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孙冰|二十大现场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身处区域特征鲜明的中部地区,许昌正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能够为共同富裕探索出怎样的差异化路子?
党的二十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实现共同富裕既有与先进地区类似的共性问题,也有与自身发展实际密切相关的个性问题。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立足实际进行探索,为河南省蹚出路子,为中西部地区闯出经验。”
(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
敢当先行者的底气
许昌,被誉为河南的“温州”,位于河南省中部,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距河南省会郑州80公里,是郑州都市圈“1+8”核心城市,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的不懈努力,许昌经济总量稳居河南省第4位,人均GDP位列河南省前三,是河南省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进入河南省前50名,并且各具特色,城乡发展的均衡度也相对比较协调,这些都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史根治说。
2019年,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全国仅有的2个全域“试验区”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许昌将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资产抵押担保产权权能、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进行试验。
在史根治看来,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城乡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重大契机,让我们推进共同富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史根治说。
2022年初,许昌被确定为河南省共同富裕试点。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此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许昌开始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探索。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坚持”,其中一个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对此,史根治表示,“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必须把系统观念贯穿始终,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为构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许昌提出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意见》的基础上,形成“1+5+N”的政策体系,其中,“1”是先行试验区建设的行动方案,“5”是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五个强市”建设的具体方案,“N”是有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财富总量。”史根治说,近年来,许昌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滩登陆未来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一批打基础、强链条、增后劲的项目竞相落地,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4.5%。
民营经济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许昌现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9.3万户、民营企业10.8万家,贡献了75%以上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
史根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次报告中对两个‘毫不动摇’再次重申,释放出正本清源、增强信心的强大正能量,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动员和发挥民间资本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能动性。”
可以预见,推进先行试验区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史根治表示,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近年来,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许昌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深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推广,“探索城乡融合新模式的许昌实践”入选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共同富裕,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史根治介绍,许昌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7万元、0.9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72万元、2.15万元,在中心城区形成了“15分钟休闲健身圈”“15分钟医疗卫生圈”“15分钟智慧阅读圈”“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生鲜便利圈”,城市宜居度连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三农”是短板,更是潜力
实现共同富裕,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史根治看来,不管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乡村振兴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比较突出,这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必须坚持城乡融合理念,健全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史根治表示。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史根治介绍,许昌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加强监测帮扶,及时发现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精准开展就业服务,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适时进行政策落实“回头看”,聚焦“三保障”、增收、兜底等方面,查短板、找弱项,确保真正惠及到户、到人。在河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许昌获得“好”等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史根治表示,许昌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建设乡村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围绕延伸产业链,按照“扩规模重集聚、调结构提档次、延产业促融合”的思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
围绕提升价值链,立足“花菜药烟”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
围绕打造供应链,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创建省级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淘宝镇村数量均居河南省第2位;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实现行政村快递直投服务全覆盖。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抓手。据史根治介绍,近年来,许昌全域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50.81公里,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饮水安全100%达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事业水平持续提升。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史根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技能作为影响就业和收入的关键因素,有技能才能收入高。”
许昌市坚持把提高劳动者技能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技能培训优化就业结构,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就业,让更多群众获得中高等收入。据统计,今年以来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4.1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9696人,实现了技能培训与就业增收的有机统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我们把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把只争朝夕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努力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史根治表示,许昌将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优良传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许昌模式。
责编: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