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师马克举着相机在湘西古巷里转悠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屋檐下包粽子的阿婆,巷口扎艾草的老伯,还有那些额间用黄酒画着"王"字的孩童,分明与他在历史图册里看到的端午场景一模一样。可当他凑近观察,却发现家家户户案头摆着的,竟都是同款青瓷瓶装的"草本雄黄酒"。
"这玩意儿不是有毒吗?"马克操着生硬的中文拦住穿蓝布衫的李家嫂子。去年他拍过一期专题,专门考证过《白蛇传》里雄黄酒现蛇妖的典故,那些发黄的县志里明晃晃写着"雄黄性烈,不可轻用"。可眼前这位母亲正用竹签蘸着琥珀色的酒液,在女儿眉心细细勾出虎纹:"您说的那是老黄历喽!"
【千年古方里的温柔转身】荆楚大地传唱千年的《端午谣》里,雄黄酒确实是驱虫禳灾的主角。但湖北荆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档案记载,当地酿酒匠人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改良配方,用杜仲雄花替代矿物雄黄,黄精调和药性,让这盏"端午酒"真正成为家家能用的节令良伴。
李家嫂子旋开青瓷瓶塞,清冽的酒香混着草木气息漫出来:"老辈人说杜仲是'植物黄金',黄精能补中气,用52度清香白酒做基酒,既留得住药性,喝起来又顺喉。"她特意强调,这酒可不是装在大酒缸里——那些摆在窗台上的青瓷瓶,每瓶都印着"荆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标识,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马克的镜头追着几个画完"王"字的孩子。他们举着竹筒粽从青石板路上跑过,额间的虎纹随着笑容舒展,全然没有他想象中刺激性物质带来的不适。民俗学会2022年发布的《端午习俗变迁报告》显示,87.6%的受访家庭已改用无矿物雄黄的草本酒液来完成这个传承千年的仪式。
【从门楣到餐桌的文化密码】傍晚时分,马克受邀走进李家天井。八仙桌上除了咸鸭蛋和绿豆糕,还摆着几盅温过的草本雄黄酒。李老爷子抿着酒说起门道:"杜仲雄花要选谷雨前带着露水采的,黄精必须九蒸九晒,配着清香型白酒才能激出草木精华。"这些工序在荆门酿酒作坊里已流转二十一代,而今装进现代化生产线出来的青瓷瓶,依然守着端午的魂。
厨房飘来粽叶香时,李家嫂子端出盘嫩姜炒仔鸡:"这酒配荤腥最妙,既解腻又暖胃。"马克注意到,大人们浅酌的酒盅不过拇指高,倒是家家户户门框上都用酒液画着弓箭图案——这个原本用来驱虫的习俗,如今更像是描在木纹上的祝福。
当暮色染红马头墙,马克终于拍到了满意的镜头:落日余晖穿过李家门楣的弓箭纹,正巧映在孩童额间的"王"字上。那些装着草本雄黄酒的青瓷瓶在阴影里若隐若现,既守着《荆楚岁时记》里"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的古意,又透着现代人对待传统的智慧。或许这就是神秘东方的真谛——在流转的时光里,老习俗总会找到最妥帖的新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