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更新太平军内应的遗稿,上一篇文章主要写南京被攻克的过程。
上篇文章我说不知道祁公子是谁,有读者提示,可能是祁宿藻的儿子,恍然大悟,竟然忘了俩人都姓祁了。
祁宿藻有个儿子叫祁世佶,曾国藩攻破南京后,让人寻找祁宿藻的遗骨,送回安葬,并在给祁宿藻儿子的信中说,奉上100两份子钱。
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我”指的是张继庚,是一个读书人,在南京城中做内应,这篇文章主要写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后,普通人的生活。
这本来这是是一封信,为什么叫遗言呢?
今天仔细读了,在信的最后,确实在交代后事,事实上也成了遗言,因为没多久他就被逮捕了。
一
贼入城后,无论老弱强壮,都被迫成为圣兵。无论金银衣服,都掳入圣库。
又让男女百姓进入男馆和女馆,叫做男营和女营,有的25人为一营,有的50人为一营,以广西、湖南人管理他们。
戒淫非常严格,违反规定的人立斩无赦。
不愿当兵以及不愿入馆的,全部杀死,所以死者又有一万多人。
后来,贼驱赶男子上船,有上万人出南门后都投水,只有93人回城,呜呼哀哉!
后又建造王府,迫令男女挑砖头,拆庙宇,挖壕沟,修建营地等工作,没有片刻休闲,动辄鞭打,从二月到现在十一月都没停止。
每天,男子发米一升,女子发米3合,后来就改为半升谷子,暴虐行为不忍言说。
注:清代的一升跟现代体积一样,一升米估计得有2-3斤,古代人缺肉少油,所以特别能干饭。
女子每天3合等于0.3升,这感觉就有点少了。
这句话还被曾国藩的檄文引用,看来这个饭量在当时是公认的少,但我感觉男子的好像不少了,不知道咋回事,应该是哪里换算错了。
二月十五后,贼到阴阳营,在年伯母屋里,搜出年伯顶戴花翎帽子和银牌等物件。
我去说话解围,差点跟伯母一起被杀。
(看过前文都知道,年伯指的是作者父亲的旧交祁宿藻,祁宿藻守南京城而死,年伯母就是他的遗孀。城破后,作者照顾他的遗孀。)
这一天,伯母服毒未死,然后全宅去池塘投水自尽,却没沉下去,只有2个婢女淹死。
我也率全家投水,也都浮而不沉,被邻居救出。
十六日,贼驱赶强迫我和你的2位亲戚成为圣兵,整条街无一幸免。
当晚,伯母又上吊,绳子断了被救。
我赠给你那2个亲戚每人2元钱,让他们逃出城去,后面也不通音讯,不知道情况。
当天我就迎接伯母等一同住。
我白天隐藏在山里,晚上才回家,一个月之久竟然没有被查获。
三月十九日贼去搜山,我才被抓去,然而女馆幸好还没有女贼监督。
因此照应能够不变,搬家到旱西门友人处。
十天之内,五次搬迁,运米挑行李等都没有仆人婢女可以分担,都是我自己挑送。
不料,二十九日,忽然被搜查女馆,赶散家眷,找了2天,才找到我母亲在右七军的女军中,又遇伯母在后二女军中。
注:太平军的军队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个军又有编号,比如前一、前二,左一、左二类似这样编号。
女馆的位置距离我的家眷馆有一里多路,我想迎接伯母到我的家眷馆同住,竟然被女军所制止。
这时候年伯母和我家眷衣服、被褥都没有,我幸好遇到友人找出一些旧衣服,送去给伯母御寒。
除此之外,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孝敬的,只有按月或五日一去,十日一去,定期安慰规劝,时不时去问安。
到五月间,年伯(指的是收信人的父亲,祁宿藻,下同)有旧仆人找到了这里,米柴衣物都是他设法送来,到今年十一月也没有停止。
因为这个缘故,伯母不用领贼粮,免得当贼差。
相比之下,我羞愧难当,将来团圆后,像这位仆人这样的人一定要好好对待。
然而,如果不是年伯待人忠厚,如何能这么得仆人的心。
九月间,贼有运柴火的船可以载女眷出城,我跟他们说好,送伯母出城,给80两银子,加上送我的家眷同行,又给八十两。
我跟伯母商量,伯母坚决不出,我妻子去劝说,也不允许。
我受年伯的恩情很深,岂能舍弃伯母而去,所以我的家眷也未能成行。
这是城破之后,宝眷藏匿艰难,以及全城男女苦难的情况。
这里说明一下,这段隐藏一个故事,前面我一直没说的,此人名叫吴伟堂。
这个人也是内应之一,过去一直做绸缎生意。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买不到绸缎,吴伟堂就说自己可以弄到丝绸。
杨秀清就批准成立“织营”,吴伟堂作为头目,一切让他来管理,又给他出城凭证。
