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底,朝鲜战场上,彭德怀因药品问题大发雷霆,怒骂不法商人王康年“利欲熏天,丧尽天良”。志愿军伤员因假药而死伤惨重,令人心碎。战时药物紧缺,本应救命的药品却成为了夺命凶器。王康年以其投机取巧、肆意欺骗的行径,导致了成千上万士兵不应有的死亡。为何在国家全力支持下,还有如此黑心商人存在?王康年的行为是否只是个别,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腐败链条?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24年,王康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小聪明机敏,尤其对生意极感兴趣。不同于同龄人玩耍的兴趣,王康年早早便展现出对商业的浓厚兴趣,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商海中闯出一片天,年轻的王康年并未一开始就走上商界之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电台当报告员,收入微薄,虽然他在工作中渐渐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但与他的梦想差距颇大。
电台的工作虽然稳定,但工资增长缓慢,始终无法满足王康年对于成就的渴望。唯一让他觉得满足的,是他负责播报的广告内容。每一条销售广告的播报,不仅让他学到了许多关于商业运作的知识,还让他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幻想和期许。尽管如此王康年始终觉得,自己迟早会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去追逐更大的商业机会。
机会终于来临,王康年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一位来自富商家庭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位在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家境显赫,王康年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商业的启蒙。由于王康年对经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眼光,女方的父亲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很快对他的商业潜力表示认可。
婚后王康年从岳父那里得到了大力支持,老丈人送给他一份别出心裁的婚礼礼物——一间位于上海的大康商行。每天听着员工们称他“王老板”,他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仿佛一夜之间,他便从平凡的社会底层跃升到了顶端。
一次同学聚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聚会上他发现曾经平凡的同学如今风光无限,开着小汽车,衣着考究,毫不在乎地刷着几万块的账单。经过交谈这位同学透露自己从事药品生意,王康年当即意识到,药品行业的利润远超其他行业。他心中立下了决心,要投身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
王康年迅速做出了决策,在其百货商铺的生吉里关上了门,将店铺更名为“大康西药房”,并将营业地点搬迁至了繁华的北京西路。那时的大城市西药生意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尤其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大。若要在这个行业立足,充足的资金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谁愿意赊账给一个没有资金背景的药商呢?而王康年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想出了一个巧妙却极其风险的做法。
初期王康年并未投入过多的资金进货,而是选择了价格便宜且常见的药品,支撑店铺的开业与日常运营。他并未将昂贵的医疗器械、抗生素等药物列入库存范围。直到他从药行得知某些药品需求量激增时,王康年便开始打起了“虚假库存”的算盘。
他四处宣传,向商家承诺自己有热门药品的货源,并鼓动他们提前支付定金或者一部分货款。实际上王康年并未做好准备,只是利用这些款项维持了店铺运营,而在此期间他开始寻找供应商来填补这些“承诺”的空缺。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使得王康年迅速积累了资金。然而,这种经营方式的风险也很大。由于无法按时提供货品或使用质量较差的替代药品,店铺的信誉逐渐下滑。药行里的口碑也开始变差,客户纷纷抱怨其经营不善,甚至有人反映药品质量有问题,导致王康年在行业内的信誉几乎丧失殆尽。
1944年11月2日,事情发生了重大转折。一位名叫信谊的药商将价值19800万元(旧币)的药品存放在大康西药房。这批药品包含了大量的常见药品,如消治龙系列药片、药膏、牙膏以及一些重要的药物,如圣露赐锑新针和女针等。这批货物存放了近五个月,并且信谊还留下了详细的存货清单。信谊并未意识到,这些药品会成为他追讨债务的证据。
到了1945年4月,王康年突然宣布清仓倒闭,信谊的货品也随之“下落不明”。当信谊多次尝试联系王康年未果后,他决定报警求助。凭借存货清单,信谊向警方提供了足够的证据。然而王康年再次玩起了消失,警方甚至无法找到他的任何踪迹。信谊气愤不已,将诉状递交至警方,但案件始终没有结果,仿佛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谜团。
随着王康年的店铺关门,他似乎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货品消失得无影无踪。按照他的经营风格,似乎他已经将一切从头再来,深知这一切并不会简单善了。毕竟一个从不关心信誉的人,怎会轻易让自己陷入困境?
