紧锣密鼓地开展技术改造工作,使各单位生产线逐步达到投产标准。

歼-11
要在中国打通苏 - 27SK 飞机生产线,首要任务便是妥善完成俄方提供的苏 - 27SK 飞机图样资料的接收与翻译工作。
中俄签订的生产线建设合同中,对俄方需提供的图样资料清单有着详尽规定,即便不涉及许可证产品转让,俄方应提供的资料也有明确要求。
1996 年 8 月,依照中俄双方签订的项目总合同,俄方在沈飞北陵机场向中方交付了第一批苏 - 27SK 飞机设计图样资料。
其中,飞机设计图样资料交付给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机体制造工艺图样资料交由沈飞,而机载设备、材料、武器和标准件等其他资料,则由航空情报所派专车从沈阳运回北京,再由全国各地参研厂所派车前来领取各自承制工作所需资料。
俄方图样资料先后 6 次通过专机空运至沈阳,目睹一箱箱资料运下飞机,在场的中俄老航空人心中感慨万千。
毕竟,沈飞本就是由生产苏 - 27SK 的俄罗斯共青城飞机厂援建,如今再度携手合作生产苏 - 27SK 战斗机,两国航空人又一次在沈飞相聚。

歼-11
每次俄方派专机空运苏 - 27 图样资料至沈飞,航空情报所都会派专车前往沈阳,在沈飞配合下安全接回资料。
随后,再依据研制生产分工,将资料分发给前来北京接收的各承制单位。
从 1996 年 11 月至 2000 年 1 月,经航空情报所接收、分发的资料多达 3581 箱,折合 660 万页 A4 纸,总重超 40 吨。
打通飞机生产线,全面掌握苏 - 27SK 生产技术,对我国实现第三代重型战斗机跨越式发展、为军队快速提供先进航空装备意义重大。
1998 年 7 月 2 日,沈飞全厂干部职工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不少人吃住都在现场,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确保节点任务按时完成。
历经 4 个月努力,01 架机于 1998 年 11 月 11 日顺利完成总装。
事实上,为打通飞机生产线,沈飞分阶段快速提升自身飞机工艺生产水平。
第一阶段,沈飞全力解决原技术资料与实物、工装与制造依据不协调等问题,消除各类工装差异,弥补工艺技术缺陷。
第二阶段,针对苏 - 27SK 飞机采用的钛合金材料,沈飞联合航空材料研究院、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成立攻关组,成功攻克潜弧焊、穿透焊、双孤焊等加工难题,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第三阶段,鉴于钛合金化学铣切对精度要求极高,沈飞经反复试验确定合适参数,成功攻克钛合金化铣工艺难关。
第四阶段,沈飞在飞机进气道复合材料调节板制造方面取得突破,自行设计制造排布机,完成热压罐技术改造,按复材加工要求改善加工场地环境。

歼-11
1998 年 12 月 16 日和 25 日,沈飞生产的苏 - 27SK 飞机 01 架和 02 架先后进行工作试飞。
12 月 29 日,航空工业总公司在沈飞举行隆重的 “十一号工程” 飞机首飞仪式。
首飞成功后,首批两架飞机又历经一年试飞考核,通过交付评审,顺利转场交付部队使用。
首批国产苏 - 27SK 重型战斗机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卓越,圆满完成大纲规定的飞行训练任务,还成功执行飞赴西藏的任务。
此后,沈飞依照生产计划稳步推进,陆续完成 “十一号工程” 各项工作任务。
2002 年 9 月,第一架由中国从零件开始自主制造生产的苏 - 27 飞机交付,这标志着中国苏 - 27 飞机生产线全面打通,“十一号工程” 建线生产取得全面胜利 。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