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懵懂记事以来,最早接触文字时,还是来自于母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母亲是有文化的人,作为曾经很有名的教书先生到后来为了生活时任队里的会计,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兄妹几人。
后来,哥哥们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总让我对他们上学的那条路感到好奇,路的尽头有什么魔力让他们如此高兴?于是就有了放学时到路口去接他们放学,然后在他们回家写完作业后,拿着书本念书时,更增添了我对书本的好奇,于是便也会经常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着书本咿咿呀呀,尽管书可能是倒着拿的,那有板有眼的模样常会引来大人们善意的笑声。
后来,到了自己上学后,书中的内容早已是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总想在学习之余,找些有趣的书来看。这时候,可以丰富我们课外视野的小人书出现了,俗称“话本”,那一页页虽不甚精美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时刻吸引着我。每当得到一本,一会儿就看完了,然后再反复地看,以至于有的都能背下来。
想看更多的话本儿,让家长买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时候,孩子们的点子也就来了,拿着各自的小话本或喜欢的东西换着看,尽管有的东西不舍得,怕被同学弄坏,但为了能够看书,只好忍痛割爱,换的时候还一再交代别把东西弄坏了。书一到手,马上如饥似渴地看起来,生怕时间久了,话本的主人会要回去。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用作业本纸换小人书看,这样一来,一个作业本一两天就用完了,以至于爸妈常说,这孩子的作业本是拿来吃的吗、用的这么快!我也只是伸了伸舌头跑开了……
再后来,能得到一本课外书可以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看到我这样渴望读书,爸妈就省吃俭用为我订了份《少年文学》,每当新书拿到手中,我都会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哪怕吃饭也要边吃边看,睡觉前也不忘看,直到困得两眼睁不开了才抱着书睡去,睡梦中也是书中的故事;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摸书,书如果在,心里便踏实许多,不在,我就像丢了魂似的,非得找到不可。爸妈看我这样喜欢读书,他们认为这是件好事,就尽可能满足我读书的愿望。或许在他们的意识中,这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出息的。
这种读书的习惯伴随了我好久,到现在为止,我并没有成为父母眼中所期待的有出息的人,这未免让他们有点遗憾了吧。但我知道,书中的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它只是人在累的时候,心灵可以得到休憩的港湾。
这段因疫情而居家的日子中,我有大把的时间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读书。我羡慕三毛那洒脱的人生,曾经逃学只为读书,走遍千山万水,领略异域风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流动着潮水般澎湃的心绪;伤感于应龙台的《目送》,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看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至今日,科技日益发达,电子产品盛行的今天,我仍热衷于读床头枕边永远不可缺少的书,更喜欢在静静地夜晚,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静静地读,细细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