因此吴伟堂走到哪都没人问,凭此他把自己的织营变成避难所,收留大量难民。
他打通关节,利用运柴船,偷送很多难民出城。
因此有学者称他为“天京辛德勒”。
二
我自从被掳进贼馆后,天天跟佣人、守卫、杂役豺狼为伍,没有一天不求生,也没有一天不求死的。
幸好贼不知道我是读书人,所以免于接受伪职,免于参加考试,又因身弱多病,所以免于挖壕沟、参加战斗等差事。
到五月端午,我才能亲赴年伯坟前拜谒,回忆年伯勉励我,留为后用的遗言,于是我与长毛结交,想要让他们自相残杀。
恰逢贼水营跟东王府兵不合,于是我说杨秀清对待广西人厚,而对待湖南人薄,以此来激他们。
湖南人果然被煽动结盟,想要投奔城外清营。
我托亲友出城投奔,而清营不敢接纳,城中事也泄露,被处死了800多人,我因为签的字不是真名,所以得免。
后来,听说江南大营想要知道城内消息,可以寻找读书人写详细情况,可以让专人带去。
我当即写了一封信,交给他送出去。
五天后,得到回复,收到带有印信的十块布,我将它分发完毕。
我们4人密谋,将平日所认识的长毛,设法开导,竟然将水西门城外城上的贼营、贼首、东王的牌刀手,等说服了1000多人。
发了三封信,才收到大营的免死牌60张。
后来又说服南门外的贼营,其中有丞相、检点、将军等,都约好到时候接应。
如果将来能收复省城,上可告慰年伯的在天之灵,而我也有苟且偷生的借口了。
我给向荣7次上书,无奈大营一开始定十月十五行动,没有成行,又约定十一月初一,又没能成行。
有人说兵少,有人说士兵胆怯,说法不一。
城中仅有三万多人,而明说的已经有2万多人,人多口杂,日久必定泄密,如何是好!
又听说清军收复扬州,无论头发长短,一概屠戮,因此人心更加乱。
倘若我因事情泄密而死,以或者被兵所杀,恐怕年伯的葬处,伯母的住处难以找到,所以先跟您禀报清楚。
况且想想江南的人士,被清朝统治200多年,当年城池被攻破时,因守节而死的人非常多,遭受的屠杀极其惨烈,幸存的百姓虽然少,但仍然存有恢复明朝的心愿,不惜牺牲一切来报效故国。
如果我不说出来,也觉得民众的冤屈无法诉说。
注:在这里,张继庚谈江南人在清朝的统治下生活两百年后,还想着恢复明朝。以此类比在太平军统治下百姓的冤屈,感觉他头脑还是很清楚的,没有被完全驯服。
我早已生死置之度外,只有2件事相求,恳求应允。
一因文人好名声,旧习难除,倘若我不幸死去,恳请您务必在我的墓碑上题写:
清故廪生张君继庚之墓。(廪生lǐn,就是优秀的领特殊津贴的秀才。)
另外我死后,老母亲和年幼的子女,他们孤苦伶仃能依靠谁呢?
恳请推荐个一年一百两银子的私塾教职,给我的亲戚周衡或李钧祥,让他代为供养我母亲,以度完老母亲的余生。
写到这里泪与血合并,不敢再打扰,另外抄录给向荣帅的信件。
下文还有七封给清方大营老大向荣的信件,里面都是城内部署和里应外合的计划一类的,就不写了。
有读者可能没有读过前面2篇文章,所以这里就顺便说下张继庚,他是一个隐藏在太平天国的清军内应,1853年,在南京多次策反太平军。
最后被抓,经过残酷的审讯仍不招供,最后假装招供了三十多个太平军,杨秀清下令将这些人立即斩首,后来发现被骗,张继庚也随后被杀。
张继庚透露出的这封信中,说明太平军早期的军纪确实还可以。
可惜领导者的脑子坏了,有组织地拆散家庭,导致民间怨气很大,所以才造成民间对其评价较低。
而清军绿营却又在扬州屠杀,军纪很差,兵匪不分(以人头数来领赏,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一直以来,我都懒得比较双方的军纪,倒数的差生比分数,没啥意义。
最近更新了几篇当时老百姓的文章,感觉老百姓普遍对太平军最反感的一点就是拆散家庭,把男女分营居住。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如身处当时,你会不会认同这一点?
你有理想可以,但不能靠牺牲别人去实现你的理想。
张继庚是个狠人,如果不是清军一窝猪队友,他的功绩更大,而且也不见得最终暴露被杀。
这货还干了业绩!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水浒传)里有很多描写暴力的情节,年轻人看多了对年轻人不好,(三国演义)里有很多描写得令人伤感的情节,老年人看多了对老年人不好,(三国演义)书里,曹操跪在一条河边,痛哭已经逝去的爱将典韦将军,关羽关云长败走麦城,诸葛亮死,秋风五丈原,这些伤感的情节,作者罗贯中描写得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