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在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里,能让人说出“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可见晋祠的厉害。
晋祠位置(蓝框处)
而晋祠之胜,小探君以为胜在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建筑: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对越坊和金人台,绝对是祠内的精华。
晋祠平面图
01
晋祠是谁的祠?
晋祠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
这两位历史人物,看了可能不太熟悉。唐叔虞其实姓姬,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周成王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晋祠唐叔虞像
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所以才史称“唐叔虞”。他去世后,他儿子姬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之旁,这才改国号为晋。
晋祠圣母像(邑姜)
至于邑姜,其实就是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其实在唐叔虞出生之前,邑姜曾经做了个奇怪的梦,根据《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
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也就是说,唐叔虞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有神仙给他起好了名字,并且明确指出了他将要开创三晋文化的命运啊。
晋祠周代古柏
02
圣母殿-孤品飞龙盘柱!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副阶周匝”(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的最早实例,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殿内有宋代彩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杰作。
圣母殿外景
圣母殿在晋祠中轴线最后的部分,左有善利泉(青龙),右有难老泉(白虎),前有鱼沼(汙池),背靠悬瓮山(丘陵)的龙穴之位,背山面水,风水极佳。
显灵昭济圣母匾额
建筑殿内柱网排布采用减柱法,单槽式的结构,殿外柱网排布采用副阶周匝的做法,排布副阶柱网。
圣母殿平面图,最外围为殿外柱网,也就是盘龙柱
图源:晋祠圣母殿斗拱力学
性能及保护修缮研究 张程雅
副阶柱共计二十六根,其中大殿前檐八根廊柱为木雕盘龙柱,它们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飞上天了,年深日久带来的磨损,让它们看起来十分威严沧桑。这种盘龙柱也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
盘龙柱细节
梁思成曾实地考察晋祠,并写到:
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尚属初见。
可见由于圣母殿所处位置狭窄,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方法加深了前廊,前廊空间宽敞,对于需要站很多人的祭祀活动来说是有所裨益的。在我国现存木结构古建中,副阶前廊深两间者仅存两例,另一例是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圣母殿剖面图,红色为前廊加深部分
图源:晋祠圣母殿斗拱力学
性能及保护修缮研究 张程雅
实际感受一下加深过的前廊
圣母殿的厅堂是彻上露明造,没有藻井。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内柱与外柱同高,六椽栿上承五椽栿,四椽栿、平梁层层叠落,前檐门窗旁为前槽金柱。
这样做的效果是既突出了建筑的恢弘之感,又很好的将屋顶的力分散开来,使得建筑更加牢固。
圣母殿梁架结构(横屏观看更清晰)
图源:晋祠圣母殿斗拱力学
性能及保护修缮研究 张程雅
除此之外,圣母殿斗栱样式也很多。如此多种类的斗拱当然不只是为了观赏,更多的则是为了支撑建筑本身,将力均匀地分摊在每个斗拱上,这样既起到了固定建筑的作用,也比较防震。
斗拱及构件细部图
看完了建筑下面来看看彩塑。这些彩塑是基于宋代真实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其中一尊主像是圣母邑姜,圣母在砖砌高台上的宝座内曲膝盘坐。虽是整堂彩塑中唯一的坐像,却体量最大,高约两米有余。圣母凤冠蟒袍,霞帔珠璎,尽显最高统治者的威严。
圣母像与龛外两仕女
圣母两侧有六尊侍从像,龛内两尊小像为明代补塑;龛外左右两尊侍女,一稳重一活泼,对比鲜明,应是圣母的贴身侍女。神坛下分立两位宦官,神情恭肃机警,应是传令官,以上构成了当心间的中心组像。
神坛下的宦官
再看看南北次间,分别塑有侍女、女官、宦官立像各十八尊,共三十六尊。侍从像体态或丰满或纤瘦、面庞有圆润有清秀,塑造比例合度,身高与真人相仿。
从服饰和手持的器物可知其日常工作,有侍奉饮食、起居、笔墨、戏曲等,俨然一派宫廷生活的真实缩影。
形态各异的彩塑们
(滑动查看更多)
晋祠宋塑在形体塑造上,一改唐代造像身形健硕,怒目圆瞪,扭腰送胯的S形造型风格,而是以正面直立造型为主,动作幅度和表情刻画上都不做任何夸张的处理,更重视“形”以外的“神”的表达,与二程理学的审美情趣比较契合。
03
鱼沼飞梁-又一个孤例
圣母殿前有座名字很文艺的桥,叫做“鱼沼飞梁”,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跟据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记载: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说明在郦道元的时代,就有人在这里建了唐叔虞祠,而这座桥的雏形也出现了。
俯瞰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名字的由来极为巧妙。在古人眼中,水潭“圆形曰为池,方形为沼”。由于这是一座方形水潭,所以叫做“沼”,又因水流很大,游鱼也很多,所以叫“鱼沼”。同时古人认为:“架虚为桥,若飞也。”从高空俯视,此桥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为飞梁。
鱼沼飞梁平面图
它前接献殿,后连圣母殿,形成一组不可分割的整体。下折的两翼与圣母殿上翘的殿角遥相呼应,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了飞梁的巧妙与大殿的开阔。
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的相对位置
桥面原为木板,支撑桥面以及荷载重量的是三十四根石质桥柱,桥柱呈十字形分行分排布列,通体为抹八角形。因为要插在水里,所以耐压力、耐腐蚀就是硬性条件,这时候用石质的柱子就再适合不过了。
结构细节
卷杀的柱头上放置了一层普拍枋,依靠形体较大的斗连接了十字相交的木栱,其中处于十字形中部的十根石柱和普拍枋承担了整个桥梁最主要的受力功能,四周的结构只是起相对支撑作用。斗栱上放置的是桥额,其上承托着十字形桥面。
桥下斗拱细节
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先后出现过浮桥、吊桥、板桥、拱桥和廊桥等五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大都以一字型或弧线形为桥身造型,像如此风格简洁、结构性能明确的十字形古桥目前在我国仅存鱼沼飞梁这一孤例。
04
献殿-啊?四面漏风?
