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时竟总是那般惊人地相似,肖克差一点成为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这不可能嘛!肖克是红二方面军的,129师是红四方面军改编的,怎么会有交集呢?这不是拉郎配吗?
各位读者朋友,先不着急下结论,笔者慢慢说来:
1936年7月2日,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长征到达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以及红三十二军(红九军团),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
随后,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
红军时期的肖克
1936年9月16日,到达甘肃岷州,由于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病重,再加上三大主力即将会师,准备在甘肃山城堡一带聚歼胡宗南部主力。
大战在即,军中不能一日无将。
朱德总司令亲自找肖克谈话,让他接替王树声任红三十一军军长。
10月8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因部队行动的辗转变化,10月20日肖克才赶到红三十一军走马上任。
11月16日至11月21日,肖克率部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此役,歼灭胡宗南部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两个团,共歼灭和俘虏国民党军15000余人,缴获枪炮无数。
山城堡战役,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红三十一军,是主力作战部队。红二方面军,作为预备队,监视、警戒青马、宁马。
可以说,肖克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直接参与了山城堡战役,这可是红军时期的最后一战,意义非同凡响。如果,在红二方面军,他只能看着别人吃大餐,自己只能眼馋。
人生的机遇很重要,遇到就要抓住。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红三十一军可不简单,是红四方面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红三十一军,最早编制可追溯至鄂豫皖苏区的红四军第十二师,自成立起就是红四方面军的绝对主力。
1931年11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1932年秋,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立足站稳以后开始扩军,以第七十三师为基础,连同任玮璋起义部队扩编成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全军一万余人,兵强马壮。
1936年10月,肖克接手红三十一军时,可谓是精兵良将。军政委是周纯全(开国上将)、参谋长是李聚奎(开国上将)、政治部主任是王新亭(开国上将)。
一个军的军政主官,都是开国上将,这个配置绝对是无可比拟的优势,超强天团。
而且下属的师长、团长,也都是名将。例如:徐深吉(开国中将)、叶成焕(抗日名将)、聂凤智(开国中将)、王近山(开国中将)等。
可以说,随便拉个出来,都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而肖克领导的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只有三个团的兵力,3000余人。
徐总指挥,他非常重视部队的军事训练,严格要求部队按现代军队的标准来执行,使红四方面军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他的部下后来遍布各大野战军,都带有明显的“徐氏作战风格”。
对于肖克来说,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这么好的一支部队,如果把握得好,后来必成大器。
左起:左权、彭德怀、朱德、彭雪枫、肖克、邓小平
可是,上苍不眷顾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抗日战争开始。7月9日,正在红军抗大学习,并任第一大队大队长的陈赓,被火速任命为红三十一军军长。
看到这里,让人非常唏嘘,这就意味着陈赓接手红三十一军,成为改编后的掌舵人。
果然不出所料,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下属的红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
肖克与129师386旅,这支八路军劲旅失之交臂了,也失去了与这支英雄部队续写传奇的机会。
笔者认为,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让陈赓任386旅旅长,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是陈赓曾经在红四方面军工作过。
1931年10月,陈赓从上海来到鄂豫皖苏区工作,先后任红四军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红十二师师长。1932年9月,陈赓在一次战斗中负伤。10月,陈赓离开鄂豫皖苏区,前往上海治疗腿伤。
正是由于陈赓在红四方面工作过,与他们都很熟悉。而且红三十一军的前身,就是红十二师,也是属于自己的老部队,熟人不少,便于开展工作。
红军时期的陈赓
二是陈赓能驾驭红四方面军的将领。
先看一下386旅的配置: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后改为许世友)、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
以上这个名单,只有陈赓这样的老资历和性格,才能驾驭。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赓
三是将领的配置问题。
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分别下属两个旅: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
120师,358旅旅长卢冬生(不久改为张宗逊),359旅旅长陈伯钧(不久改为王震)。
129师,385旅旅长王宏坤,386旅旅长陈赓。
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六个主力旅的旅长要合理配置,保证每个师都要有挑大梁的人。
四是军事能力的问题。
陈赓,毕业于黄埔一期,黄埔三杰之一。参加过东征战役,也救过校长的命,不然历史就要改写了。随后,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归国后,参加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
长征途中,他率领的中央红军干部团,多次在危难时刻解救危局。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师师长,参加过直罗镇战役,以及红军的东征战役、西征战役。
陈赓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能扛起386旅这面大旗。
在华北抗日战场的陈赓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肖克任386旅旅长,也能像陈赓一样,把386旅带得这么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需要打个问号,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呢?
一是没有做帅才的才能。
以肖克的资历,其实可以的。但在军事才能上,是有点欠缺的。
他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跟随朱老总、陈老总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时期,是红四军的主力干将之一。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2年8月,肖克调任湘赣军区,担任红八军军长。在这个时间,担任军级干部的开国上将恐怕没几个。可以说,肖克的起点是很高的。
1933年6月,肖克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在1933年,当时担任军团长的都有谁呢?
