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大家都会想起当时的繁荣盛况,但是安史之乱却导致唐朝形势急转而下!安禄山的叛军从遥远的边陲一路杀到关中占领了长安和洛阳两个要地,这些战绩和他掌控的大唐三分之一的军队有关系,但是为何他没有推翻唐朝呢?根据当时的状况,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安禄山身材胖可是跳起舞蹈来动作灵活
第一个是距离。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所谓的唐军的这里距离长安路途太远,只得分批抵达战场,没办法及时地集中救援。而安禄山的军队早已整装待发。大唐军队的反扑需要一定时间集合才能发挥战斗力。
崇信美女重用外戚,导致唐玄宗不思进取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指挥不利。哥舒翰是唐军的指挥官,他一开始是主张防御作战的,唐玄宗却听信了太监的谗言,命令哥舒翰要打开城门,正面应敌,二十万麾下大军就这样几乎全军覆没。原本哥舒翰的战略是据险自守,一点点设置防线,让叛军的可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这种战略敌方是难以突破的,如果没有唐玄宗的强制命令,唐军不会是这种局面。
归根结底是唐玄宗晚年过分相信自己的驭人之术,防备不足,给了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机会,杨国忠在叛乱早期知情而不报,同样为他们提供了准备的时日。刚刚从盛世过渡而来的唐朝,这时仍拥有良好的财政状况、高水平的经济和较为牢靠的军事防御。
但是作为虎狮的唐军还犯了一个错误。在战争不得已演变成持久战的时候,朝廷把原本由前线统帅统一指挥的军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战区,因为朝廷害怕另一个安禄山会冒出来,如果一个统帅可统领的军队太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前线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大家都只顾着自己的藩镇。在后援方面,唐军死守秦岭淮河一线,他们可以得到来自南方的粮食和银两,前线得到后备源源不断的支援,即便受到来自敌方的损失,也可以稍作休整再持续进行战争。况且南方始终对唐朝效忠,也没有什么大动乱。
安禄山的军队就没有这样强有力的后援了。由于一开始的破坏,他们占领的地区剩下的资源不多,没法儿支持他们进行持久的战争。安禄山的军队曾经多次想断了唐军的补给线路,但是唐军死守阵地,安禄山军队的目的终没有达成。其实在占领长安之后,安禄山军队就没有什么气力了。在他们尝试突破秦岭淮河一线无果之后,唐军就开始从北方转入反攻的阶段,叛军更没有机会调集兵力。
随着唐军的不断进攻,叛军的活动空间被压缩,越来越多的内讧开始涌现,叛军迟早要面临失败的局面。除了领头人的弑父弑主行为,还有无望于渺茫前途的普通士兵,他们有的人脱离组织,有的甚至加入唐军,叛军就这样逐渐自行瓦解。
安禄山起兵的最高峰其实就是占领长安,往后的行动都是在走下坡路。只有一开始取得的局部性胜利是远远不够的,之后被束缚住了活动空间,只能走得愈发困难。只不过是唐朝的一些失误以及内部矛盾,才让叛军灭亡得没这么快。
没有汾阳王郭子仪,李隆基就是亡国之君
虽然没有被推翻,但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唐朝搞得节度使制度真是一大笑话,除了皇帝省力点,全是缺点
安史之乱不是被平定了,是被绥靖了
节度使不能传给儿子,老子经营白经营了,所以闹乱子,还有节度使权力太大,边疆百姓都不知道有唐朝了,只知道节度使,唐朝后期,幽州和辽东最发达,那边肯定闹乱子
主要是安禄山没有前进心软了一下不然唐明皇就是另一个梁武帝了。奈何安禄山,没有侯景心狠
玄宗晚年确实昏聩[笑着哭]
香积寺之战叛军死六万,唐朝安西军等精锐死了六万,双方死伤十几万基本上是唐朝最精锐军队,长安被回纥抢夺好几天,这是唐朝的一大耻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彻底被藩镇架空为其败亡埋下祸根。
他已经很厉害了沿途都望风而降
山西是大唐的龙兴之地,是山西人成就了李唐统一天下,在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也是由山西人的汾阳王郭子仪力挽狂澜平定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大唐的中兴铺垫了基础。
应牢记华夏祖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借用曹操的话,天下人心向汉不向曹,两百年的耕耘,自有他的根深蒂固,岂是外来蛮族能轻易之
1/3有鸟用,最少,你要3分之2.
因为他挂了[呲牙笑]
唐朝搞出了节度使一职,关陇集团派出来安路三使唐朝苟延残喘了好一阵子[笑着哭]
唐从安史之乱后就已经很脆弱了也就个别皇帝能够雄起而已了
视天下形式,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乱配图片[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