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模式也造就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阶层,事实上在古代社会,除了权贵阶层以外的所有百姓都可以称呼为农民,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按照城市和农民将人口进行户籍划分,相比之下,当时的人们更加没有这种阶级感。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富有哲理的语言,它们通常被称为“俗语”或者是“谚语”。
虽然这些语言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但是它们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却非常的丰富,理解起来也比较的简单、容易,可以说是来源于百姓,反倒来也能够指引百姓的言行举止。在众多俗语中你一定听说过这么一句
“寡妇门前是非多”
。当然了,这句话也只是适用于旧社会,毕竟现代社会对于寡妇也是相当的宽容了,并不会赋予其思想的枷锁。然而,为何古人如此的在意呢?
问题不在于寡妇做了什么,而在于当时的人们对于女性太过苛责。好人家的女儿或是妻子都要承受各种不公平的约束或是思想束缚,稍不注意就可能毁了名节或是被夫家休掉,更不要说这些失去丈夫的妇人了。男人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如果丈夫不在了,那么即便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也要承受外人异样的眼光,觉得这样的妻子是不祥的,是造成丈夫早逝的根源。
除了这种恶意的揣测之外,寡妇还要顶着这种压力生活下去,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再娶这样的妇人,所以她们只能孤独的度过往后的生活,即便是有人愿意娶她们,也会被周边的人看不起,觉得她们就应该从一而终,哪怕是丈夫不在了,也不能变节。
如果是有子女的寡妇就更加艰难了,她们要赚钱养活孩子们,于是就需要出门种地或是找生计。这些事情原本都是男人做的,女人抛头露面的自然是会被指指点点,更不要说是失去了丈夫的女人,总是会被人评头论足。
有时候,她们和什么人说了一句话、哪怕是看了对方一眼,也要被定上不守妇道的名声,也难怪大家会说她们的家门前是非多了,哪怕这些是非不是她们招惹来的,也会有是非追着她们不放。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更经典的话,只是被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就是
“鳏夫房顶炊烟少”
,意思就是没了老婆的男人就连家中的炊烟也很少升起,很现实的体现出了这些男人生活的艰难,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
其实不管是失去丈夫的女人还是失去妻子的男人,一个缺少了另一半的家庭总是非常艰难的,但是相比于男人来说,女人所要承受的非议和艰难更多。好在我们是生活在比较民主的社会,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遇到变故的家庭也可以再重新组建,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好事情。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了,喜欢自媒体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人人视商学院,领取8G自媒体必备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