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了!(Merde!)”
12月7日,50位外国领导人将汇聚巴黎,庆祝巴黎圣母院的重新开放。马克龙本应借此机会展示法国的文化伟大与国家的复兴,然而,接踵而来的政治风暴却让这一切蒙上了阴影。这是马克龙最不希望的时刻,在国家即将迎来重大庆典时,他的政府正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危机。法国的未来,甚至是马克龙个人的政治命运,正岌岌可危。
今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极右翼大胜,给马克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原本以为,极右翼的崛起会激发法国民众的危机意识,使他们在恐惧中与极右翼划清界限。然而,马克龙的判断完全错误。法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剧变,选民没有按照马克龙预期的路径走。极右翼势力的崛起并没有让法国人团结起来,相反,它激化了社会的对立。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不再是法国政治的主导力量,极右翼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进一步扩展了其选票基础。最终,这场政治赌局,马克龙成了最大的输家。
面对这种局面,马克龙的反应也是匆忙且缺乏理性。为了稳定政局,他决定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赌的是选民会因对极右翼的恐惧而回归到中间派的怀抱。然而,这场赌局最终证明是一次彻底的失败。选举结果如一盆冷水泼在马克龙头上,法国政坛的三分天下局面形成,极右翼的支持者获得了更多的选票,而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联盟则失去了原本的第一大党地位。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局面日益混乱。马克龙的所谓“危机管理”变成了他最大的政治失误,他的策略完全未能扭转局势,反而将国家推入了更加动荡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龙的应对方式也充满了失误和冲动。为了挽回局势,他任命了中间派政治人物巴尼耶作为总理。巴尼耶的上任本应是马克龙的一次重要布局,然而,这个决定同样注定了失败。巴尼耶上任不到100天,便因经济问题触怒了极右翼和极左翼的双重压力,最终被迫下台。马克龙与巴尼耶之间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局面,展示了马克龙深陷的困境:他不仅失去了法国选民的支持,连自己的内阁成员也无法稳定治理局面。
马克龙的执政风格一直以来给人一种“聪明、理性、充满战略眼光”的印象,但如今,这些所谓的优点正在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过去几年里,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建立在他个人魅力和全球化理念的基础上,但现实中,他对法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忽视,导致了政治力量的极度分裂。马克龙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国的社会经济问题远远不是他所能单纯通过市场改革和全球化政策所能解决的。激进的左翼和右翼势力,恰恰是在马克龙过度忽视民生问题、扩大社会不平等的背景下崛起的。他的政治战略越来越脱离民众实际需求,政治支持率持续下滑也就成了必然。
法国当前的政治局势,已经到了几乎无法挽回的地步。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早已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极右翼和极左翼的对立更加尖锐。法国社会的裂痕愈加深刻,传统的政治力量逐渐瓦解,新的极端力量在空隙中迅速崛起。马克龙本想通过所谓的“修复性”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显然他忽略了改革的根本:当政治不再代表民众,任何改革都是纸上谈兵。
而且,马克龙的失败并不仅限于法国国内,欧洲的整体政治格局也正在发生剧变,极右翼在多个欧洲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整个欧洲的政治走向。马克龙原本希望能够在欧洲领导一场“进步”的政治变革,但如今的欧洲,充斥着民族主义、排外情绪和社会分裂。马克龙不仅在法国失去了民心,他在欧洲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对马克龙构成了巨大压力。美国的特朗普主义和中国的崛起让欧洲的传统安全观念遭遇挑战。马克龙一直主张欧洲要独立于美国,但在实际操作中,法国的外交政策并未取得太大的突破,反而因为其对内政的过度关注,错失了与其他大国合作的机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愈加模糊,马克龙的外交政策显得疲软且没有明确方向。
法国国内的社会不满情绪正在愈加加剧,黄色背心运动、工人罢工、失业率上升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问题都在让法国社会陷入深度危机。而马克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反而将自己的政策重心放在了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上,忽视了普通民众的生计和福祉。这种失衡的政策取向,最终把法国推向了更加激进的政治极端。
马克龙,现在是否仍在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深感自责?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显然,他的“聪明”政治赌局已经彻底破产,法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巴黎圣母院的重新开放,恐怕不能再成为他个人政治的加分项,反而可能成为他政治生涯的一个讽刺。法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已经被极右翼势力所控制,马克龙的中间派实验彻底失败,欧洲的稳定性也因此遭遇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