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件

远见卓识评玉石文化 2025-04-28 20:39:09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件】

——溯古寻幽,石韵流芳——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石中之王」的天工造物

田黄石,天生自带贵胄之气。此摆件甄选清中期上乘田黄,重85克,石质臻于化境:温润若羊脂初凝,触之生温;细腻如春日新泥,抚不留痕;通透处似蜜蜡融光,光影游走间隐隐泛出金晕;凝结处若冻玉藏云,质密而通灵。最妙者,萝卜纹细密如丝,纵横交织于肌理之间,如天地经纬,乃田黄“无纹不成田”之明证。石色澄黄偏褐,包浆醇厚如古玉,历经百年摩挲,更显岁月沉郁之美,握于掌中,似能感知历史的温度。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薄意入画」的匠人哲思

匠人以“薄意雕”这一寿山绝技为笔,在石面铺陈“习之爱鹅”的文人雅事。薄意者,“以刀代笔,寄意于薄”,需在不足毫米的石层上雕琢万象,其难在于“浅而不失其神,简而不失其韵”。观此作: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 布局之妙:近景坡岸垂柳,枝条以细刀轻刻,如丝绦拂水;中景曲池微波,鹅群或浮游嬉戏,或踏浪争前,姿态各异;远景山峦以淡刀勾勒轮廓,间以松竹掩映,虚实相生,营造出“咫尺有千里之趣”的空间感。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 人物之神:王羲之宽袍大袖,凭石而坐,目光凝注池中,右手轻挥,似在指点鹅群姿态,衣褶线条流畅如行云,袖口褶皱处细如发丝,却笔笔分明,将书圣超然物外的风骨刻画得入木三分。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 禽羽之趣:鹅群羽毛以“留青”技法雕琢,脊背处石皮留黄,形成天然羽翎;腹下则以浅刀剔出白羽,光影下明暗相映,立体感十足。最生动者,一鹅昂首向天,红喙微张,仿佛鸣声可闻;一鹅曲颈梳理羽毛,神态闲适,尽显田园野趣。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文心雅韵」的千年回响

“习之”乃王羲之字,其爱鹅之典,始于“山阴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匠人取此题材,既颂书圣风雅,亦寓“以鹅悟书”之意——鹅颈婉转,暗合书法“中锋用笔”之妙;鹅掌拨水,恰似笔锋使转之韵。石上山水,既是自然之景,亦是文人心中的精神原乡:远山如黛,是超脱世俗的向往;近水含烟,是淡泊明志的心境。整件作品将魏晋风骨、文人哲思与雕刻艺术浑然融合,观之如展一卷古风雅集图,品之如饮一盏千年陈酿。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传世典藏」的永恒价值

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向来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清中期精品更是可遇不可求。此摆件兼具三大稀贵之处:

- 材质稀贵:色、质、纹皆达田黄上品标准,无绺无裂,完整度极佳;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 工艺稀贵:薄意雕技法至清中期已臻化境,此作刀法虚实相生,线条刚柔并济,既承杨玉璇、周彬之古法,又具匠人个人风骨;

- 文化稀贵:以“书圣典故”入石,赋予田黄更多人文内涵,既是工艺珍品,亦是文人精神的物化象征。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置于书房,可伴墨香品鹅趣;陈于雅室,可映灯影悟书魂;传于后世,更是一方承载家族品味的文化符号。当指尖抚过石面,触摸的不仅是温润肌理,更是千年来文人对风雅的执着、对至美的追寻。

「藏石悟心」的有缘之约

古往今来,田黄皆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竞相珍藏之物。此件“习之爱鹅图”摆件,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在八厘米见方的天地间,绘就一幅跨越时空的人文画卷。它是自然的馈赠,是匠人的情书,更是历史的信物。若您钟情于古雅之美,醉心于文人之风,此石必能与您心意相通,在岁月中共同续写一段“石缘”传奇。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件】

静候识者,共鉴东方美学之巅峰。

清中期田黄石·习之爱鹅图薄意雕摆

0 阅读:7

远见卓识评玉石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