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上新生名词不断涌现?网友:这都是专家的改革创新呀!

李老师讲最真教育 2024-08-05 17:32:23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刷新我们的认知,因为几乎每年都有很多新名词出现,让人无法理解和适应。最近一位网友总结了近些年来教育上出现的一些新名词,我们来看看:

考试,叫学情诊测;外出游玩,叫研学;差生,叫学困生待进生;课外活动,叫社团;教学能手,叫名师工作室;学生讲解,叫翻转课堂;几个学校搞教学,叫教研联盟;工作记录,叫台账;领导检查,叫督导;公开课,叫项目化学习,微格教学;日常备课,叫基本功;教师节大会,叫汇报展演;元旦庆祝,叫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习惯养成,叫德育五育并举。

其实还是很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几十年来老师们也都是这么干的。那为什么还要不断的换个新名词呢?很多词初听还不太好理解。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换个新名词就相当于改革创新了,也能给专家带来很多荣誉和光环。

教育也需要改革创新,但面对今天的应试教育,其实专家他们也没什么高招,但是又不得不创新,谁让他们是专家呢?于是就创造出了很多新名词,比如我们熟悉的大单元教学、虚拟班级、核心素养、潜能生、模块教学等等。每一个新名词的出现,都会给专家带来很多荣誉和光环。

很简单,专家每研究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会号召全国的教师都来学习,比如大单元教学,开始是各校推荐老师去培训学习,后来是各校老师都开始在教学中实践。尽管老师们也反映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好,但照样得学,谁让这是专家的创新呢?

新名词之所不断涌现,其实就是因为背后的利益,每一次教育改革,对教育的改变大家看不到,但确实成就了很多名师专家,他们很快就名利双收了!

第二:教育上不折腾,显示不出教研员、教研室、专家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上有很多老师是不用上课的,专门搞教育研究的,比如我们全国各地的教研室、教研员、教育专家等等。如果他们什么事不做,怎么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呢?所以每年教育上都会有很多创新,包括很多新名词的出现。

双减政策公布后,学校不允许进行期中测试了,于是就出现了学情诊测、学业水平测试这样的新名词;以前的差生,怕伤害学生自尊,现在都叫学困生、待进生、后进生、潜能生;优质课讲了很多遍才上台,美其名曰磨课。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就像孔乙己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经专家这么一折腾,好像立刻变得很高大上了!

说白了,就是因为教育上的专家太多了,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只能不断的造词,折腾一线老师!

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不少,但基本都是形式主义,为了创新而创新。

这些年,我们的教育成就很大,涌现了很多名师、专家,全国也成立了很多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我们的高级、正高级教师也增加了很多,我们的各种教育改革也开展了很多,各种优质课赛讲也进行了很多,但是我们发现,教育面貌并没有多大变化,学生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是越来越重了,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一直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我们的专家从不深入一线,了解真实的教学现状,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大搞形式主义,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任何效果。

结语

其实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教学,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指明方向了,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等。教育本身是不需要太多创新的,但无奈我们的专家教研员太多,不搞创新他们干什么呢?所以减少专家,撤掉一些教研室才是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教育上才能安静下来,才能不折腾老师,老师们才能静下心来搞教学。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