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嵊州的崇仁古镇迎来了繁花肆意绽放和相互交织的时节,而我对这里赵马村亭山的油菜花田早就略有耳闻,就特意过来打了个卡。无奈的是等抵达目的地,本来能直达山顶曜文塔前的近道却被人用几棵竹子拦得死死的,如果不想去村子里绕远路上山的话,那么便只能选择弃车徒步。因为我过来这天的气温有30多度,稍微动动就大汗淋漓,自然就只用无人机“代步”,航拍几圈算是到此一游过喽。
有趣的是这个过程正好被一位当地帅哥看在眼里,热情地上前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之余,还明确表示他也觉得这种拦路的情况很不好,回头要去跟村领导反映,诸如之类云云。其实我正忙着遥控小飞机,当时的态度难免就显得有些敷衍,所以没过多久便互相礼节性地说再见了。
亭山的油菜花之所以有些名气,跟它身后这座堪称巍峨的曜文塔不无关系。曜文塔的前身是具有460多年历史的曜文亭,又名裘亭,据了解:“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御史裘仕濂在亭山创建曜文亭,寓意是告诫后代要敬仰文化,重视读书。亭设三层。后几经修缮,清乾隆七年(1742),亭增至五层,为砖木结构。嘉庆十八年(1813)至十九年修缮时,裘裔虔请奎星尊于亭中,意在佑裘裔四方学子学业有成。”
等到“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又议定亭基面积1.055亩,并立六面界石,确立界限,永固曜文亭,传世后代。从此,山因曜文亭而得名,谓‘亭山’”,而曜文亭历经沧桑,在越乡闻名遐迩,并得远方名人墨客的青睐。据《裘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42)会稽的余忠孙写下了《曜文亭记》:“谓崇仁镇人文之盛,甲于一邑者以此。”在嘉庆年间(1818)山阴的樊廷绪写下了《山亭夕照》,为曜文亭增色添彩。可惜被毁于上世纪60年代。
为弘扬崇仁“崇尚仁义”的传统文化,延续千年古镇的历史文脉,重振新时代的昌盛文风,当地人对于重建曜文塔的共识和呼声日益高涨,于是经提议和商定便在旧址上重建曜文塔,并在恢复其正六角形的原貌基础上扩大了亭的面积,共占地80平方米,塔高则增至32米,分七层,整体竣工于2020年。
在曜文塔的映照下,崇仁古镇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俨然已经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也是崇仁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历史记忆。
关于交通:除自驾前往外,也可以乘坐嵊州501路、嵊州503路、嵊州801路、嵊州802路、嵊州803路、嵊州805路、嵊州806路、嵊州807路、嵊州808路、嵊州812路或嵊州813路公交车,到“赵马(亭山)”站下车,步行00多米就能到油菜花田,但离曜文塔还有300多米的距离,边玩边走倒也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