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甘肃一地主偶遇女红军,害怕惹事的他,竟答应了她的请求

独钓一江秋 2025-01-24 16:00:06

1937年1月7日,甘肃大雪纷飞,地主王学文正细心照顾刚分娩的妻子,突然,一阵急促响亮的敲门声响了起来。

世道纷乱,王学文警惕门外访客,缓缓开启大门,意外发现是一位虚弱的女红军站在门外。

红军与地主为敌,加之马家军对红军的诋毁,导致当地民众对红军抱有强烈敌意。

若被马家军察觉与红军有牵连,必将面临其猛烈的报复。

在紧张局势下,该女红军仍前往地主王学文家,恳请其援手。

王学文一向胆小谨慎,但此次却意外地挺身而出,伸出援手。

这位女红军的具体请求是什么?为何王学文甘愿冒生命危险去援助敌方?

【一、突逢巨变的王继增】

王继曾1937年诞生于甘肃一地主家庭。

据家人和邻居所述,王继曾曾有一双胞胎兄弟,但因当时医疗条件限制,不幸夭折。

此后,王学文全心投入于王继曾的培育。王继曾出生时,家庭尚为地主,拥有一定地位与财富。

地主王学文虽出身富贵,却心怀慈悲,从不欺凌百姓,屡次伸出援手助人,因此被誉为“王菩萨”。

王学文因和善性格在当地备受尊重,这种影响使王继曾同样得到了众人的援手。

土地革命时,王学文主动上缴大部土地,仅保留维持生计的少量田地。

为感激王学文的支持,当地政府特为其在供销社安排职位,确保他一家生计无忧。

王学文夫妇极为注重王继曾的教育,决定送其入学深造。

1950年,王继曾13岁时,家中意外迎来三位军人,这一情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女干部见父亲王学文,情绪失控,泪水夺眶而出。

王继曾惊讶地发现,面前泣不成声的女子自称其母,意图带他离开。

王继曾不信此言,当即拒绝道:“我不信,无须多言,我父亲乃王学文。”

目睹王继曾的态度,王学文与女干部共同向他叙述了一个关于他身世的动人小故事。

【二、王继曾的父母】

吴仲廉诞生于湖南,有幸接受教育并受进步思想熏陶,毅然投身革命。

吴仲廉因机缘巧合参与湘南起义,随朱德部队上井冈山,由此开始追随毛主席。

吴仲廉不仅参与了古田会议,还承担了会议文件的抄写工作,这充分彰显了他在党内的显著地位和重要影响。

革命期间,吴仲廉有幸结识了革命伴侣曾日三,他亦是与吴仲廉并肩作战、共赴井冈山的战友。

共同理想让两人日益亲近,终成眷属。长征结束后,吴仲廉怀有曾日三的孩子。

组织尽力为吴仲廉提供必要照顾,确保她能安心孕育胎儿。

闻党中央组建西路军,欲辟河西走廊为根据地,吴仲廉毅然报名,与夫曾日三共赴西征之旅。

1937年1月,吴仲廉诞下子嗣,夫妇为其命名为曾长征,意在纪念孩子生于长征途中。

在寻常家庭,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将带来满满的欢乐。

行军途中,曾长征一旦哭泣,便会引来残暴的马家军,导致整个队伍陷入生死绝境。

更为关键的是,吴仲廉与曾日三实则缺乏抚养孩子的能力。

马家军当时为断红军后路,蓄意诋毁,将红军描绘成土匪形象。

红军抵达时,有人散布谣言,称红军会抢劫粮食、大开杀戒,但历史事实却是对此的驳斥。

甘肃百姓原本对红军不了解,受马家军误导后,对红军产生了深刻的仇恨。

他们非但不提供任何援助给红军,反而会积极揭发红军的所在地。

红军因失去群众基础而面临衣食匮乏的困境。同时,马家军加强了对红军的搜查力度。

该描述与红军的实际行为背道而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始终与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斗争中,红军不仅保护百姓的安全,还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支持。因此,原句中的表述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吴仲廉此时处境危急,既不能抚养孩子成人,又会因参与长征而面临生命危险。

吴仲廉无奈,只能将孩子送予普通百姓王学文家抚养,这是他为曾长征精心挑选的抚养人家。

【三、地主与红军的故事】

王学文此时已是闻名的大善人,尽管地主通常与红军为敌,但他却展现出非凡的善良品质。

若王学文亦不敢承担抚养之责,那便只能顺其自然,别无他法。

风雪夜,吴仲廉身心俱疲,至王学文门前,轻轻叩响。

吴仲廉不顾被检举的威胁,毅然前往敲响王学文的宅门。

听到敲门声,王学文迅速开门,见红军装扮的吴仲廉站在门口。未及王学文发问,吴仲廉已泪流满面地说:

你是王大哥,闻您心地善良,恳请您能帮忙抚养孩子。

闻此言,王学文惊恐万分,急忙欲关门,唯恐招致灾祸,殃及性命。

看到虚弱的吴仲廉和怀中瘦弱的曾长征,王学文心生怜悯,心瞬间软了下来。

犹豫间,妻子悄然站至身旁,不知何时起,她已默默陪伴在侧。

答应她,将他和儿子视若双胞共同抚育,毕竟,他也是一条无辜的小生命。

闻妻言,王学文望门外,见无人,遂安心将吴仲廉置于屋内。

我不愿承担此风险,但出于对孩子的同情,暂且留下。你何时想带走,随时可回来取。

此日后,曾长征更名为王继曾,身份变为王学文的双生子之一。

行军途中,曾日三不幸壮烈牺牲,吴仲廉亦遭叛徒出卖被捕。经中央全力营救,她最终得以重返组织。

1950年,吴仲廉历经多方寻找,终得王学文消息,并见到了自己13岁的儿子,解了长久以来的思子之苦。

吴仲廉本欲带儿返城求学,但念及王学文视王继曾如亲子,且其亲子已逝,仅剩王继曾,遂决定留子伴王学文左右。

放假期间,我会把儿子接到身边,共度团聚时光。

王继曾迅速接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成人后,王继曾持续照料王学文夫妇,同时不忘关怀亲生母亲。

临泽县地方志记录了王学文冒死养育红军后代的故事,组织上也对此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这一感人故事值得特别提及。

这个特殊时代流传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关于王学文收养王继曾的行为,你的看法如何?

张黎明在《党的建设》2010年第03期中指出,吴仲廉是古田会议决议的抄写者,相关内容刊于该期第62页。

石柱.曾日三与吴仲廉的爱情故事在战火中重生[J].中国老区建设,2017,(07):57-58.二人情感经历见证了在战争岁月中的坚韧与重生。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