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许诺张良在富裕的齐地选三万户当自己的食邑,张良为何不要

三十三聊过去 2025-04-21 16:39:05

刘邦定鼎天下后,大肆封赏麾下功臣,其中封侯者以平阳侯曹参食邑最多,有一万零六百户;绛侯周勃第二,有8100户;内政第一的萧何位列第三,8000户;救苦救难的夏侯婴6900户;谋士陈平5000户;连襟樊哙也只有5000户。真正能称为万户侯的仅有曹参一人。但刘邦的浪漫不是给了以上众人,而独留给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

对于张良,刘邦丝毫没有吝啬,金口一开,就让张良在齐地自己选择30000户来充当自己的食邑。齐地不可谓不富裕,战国七雄中以齐国最富,兼盐铁之利、良田连田阡陌、渔业发达;30000户不可谓不多,刘邦对张良的分赏,相当于3个万户侯。上面说的食邑最多的三人加起来都没张良的多,后三人加起来只有张良的一半。因此,刘邦对张良的浪漫独一无二。

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刘邦对张良的试探罢了,并不是真心封赏张良。但实际上,刘邦对人性的洞察本就已经炉火纯青。张良超然物外的性情并不是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才衍生出来,而是一直伴随张良的成长过程之中。在日常交往之中,张良不管是明里暗里表现出“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的态度肯定为刘邦所得知。再者,如果刘邦只是想要整治张良的话,完全可以给张良封王,虽然张良完全受得起,但刘邦把张良当作自己人,才只封了侯。要知道封王的那几个,下场都不怎么好。

刘邦不是勾践,他和张良能同患难,也能同富贵。刘邦之于张良,有些深深的感激之情。刘邦起兵之初,手底下只不过是些乡野村夫,凭借的只不过是一腔热血。其它资源,完全是张良给他带来的。张良贵族出身,他的祖父三朝为相,他的父亲同样也二朝为相。张良给刘邦带来了贵族交往之间的那一套,让刘邦能够在六国贵族面前周旋,得以结识楚国贵族项梁。

而在征伐天下的过程中,张良的作用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形容过于笼统。具体为鸿门宴化解危机、下邑之谋统战线伐项羽、荥阳对峙稳战局、垓下之围诛项羽。这些贡献直接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与最终胜利。古代功绩中的“勋功劳伐阅”五品,张良兼而有之。仅是三万户的食邑,张良完全受之无愧。

但张良永远都是张良,哪怕功劳足够封王,张良仍对权势没有丝毫的眷恋。面对三万户食邑的诱惑,张良丝毫不为所动。而是苦口婆心的告诉刘邦,三万户对他来说太多了,如果刘邦还念旧情的话,就把二人相遇时的留地封给他。留地虽然仍在齐,但相比于三万户的食邑,留地已经足够小了。要知道一个能被微山湖淹没的地方,能够有大?

面对张良的坦然,刘邦肯定心里松了一口气。虽然对于张良的封赏,刘邦完全出自真心实意。但齐地的象征意义不可谓不显赫。当年佐周伐商,功劳第一的姜太公就被封在的齐地,功劳第二的周公旦被封在他的旁边。并且齐还有替周征伐天下的大权。如果张良当真做了这个诸侯第一人,表明了张良表里不一,和韩信、彭越等三人一样已经有了取死之道,刘邦肯定会另做打算。

幸好,张良识时务,果断拒绝了刘邦,还打起了感情牌。投桃报李,刘邦答应了张良的请求,封张良为留侯,但食邑必须保持一万户。如此,君臣俱欢,皆大欢喜。张良也成为继范蠡、王翦之后,功成名就又急流勇退的名士代表。这种知进退的举动,自然而然把张良无限地拔高起来,以至于成为武庙中仅次于姜尚的存在。

当然,人有千面。我们也可以认为刘邦对张良30000户的封赏完全是出于权谋,是对张良的考验,而张良的拒绝也是因为他洞察到刘邦的险恶用心。但我更倾向于这是刘邦和张良之间共患难的情谊所在。人生少些套路。活的简单一些,不可谓不是人生赢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