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英国《自然》周刊公布2024年度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榜单,其中两位中国科学家赫然在列。他们是风湿病治疗领域的先锋徐沪济和嫦娥六号任务的关键人物李春来。这份名单不仅展示了科学领域的最新突破,更折射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势崛起,昭示着全球科研格局的深刻变革。
徐沪济的成就堪称医学领域的一次革命。他大胆尝试将CAR-T细胞疗法,从传统的癌症治疗拓展到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领域,成为国际医学界的一匹黑马。CAR-T疗法过去一直被视为癌症治疗的高地,但徐沪济带领团队,用创新思维和敢于突破的精神,首次实现了这一疗法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成功应用。三名罹患严重复发性风湿病的患者通过这一技术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不仅是医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更为无数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点燃了希望之光。这种开创性的尝试,凸显出中国科学家敢为人先、挑战极限的精神,更向国际医学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不再只是追随者,而是开拓者。
另一位入选者李春来则在探索月球奥秘的征途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嫦娥六号任务的副总设计师,李春来不仅决定了探测器的月球着陆点,还主导了返回样品的分析研究。他的发现揭示了月球背面与正面月壤在化学成分上的显著差异,为研究月球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这项成果,不仅在月球探测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春来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飞跃式进步,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执着探索。
相比之下,那些来自西方的科学家在榜单上的表现,更多的是延续传统优势领域的深耕,比如德国物理学家埃克哈德·派克对核钟的研究,美国天文学家温迪·弗里德曼对宇宙膨胀率的测算。然而,中国科学家则在更具挑战性的前沿领域不断突破,这种追赶甚至超越的趋势,正悄然改写全球科研格局。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西方科技成果的跟随者,而是以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榜单背后,亦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贡献的逐步认可。《自然》作为西方权威科学期刊,长期以来被认为更多聚焦欧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然而,近年随着中国科研力量的迅猛崛起,类似的榜单上出现中国科学家的频率显著提高。这并非某种礼遇,而是中国科学实力的硬核证明。以徐沪济和李春来的入选为例,他们的成果不仅具有突破性,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国际认可,标志着中国科学家正以更加自信和强大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但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也需要警醒一件事:中国科学界面临的外部压力并未减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加紧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打压,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势头。这种打压从芯片技术到生物医学,再到航天科技,无一不体现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科学进步的恐慌。然而,事实证明,任何封锁与限制都无法阻止中国科学家的前进步伐。相反,这种压力只会促使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力更生,加速科技的自主创新。
徐沪济与李春来的故事,也是对那些质疑中国科研水平的声音的有力反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中国科学的偏见根深蒂固,他们总是试图将中国的科技进步归因于“抄袭”或“模仿”。然而,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不仅能够自主研发,还能在多个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无论是医学上的CAR-T疗法新应用,还是航天领域的月球探测,中国科学家一次次用实力击碎了这些偏见。
回顾这份榜单,不难发现,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某一国家的专利,而是全球共同的追求。中国科学家不仅为自身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更为解决全球性科学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这种贡献不仅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也展现了中国科学家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胸怀。
展望未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只会更加耀眼。从基础研究到前沿科技,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而这股力量的源泉,正是无数像徐沪济、李春来这样的科学家,以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出属于中国的科学传奇。
在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科学家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在开拓新的领域、引领新的方向。正如这份榜单所展示的那样,未来属于那些有勇气挑战极限、打破常规的人,而中国科学家,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姿态,为这个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