过了鱼沼飞梁呢,就是献殿了。在主殿祭祀的时候,往往需要提供食物以示供奉,表示对祭祀对象的尊重和敬畏,然而食物需提前准备。因此,需要一个放置食物的地方,那就是献殿。献殿整体由实木和木质榫卯建造,没有使用任何的金属材料。
献殿内部,对面就是圣母殿
献殿的顶部是单檐,顶部共有九条屋脊,青瓦铺筑,黄绿色琉璃剪边。殿里有个匾额,上书“献殿”二字,其气势雄伟,由金代所留,颇具金代特色。殿内四个角落分别有一座石碑,一为碑记,其他为诰文祝辞。
献殿屋顶,也是彻上露明造,没有藻井
殿前有一对蹲坐的铁狮,手法细腻,线条流畅,惟妙惟肖,仿若活物。两只狮子均有刻字,左侧铁狮字迹可见,右侧狮子文字就没有那么清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5年翻修时,发现明间脊部刻有“金大定八年”等字样,这些详实的记载均表明献殿创建于金代。
明间脊部刻字
献殿最初的功能是放置供品的享堂,民间在每年七月初二举行盛大的圣母祭祀仪式。因为祭祀时间多为夏季,存放的食物容易变质。因此,前人在槛墙上安装直棂栅栏,因为通风良好,又阻隔了砂石,此举能够有效地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天然冰箱”。
献殿外景
05
对越坊-对越在天
顺着中轴线再向前走,经过钟鼓楼,就能看到一个十分雄浑的明代牌坊,对越坊。
“对越”最早出自《诗·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越是报答颂扬的意思,“对越在天”原指的是感恩报答(先王的)在天(之灵)。
对越坊全景
因为匾额上写的“对越”二字书法传神而得名,这也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整体结构是四柱三间三楼,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的台基上还有一对儿蹲坐的铁狮。
“对越”牌匾
上款:知太原县事古塞高秉直 县拯张鹏程 教谕刘致和 训导黄庚
下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春三月吉日立
牌坊上原有邑姜氏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彩绘。后经多次装修,现存彩绘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
对越坊一侧的鼓楼,另一侧为钟楼
牌楼结构从下往上由三部分基本构件组成。第一部分为立柱。牌楼主柱和辅柱一共十二根,四根粗大的主体柱子一字排开,垂直竖立,根部设有夹杆石。
为了加强牌楼的稳固性,每根主柱的头部前后又分别增加了四根戗柱。牌楼整体的重量由立柱传递到基座上面。
图中斜着的柱子为戗柱
第二部分为木构架坊身,明间和左右次间构件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明间小额枋下面伸出龙头形雀替,雀替后尾与次间大额枋是由一根木枋做成,穿过中柱与明间小额枋叠交在一起,成为明间和次间的水平联系构件,极大地加强了水平方向的稳固功能。
对越坊明、次楼斗拱
第三部分为屋顶,明间歇山式屋顶高耸,两旁次间屋顶略矮。屋顶脊兽坐镇,满铺灰色布瓦,绿色琉璃减边。一对大吻龙嘴大张,吞咬正脊,以防风雨侵蚀。屋檐边际的猫头是屋顶筒瓦伸出檐口的装饰构件,滴水是板瓦伸出檐口的装饰构件。
06
金人台-宋代铁人!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是金人台,台是方形的,中间建有一座明代琉璃小阁,是用来焚烧祭文的,孔雀蓝的阁顶工艺十分别致,台的四角各立一尊铁人,这是古人镇水的“铁太尉”,铁人胸前铸有铭文:
大宋太原府,****社赵和等,特发虔诚,各舍净财,铸铁人一个,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
清康熙年间的学者朱彝尊先生在其《游晋祠记》一文中记述:
太原县西南,唐叔虞祠西南隅,圣母殿阶下有铁人四,沧桑岁月,分立四个角度,胸前有字,记其熔铸时间,是宋政和年间。
由此可知,金人台上的四尊铁人原来是安置于晋祠圣母殿前的,后来才移至金人台上的。
金人台全景
金人台上的四尊铁人,铸造时间不一。铸造年代最早的是东南角的铁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铸造。铸造工艺细腻,铠甲花纹毕现,两肩与胸前兽头的花纹十分生动,立体感极强。
是四尊铁人中唯一穿铠甲的武士,也是铸造年代最早的一尊。它的头和身子的造型手法有些不类,细看它的造型和西北角铁人的头有些相似,这铁人头有可能是后来补铸的。
东南角铁人,手臂补铸
西南角的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比东南角的铁人铸造时间晚了八年。
西南角铁人
西北角的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比西南角铁人的铸造时间晚一年。据铁人背后的铭文记载,这尊铁人的头是在明永乐二十年补铸(1423年)的。铸造铁人的目的是献于圣母,供养以求得圣母娘娘的保佑。
西北角铁人
东北角的这尊铁人,据《晋祠志》记载,是明代重新铸造的,后来被毁,又于民国二年(1913年)重新铸造的。
东北角铁人
07
结语
到这里,晋祠中轴线的建筑就看完了。毫不夸张地说,晋祠本身就是一个装满了宝藏的大博物馆,值得一寸寸地深挖探索。