1945年5月,抗战进入尾声,王康年再次成为焦点。由于他在药品交易中的失信行为,一场诉讼悄然来临,涉案金额高达2亿法币,诉讼费用更是高达1300多万法币。王康年失信的行为终于被公之于众,但这仅仅是他恶行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他日常小打小闹、投机倒把的做法已经让无数客户尝尽了苦头,许多受害者没有证据,只能默默承受。
不久后上海解放,王康年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机会。新政府为恢复经济,提出扶持工商业的政策。王康年得以恢复“大康药行”的经营,并且债务被重新安排,商行竟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复活。许多人对于这个投机倒把的商人重新崛起感到不解,但出于对新政府的信任,大家默默支持。
王康年看似悔过自新,重新投入工作,生意渐渐回升,表面上的“浪子回头”不过是王康年的一场骗局。他暗地里继续与政府官员勾结,行贿收买,不仅在药品销售中作弊,还继续制造假药,以次充好,肆意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许多想举报他的市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突破那个“坚不可摧”的利益链条。
王康年借助在“肃反委员会”的职务,攀上了政府和军队的关系,获得了大量订单。然而这些金饭碗并未让他安分守己。相反,他再次开始以次充好,谋取暴利。1949年,王康年接到苏北某机关的药品订单,虽然手中没货,他依然收了钱。
几天后他和哥哥一起用水稀释药物,冒充成品交货。1950年他再次通过低价收购过期糖浆卖给皖北军区,甚至冷血回应:“吃了也不会死人。”1951年,王康年再次利用政府的信任大肆行骗。他向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押汇,用两桶伪劣药品冒充消发灭定,顺利获得了15000万元的贷款。即便如此他并未按期还款,甚至逾期了两期。王康年愈加狡诈,但这一切并未能掩盖其罪行的深远影响。
同年10月平原省志愿军荣康医院需要购买一台X光机。由于国营公司无法提供,王康年趁机声称能够从香港购入英国进口机器,并承诺5天内到货,样品也已提供。合同签订后,荣康医院立即支付了25000万元。然而王康年未按时交货,还不断以各种借口拖延,最终在4个月后才交付设备。更糟糕的是机器是残次品,还严重低于合同中约定的规格——实际价值仅为18000万元。
王康年的行为早已突破了底线。药品,本应是治病救人的希望,却被他变成了牟取暴利的工具。更令人愤怒的是,腐化的机关人员也为他提供了帮助。据调查,王康年向37个国家机关的85名工作人员行贿,金额高达2亿人民币。贿赂成了他的“通行证”,让他能在利益的漩涡中游刃有余,甚至成了国家的蛀虫。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的补给至关重要,尤其是药品和医疗物资。王康年再次抓住了这个机会,承接了大量军需订单。但当时的大康药房几乎没有任何现货,他依旧口头应承,甚至自信地告诉会计董渊,“这事我能拿下,不用担心。
到了12月,大康药房依旧没有准备好任何药品。王康年便再次采取了卑鄙手段,使用劣质的材料伪造急救包,甚至用生锈的器械替代医疗工具,寄往战场。这些低劣的物资最终送到前线,许多志愿军战士因为这些劣质物品感染生病,丧命沙场。王康年害了无数百姓,还害死了为了国家英勇牺牲的战士。
要知道1950年代初,毛主席日夜难眠,焦虑着新中国的命运。抗美援朝的决定不仅关乎国家尊严,更关乎数百万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然而在这场捍卫国家的壮烈战斗中,志愿军并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于一场更加可怕的“战争”——假药。
战士们带着满腔热血跨过鸭绿江,然而许多人却因劣质药品在医院里丧命。毛主席怒火中烧,拍案而起,迅速指示调查,誓要查清真相。调查发现药品有问题,志愿军的食品也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部分战士因食物中毒而提前死去。这些黑心商人的罪行让毛主席无法容忍。
其中王康年成为罪魁祸首。这个奸商向战士们提供伪劣药品,还将腐烂食品重新包装,蒙混过关。1951年王康年被抓捕时,警方在其家中发现了惊人的账单,仅在那一年,王康年通过“公关”政府人员,竟挥霍了1.9亿元旧币。这些钱并非用于个人生活,而是通过腐化手段,渗透到政府的多个部门,85名公职人员深陷其中,助长了腐败的蔓延。
但王康年并非唯一。上海的大名路联合牛肉庄的老板张新根与陕西北路徐福记的徐苗新,也在为志愿军制作牛肉罐头时,以劣质水牛肉、马肉冒充黄牛肉,甚至使用变臭的牛肉。当志愿军战士们吃下这些罐头后,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随着食物短缺,战士们只能忍饥挨饿,在冰天雪地中挖雪解渴,甚至啃冻土豆果腹。
济南盛昌蛋厂的刘云生和安景远,在给志愿军提供蛋粉时,将腐烂的蛋掺入其中。当店员阻止时,他们冷冷回应:“由我负责。”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对国家、对军队的背叛。
王康年在1953年2月28日被依法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但这场反腐风暴并没有就此结束。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黑心商家浮出水面,腐烂食品和假药泛滥成灾。毛主席下令,必须将这些不法商人彻底铲除,调查范围迅速扩大,几乎所有涉案人员都遭到严惩。最终数千名罪大恶极的奸商和腐败官员被枪决,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做人首要的是立身立德。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钱财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道德标准。作为商人,更应明白,追求财富固然是一种天性,但应通过合规、勤勉的方式去获取,而非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财富只是生活的工具,而道德才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唯有秉持诚信,方能在风雨飘摇的商业世界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中国打假调查》
《人民网》
《旧闻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