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江苏省镇江市发布楼市新政,停止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开发商从此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成本因素自主定价。
此举虽然与此前部分城市取消限价的做法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个趋势:房地产市场正加速迈向市场化和分化。
在这场变革中,买房将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房价极化的时代正在到来。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4年11月,百城住宅库存高达4.89亿平方米,去化周期长达26.7个月。其中,一线城市去化周期为21.9个月,二线城市为21.1个月,而三四线城市则高达35.9个月。
与此同时,中指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大跌30.6%。在巨大的库存压力和销售下滑的双重挤压下,放松价格管控无疑成为房企自救的重要途径。
因此,镇江此举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有更多城市效仿。
然而,在给予开发商定价自由的同时,这一政策也为市场埋下了分化的种子。
一方面,随着价格管控的放松,优质房源的价格将被推向更高的位置。毕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改善型产品已然成为房企的制胜法宝。
以上海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单价1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豪宅成交量已达2004套,较2023年全年多出5.5倍,也超过过去四年的总和。而在价格限制松绑后,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升。
另一方面,库存积压严重的三四线城市,为求去化,势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价格战的驱动下,降价促销、疯狂砍价的现象将越来越常见,超低价房源的数量也会水涨船高。
久而久之,市场将被进一步割裂:一边是价格高企的豪宅,一边是低价甩卖的库存。而处于中间的刚需产品,则会因开发商的忽视而日渐式微。
事实上,这正是楼市双轨制的雏形。
未来,随着改善型住房的崛起,刚需购买力的边缘化将成为必然。2021年,全国新房开工面积达到14.6亿平方米的顶峰,但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骤降至4.4亿平方米。
按照均价8000元/平方米估算,2024年全国新房销售额约为4.8万亿元,较巅峰时期足足缩水了10万亿元。
在销售不振的当下,房企要么押注改善型住房,要么走向降价求售,而无暇关注刚需市场。
久而久之,“有钱人的房子越来越贵,没钱人的房子越来越便宜”将成为市场常态。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这意味着买房之路将愈发艰难。
随着改善型住房成为市场主流,能够负担得起的人必然凤毛麟角。即便是选择刚需产品,也可能面临项目烂尾或质量缩水的风险。
因为在利润的驱动下,开发商必然会优先保证高价产品的品质。即便是在降价寻售的三四线城市,随着城市分化的加剧,能否保值也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并非所有城市都会步入这种极化的未来。一二线核心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圈内的热点区域,或将成为价值洼地和避风港。
以深圳为例,2024年,在"双集中"供地政策的助推下,全市商品住宅供应达到6.6万套,为2021年的4倍。
但与此同时,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同比上涨11.2%,领跑全国。究其原因,优质供应的释放反而激发了改善型需求,而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则将这些需求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可以预见,在市场分化加剧的未来,那些兼具稀缺性与向心力的核心都市,将成为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楼市新政的密集出台,买房难度必将水涨船高。
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时代,购房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场,既不盲从改善型住房的价格泡沫,也不轻信三四线城市的降价迷梦。
唯有立足当下,因城施策,才能在分化与变局中把握先机,收获安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