红一军团长:林 彪(开国元帅)
红二军团长:贺 龙(开国元帅)
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开国元帅)
红五军团长:董振堂(牺牲)
红六军团长:肖 克(开国上将)
红七军团长:寻淮洲(牺牲)
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军团,是1934年才成立的。红十五军团,是1935年9月才成立的。
如此可见,肖克的这个履历多么深厚,可以碾压开国大将。
王震、肖克
据此按理说,他应该是斗争经验丰富,指挥部队带兵有方。可是,红六军团发展的不怎么样。
红六军团从1933年6月成立,到1936年10月肖克离开红六军团,一直徘徊在3000余人左右。
当时红六军团领导班子的配置是: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下属的红十八师政治委员是甘泗淇。
王震,我军著名的虎将。李达,我军著名的军事高参。张子意、甘泗淇,我军著名的政工干部。
这样的红军队伍干部配置,绝对属于天花板级别的,放眼整个红军都没有,而且都是我军的名将,为什么战绩平平,部队发展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军事主官不给力,其他人有劲使不上。
肖克、甘泗淇
抗日战争时期,红六军团改编为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发展的兵强马壮,与386旅一样出名。
正如电视剧《亮剑》所说:一个部队军事主官的性格和气质,决定了这支部队的气魄。
如果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有魄力、有敢打敢拼的气势,那这个部队打起仗来,就像狼一样嗷嗷叫。
如果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平庸,那这支部队也就没有特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这句古话(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
举个例子,对照一下:
1947年6月,徐向前从延安来到晋冀鲁豫军区。
此时,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由徐向前主持晋冀鲁豫军区工作,并指挥山西战场的作战,专门对付晋绥军。
而留给徐向前的只有当地五万余地方武装,这些新扩充组建起来的部队不仅缺乏大规模的正规战经验,更缺乏对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
徐向前上任以后,全面整训部队,并实施在实际战斗中锤炼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治军、练兵方法,短短一年时间内,先后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五纵队,部队发展到八万余人,兵强马壮。
这三个纵队,在1949年2月组成解放军第十八兵团,成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一支主力兵团。太原战役后,第十八兵团归一野建制,参与了解放大西北的作战,尔后又翻越秦岭,解放成都,参与解放大西南的作战。
这样对比下来,一目了然。
因此,肖克适合做副手,服从指挥,听从命令,撑不起一片天。
二是处理不好同志之间的关系。
1、没有全局观念
在1936年1月6日的芷江便水战斗中,红二、红六军团一起联合作战。
因敌情突然变化,肖克却率领红六军团先行撤退。
而且并没有及时通知贺老总指挥的红二军团,致使二军团孤军作战,四面都是敌人。
在战斗中,红四师参谋长金承忠、十一团团长覃耀楚先后壮烈牺牲。迫不得已,红二军团各部队,只能交替掩护撤出战斗。
便水战斗是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长征以来所打得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敌我双方伤亡都在千人左右。
由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战术上配合不力,战略上不够协调,又未能及时切断便水渡口,导致敌人越打越多,四面八方扑上来,预定歼敌计划最后落空。
这次战斗之后,任弼时在肖克当面拍了桌子。贺龙则说:这人不老实,靠不住。
芷江便水战斗
2、肖克与贺龙的关系
关于肖和贺的关系,肖克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
我在南昌起义及二、六军团会师前军内通报及中外报刊上看到他的革命活动情况,深为敬佩。会师之后,两军团在研究军事、政治和群众工作,等等,交往甚多,为了便于工作,统一指挥,他与任弼时、关向应常要我住到二军团。
抗战初期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一年多,关系是好的。虽然我们在个人性格、作风、爱好有不同,有时还发生不悦,但在大的方针政策和军事行动是合作得好的。现在还要分开,而且要离开 120师,对贺及120师的战友,深有惜别之意。
从上述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肖和贺的关系不是很好,相处的不是很融洽,甚至有些隔阂。
3、错杀高志远
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河北、热河、察哈尔接壤的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牵制日军一部分兵力。
冀热察地区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区党委领导班子如下: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克
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程世才
冀热察挺进军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冀热察区党委
冀热察区党委委员:马辉之、肖克、吴德、姚依林、张明远、李运昌、李楚离
冀热察区党委书记:马辉之
在此基础上,成立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冀热察地区的党、政、军等一切工作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区党委,都受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冀热察军政委员会
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委员:肖克、宋时轮、邓华、伍晋南、马辉之
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肖克
从以上干部任命,可以看出,肖克是绝对的一把手,中央给予了一个战略区的高级配置。
然而,事与愿违,本来是派肖克去打开冀热察地区抗日局面的。
但不幸的是,两年时间内,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反而丢掉了原来的冀东抗日根据地,生存都是问题,最后不得不撤销冀热察挺进军建制,编入晋察冀军区。
高志远
最主要的原因是错杀了冀东抗日将领高志远。
关于是否处理高志远的问题上,宋时轮、邓华与肖克产生分歧。
据当年冀东抗日联军排长王俊昌介绍:“宋时轮与邓华因为板城会议上不支持肖克的意见,特别是宋司令坚持不能杀高志远,肖克他俩还差点动起枪来。最后因为肖克是从延安派来的,权力和职务都比宋司令大点,就把宋司令解除军职,邓华则要求带一部分队伍到雁北开辟地区去了。”
宋时轮迫不得已,于1940年初回到了延安。1940年3月,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宋时轮、邓华等人的离开,基本可以说标志着全盘皆输。冀东地区,原本就属于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应该团结领导班子,共谋抗日斗争大业,而不是拆台散伙。
宋、邓二人的离开,彻底削弱了冀热察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力,对冀热察地区干部抗日斗争的信心也是一种损伤,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干成大事。人心不稳,何以成器!奈何,奈何!
从以上事情就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和同志们处理好关系,才是革命事业兴旺的前提。
人际关系的处理很重要,不仅能团结班子,也能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冀热察区域
结束语:
以上可以看出,即使把386旅让肖克带,也许就和冀热察挺进军是一样的结局。
笔者非常佩服教员的高瞻远瞩,知人善用,合理用将。
1953年10月1日,右起:许光达、陈赓、刘亚楼、萧克在天安门城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