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彻底输了?3500亿订单白给美国,外媒:恐有灭顶之灾

天空叙史啊 2025-03-18 08:40:53

从奥巴马末期埋下伏笔,到特朗普时代全面爆发,再到拜登政府的系统围堵,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可谓不遗余力。

不过当美国谋划如何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七年后的今天,这场“芯片战”会呈现出如此戏剧性的反转。

那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芯片战争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谁又是那个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被动的输家?

全面打压

如果把现代科技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芯片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没有坚实的地基,再华丽的大厦也只是空中楼阁,这就是为什么近七年来,美国不遗余力地阻止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进步。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以追溯到2017年左右,当时,中国的芯片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简单的芯片设计到复杂的制造工艺,中国企业正在各个环节奋起直追。

这种快速崛起让美国感到不安——毕竟,谁掌握了芯片技术,谁就掌握了数字时代的“石油”。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开始将矛头直指中国的科技巨头,2018年,中兴通讯因违反美国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规定,被美国商务部禁止购买美国零部件,一度面临生存危机。

紧接着,2019年,华为被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禁止获取美国技术和产品,这对华为的智能手机和5G业务造成了重大打击。

拜登上台后,这场芯片战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美国政府开始从多个层面构建对中国的“芯片封锁网”:一方面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芯片;另一方面切断中国获取制造这些芯片所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在这场围堵中,荷兰的ASML公司成为了关键棋子,ASML是全球唯一能够生产EUV(极紫外光刻)设备的公司,而这种设备是制造7纳米以下先进芯片的必备工具。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荷兰政府最终同意限制ASML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中国企业无论是华为还是中芯国际,都无法获得生产最尖端芯片所必需的设备。

美国的围堵策略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通过外交手段,拉拢日本、韩国等芯片产业链上的重要国家,共同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甚至连芯片设备的维护服务也不放过,要求全球设备制造商不得为中国的高端芯片生产线提供必要的维护和升级服务。

在美国眼中,芯片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维持美国全球霸权的关键工具。

这种思维在今年3月11日再次得到体现,就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期待中美关系缓和之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发起了针对中国传统芯片的听证会,意图提高对中国芯片的关税。

这一举动清晰地表明,美国在芯片领域对华施压的策略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松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国的一系列制裁措施不仅没能遏制住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反而像一剂“强心针”,激发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创新活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打压反而发展更快

数据会说话,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595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向了美国市场。

即使在重重制裁之下,中国芯片依然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为美国某些领域不可或缺的供应来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芯片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21.02%,进口额直接削减了3500亿元。

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芯片自给率的显著提升,也是美国制裁政策适得其反的最好证明。

在技术突破方面,中国企业也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答卷,中芯国际不仅成功突破了14纳米工艺,其良品率更是超过了95%,这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要知道,几年前美国专家还断言中国永远无法掌握这一技术。

AI芯片领域,寒武纪的表现同样亮眼,其自主研发的思元系列芯片,凭借独特的架构设计和卓越的能效优化,正在逐步蚕食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虽然在绝对性能上可能还有差距,但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已经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半导体设备领域,中微半导体的崛起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该公司成功研发的5纳米蚀刻机,已经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这对长期由美国企业垄断的半导体设备市场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在AI算法与系统协同方面,像Deekseek这样的中国企业通过创新思路,成功实现了与美国性能相当的效果。

他们不是简单地复制美国的“算力堆积”策略,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更适合自身条件的技术路径。

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进一步压制中国芯片的做法,很可能会伤害到美国自身的利益。

谁吃亏谁知道

许多依赖中国芯片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找不到替代品,只能接受更高的成本,这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事实上,全球芯片产业链已经高度融合,任何单方面的断链行为都会造成连锁反应,美国的制裁政策不仅没能阻止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反而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并为中国芯片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尽管中国芯片产业在逆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些关键领域,特别是最尖端的芯片制造工艺和设计技术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比如在3纳米以下的制程工艺、EUV光刻技术、高端EDA软件等方面,中国企业仍需要时间追赶。

然而,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随着中国在14纳米、7纳米工艺上的突破,以及在AI芯片、存储芯片等领域的创新,中国芯片产业正在形成自己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系统。

预计在未来3-5年内,中国有望在大部分关键芯片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特别是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应用广泛的领域。

芯片产业的竞争最终不是零和游戏,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不同技术路径和不同特点的芯片将共同构成未来的数字世界。

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不仅将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也将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多样性,毕竟,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来自封锁和限制,而是来自开放、竞争与合作。

参考:

人民网《全国政协委员郭御风:沉下心来才能让国产芯片越做越强》

观察者网《专访飞腾CPU张承义:西方越限制,国产生态机会越多》

0 阅读:143

天空叙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