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悠远 见证陶寺文明
▲陶寺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冯思泉摄
陶寺遗址博物馆迎来开放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大年初五,馆外南广场上锣鼓齐鸣,鼓手们身着红黄色盛装,手起槌落,铿锵有力的声音震彻广场。观众们围绕在舞台前,孩子们兴奋地拍手欢呼,大人们则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喜庆的瞬间。
馆外锣鼓声声,馆内人头攒动。走进展厅,仿佛穿越四千多年,回到陶寺先民的世界。数字化复原的观象授时、制陶建房、礼乐文明等场景,让华夏早期文明形态生动再现。游客们在展柜前驻足,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我最早是从纪录片里知道陶寺遗址的,来到现场才真正感受到震撼,古代的工艺和工具比我想象中先进太多。”来自天津的高先生在一件彩陶壶前久久驻足,连连称赞。
“大年初一到初五,馆里几乎天天爆满。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多为返乡游子和外地游客,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客流暴增,讲解员杨思怡和同事们全员上岗,每天都在轮流讲解,连午饭也只能匆匆解决。“我们每天都会在工作群进行复盘,对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请教资深研究专家,保证讲解内容准确。春节期间虽然特别忙,但大家都觉得很充实,因为能让更多人了解陶寺遗址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
其间,临时展览“四千年前的黄河关口——兴县碧村遗址考古成果展”也受到热捧。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碧村遗址与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在文明形态上有着密切联系,这个展览不仅能让观众了解新石器时期先民的生活方式,还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华夏文明的多元起源。
正月里,陶寺遗址博物馆年味还在持续升腾。
山西日报记者冯思泉
年趣多姿 感受古村传统
▲彩家庄村民俗表演热闹非凡。王少科摄
盘旋的山路在黄土高坡上望不到头。1月31日,大年初三,薄暮时分,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村华灯初上,放眼望去,那山圪梁梁上仿佛镶嵌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五彩凤凰。
“太美了!想不到在这偏远的山庄窝铺里隐藏着这么原汁原味的传统古村落!”说这话的是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小伙李旺春。这个春节他跟媳妇第一次来离石的岳父母家过年,吕梁山上浓浓的年味、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让这个东北小伙感受到了别样年趣。
“拉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看不尽的彩家庄。”走在彩家庄村的石板路上,李旺春仔细聆听导游介绍古村落300多年的悠长历史。
“前些日子,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里面的山西景点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年前,我就和媳妇逛了平遥古城、晋祠、碛口等地,如今又在彩家庄村看到了这样富有特色的非遗民俗秧歌、鱼灯等表演。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果然名不虚传,为山西点赞!”古村落里的年味给李旺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石区文旅局局长何星洁告诉记者,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今年春节他们在彩家庄村不仅安排了非遗民俗表演、沉浸式剧场,而且还开通了通往彩家庄村的临时公交专线,这些天每天游客数量在4000人左右,而且还在逐日增加。
晚饭时间,李旺春一家团聚在彩家庄村民俗客栈里品尝着地道的山西美食。情到深处,他不由自主地举起手机跟远在东北的亲戚视频分享浓浓的山西年味。
山西日报记者王少科
年意绵长 尽享古都味道
▲百年老字号凤临阁一座难求。李学林摄
“我们来晚了,人太多,坐不下了。”2月1日晚7时,记者在大同城区鼓楼西街的百年老字号凤临阁,见到了前来用餐的市民杨秀华一家,“小孙女心心念念,想吃这里的烧麦,看来只能改天再来了。”无独有偶,不远处以烧麦为主打菜的龍聚祥也是同样火爆,排队用餐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如今,烧麦已经成为了大同市民春节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大同烧麦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大同位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受草原游牧饮食影响,以羊肉为馅的烧麦逐渐成为主流。清代时,大同作为商贸重镇,烧麦成为茶馆、酒肆的招牌点心。大同烧麦皮薄如纸,蒸熟之后晶莹剔透,内馅隐约可见。其顶部收口之处捏出24道细褶,如“石榴开花”或“莲花绽放”。凤临阁、龍聚祥等都是当地有名的烧麦饭庄。
走进凤临阁,几乎桌桌都点了百花烧麦,古香古色的装修更增添了几分独特的大同年味。凤临阁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这里有明代“游龙戏凤”的传说,也有清朝“百花烧麦”的佳话,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百花烧麦是我们大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秀华告诉记者,“随着百花烧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里的一些饭店也研究了很多新的烧麦菜色,比如蟹粉百花烧麦、菜烧麦等,百花烧麦已越来越成为我们拿得出手的一张美食名片了。”
春节期间,古都大同的各处美食打卡点人流熙攘,宴酣之间尽是欢声。一笼笼百花烧麦蒸汽氤氲,带着其独特的历史和传奇,为大同打造出一味专属的团圆味道。
山西日报记者李学林
年俗厚重 坚守家族美德
▲河底村光氏家人新春团聚场面。武勇峰摄
春节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光氏家族新春团拜会,在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河底村闪亮登场。32张大圆桌排列整齐,320多名光氏宗亲围坐一起,尝佳肴、送祝福。
“蛮好蛮好,热闹又开心,我们一家人都来了,第一次大家一起过大年!”光志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霏作为在外工作多年的光家媳妇,过年也回到家乡,换上庄重的礼服,以厚重的乡音,登台主持:“水有源,树有根,无论走得多远,也忘不了血脉亲情……”
“河底光氏明末清初徙居本村,历代艰苦奋斗、诚信待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在现代社会中坚守家族传统美德,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光德戊的光氏起源介绍,有板有眼、鼓舞族人。
“开席啰!”在吆喝声中,倒一杯好酒,共同为新年干杯。象征和和美美的梅菜扣肉、寓意大吉大利的香酥鸡、取意年年有余的清蒸鲈鱼……临时烹饪大厨和家庭厨娘们一显身手。煎炸蒸煮间,一道道香气四溢、色香味全、寓意美好的地方特色美食接连出锅,陆续摆满了餐桌。
光家人辛勤打拼一年,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无论家在本村的、外地的,还是家在城里的,都招呼着老人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欢喜过大年。
为这次团聚忙前忙后耗费不少心血的光德凯说:“这次春节聚会,不仅把一个一个温馨的小家串成了和睦的大家,还搭建起家风传承的桥梁和舞台。”
一次次握手、一声声祝福,亲情冲破千山万水的阻隔,血脉在烟火气里流淌。(记者陈俊琦 通讯员武勇峰)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