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印度对华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希望跟中国和平相处。这背后其实是因为,印度意识到跟中国只有合作一条路。
近日莫迪总理对中印关系的表态,引发两国各界的讨论。莫迪总理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希望与中国“健康且自然”的竞争,通过对话消除分歧,并且竭力避免分歧演变为冲突。
他回顾了印度和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称两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互学习”,并且“曾经都是经济强国”。莫迪总理还强调,“竞争不是坏事,但绝不应演变为冲突。”
这番话传递出来的态度,在过去印度政坛非常罕见,尤其是印度总理亲自说出来,并且在面对美媒采访的时候这样说,信号很不一般。过去印度外交官接受外媒采访的时候,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找中国的毛病,现在莫迪开始打“中印两国自古以来”的感情牌,令人感慨万千。
为什么印度的对华心态,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原因有多个。
首先最重要的是,国际形势相比五年前十年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球局势的不稳定性,中美竞争的持续,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的演变,特朗普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等等。
这些都让印度意识到,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不卷入冲突才是最重要的,过去在印度眼里最大的敌人中国,此时也显得不那么紧迫了。
其次印度自身发展出现了大问题,在外交上印度一直希冀的,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印度的国际话语权没有明显提升,在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上,印度就连站在谈判桌边上,旁听的资格都没有。推动安理会改革成为常任理事国,这事儿也一直是空中楼阁。
在经济上印度一直希望跟中国看齐,但是最近一则消息,更让莫迪政府意识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印度政府5年前提出的一项“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计划,旨在振兴印度制造,以替代中国制造。
该计划的目标是将制造业经济占比,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但是如今不升反降,从当年的百分之十五下跌了百分之一。
这个计划的失败,意味着印度重振制造业的最后窗口已经关闭,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在搞制造业回流,印度的人口红利转换效率逐渐放缓,已经慢慢了成为了负担。
以上种种,都促使印度放弃敌视中国的战略,缓和中印边境的局势,集中精力搞好经济民生。
这个战略抉择对于印度来说,是非常正确且及时的,及时调整外交战略为时未晚。希望接下来的印度,能够说到做好,妥善处理边境的问题,在国际局势上坚定站在中俄这一边,共同维护全球多边主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