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真的傻,明明可以退守南中,却偏偏打开成都之门投降

三十三聊过去 2025-03-15 18:03:03

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的奇兵如鬼魅般逼近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却在群臣的逼迫下选择了屈辱投降。这一决定,不仅让姜维准备让利用钟会的势力复国的白日梦破灭,也让九泉之下的刘备和诸葛亮扼腕叹息——彼时的蜀汉,真的已至山穷水尽了吗?若刘禅能退守南中,以诸葛亮留下的遗产为盾,或许历史将改写。然而,他终究推开了那扇通向屈辱的城门,留下一个永恒的疑问:为何这位坐拥天险与民心的帝王,偏偏选择了最懦弱的道路?

一、南中:诸葛亮打造的“天府后盾”

南中,这片曾被《华阳国志》称为“不毛之地”的边陲,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早已焕发新生。自建兴三年(225年)南征后,蜀汉在此设立庲降都督,推广农耕、兴修水利,滇池、味县等平坝地区稻谷丰饶,盐井、铜矿资源充盈,在朱提更是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矿。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之策,将孟获等夷帅纳入统治体系,甚至将关羽之女嫁至晋宁(今昆明晋宁区),以联姻强化汉夷纽带。至景耀年间,南中已非蛮荒,霍弋治下“夷晋安之”,人口增至数十万,成为蜀汉北伐的稳固后方。若刘禅退守此地,凭借霍弋的忠诚与地理屏障,即便无法反攻中原,亦可效仿公孙度据守辽东一样,在南中偏安一隅,延续汉祚。

二、天险:一夫当关的绝地屏障

后世李白在《蜀道难》中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但其实南中之道比起蜀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南中之道难于上蜀道。南中的地理优势,堪称蜀地最后的“铁壁”。从成都南逃,必经朱提(今昭通)、味县(今曲靖)等险隘,沿途崇山峻岭、瘴疠密布。邓艾孤军穿越阴平已是强弩之末,若刘禅焚毁栈道、据守要冲,魏军追击必将陷入补给断绝、水土不服的绝境。更遑论霍弋麾下尚有数万精锐,其中不乏熟悉地形的西南夷部族,曾在西晋与东吴的交州争夺中展现战力。反观曹魏,钟会大军困于汉中,邓艾仅率两万疲兵,内部分赃之争一触即发。刘禅若以空间换时间,待姜维回援、东吴策应,胜负犹未可知。

三、民心:诸葛亮遗泽的最后一搏

诸葛亮的南中治理,不仅留下经济根基,更铸就了超越族群的精神认同。夷人“为(诸葛)立祠,水旱祷之”,甚至将织锦、竹楼等技艺归功于丞相。霍弋作为诸葛亮政策的继承者,深得民心,其治下“抚和异俗,立法施教”,夷汉交融远超谯周所言“叛必矣”的危言。即便刘禅仓皇南迁,只要打出“承武侯遗志”的旗帜,凭借关羽后裔联姻的象征意义,足以凝聚人心。可惜,刘禅对霍弋的猜忌(拒绝其勤王请求)、对谯周投降论的盲从,让这份遗产化为泡影。

尾声:懦弱者的囚笼

成都城门开启的那一刻,刘禅亲手葬送的不仅是蜀汉江山,更是一个历史的可能。南中的稻浪仍在翻滚,群山依旧沉默,它们本可成为复兴的摇篮,却因君主的怯懦沦为记忆的尘埃。当司马昭笑问“思蜀否”,刘禅答以“此间乐”时,他或许庆幸于苟全性命,却未曾想过:若他选择南中,或许不会沦为千年笑柄,而能在史册中留下一笔“虽败犹荣”的悲壮。历史没有如果,但刘禅的抉择,永远提醒后人——天险可恃,民心可用,唯人心不可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